80文学 www.80wx.net,弃妇再嫁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褂子,外人瞧不见。”
这些都不用秀姑动手,除了出嫁所穿,其余都是请全福人来做,她直接交给苏母做主。
婆媳二人齐动手,裁了十六幅被面,八红八绿,以细棉布为里,八铺八盖,各有四红四绿,袄面子也是一红一绿,红色袄面子留给秀姑自己做。
不仅如此,苏家要给张硕做双鞋,和秀姑的鞋拴在一起放进箱里出嫁时带过去。
幸而寒冬农闲,家家户户都有空,苏家人缘又好,帮忙的人很多,棉花是早就弹好了,不几日被褥绿袄等就做得差不多了,连回门鞋的鞋底都纳好了。
回门鞋应该是女儿回门期间做好,带回夫家分给夫家上下人等,但乡村人家需要操持家务,很少有女儿回门在娘家住一个月,得提前准备好。
条件不好的人家只给夫家做鞋,俗称半堂鞋,条件好的则是夫家连同叔伯家每人一双。
张家不止老张祖孙三代,还有老张的三个继母兄弟,虽因分家而疏远,但在礼节上他们是张壮的亲叔叔,叔婶堂弟堂妹每人一双鞋,堂弟媳妇和堂侄堂侄女同样得有,总共得做二十多双鞋,苏母请了不少人帮忙,鞋的尺寸早就托李氏拿到手了。
当年秀姑嫁到周家时夫家连同叔伯家每人一双回门鞋,这回苏母自然不肯落人话柄。
张硕和秀姑成亲时已经开春了,回门还要晚一些,不需给张家要做棉鞋,秀姑的红绿袄也都是夹袄,苏家节省了不少棉花,至于布料,上回云掌柜送的还剩下许多。
秀姑最忙,忙着绣花,忙着备嫁,两个孩子的功课更不能落下。
她发现自己现在身处的年代很多风俗和习惯和自己生活的年代很相似,她不知道自己前世生活年代的风俗习惯是不是几百年前就流传下来的。
绣花很伤眼睛,为了保养双眸,秀姑费了不少功夫,每天固定时间绣花,累了就立刻离开绣架去做别的事情,偷偷做眼保健操,并且吃了不少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大豆、花生、芝麻、鸡蛋一类,甚至还向父母兄嫂讨要了平时从山野里摘回来的枸杞子、红枣熬粥泡茶。
又过了两天,明月才过来。
她来的时候仍然是婆子带着大包小包,在秀姑房里打开包袱,“苏娘子,我们老太太看了你的刺绣后赞不绝口,心中十分中意,这五十两银子是给你的定金,剩下五幅屏芯你绣得千万仔细些,绣出和那幅牡丹图一样的水准,老太太必有重谢。”
“姑娘放心,我一定倾尽全力。”光定金就得了五十两,完成后全款还怕少了她吗?第二幅屏芯她已经绣了一多半,绣工绝对没有退步。
秀姑满口应承,眉眼舒展,脸带笑容。
五十两银子足够她为自己置办一份体体面面的嫁妆了。
明月对秀姑的态度很满意,接着指着包袱里的其他东西笑道:“我们老太太想着天冷,故送一件青缎羊皮袄与你穿,外面有五十斤银霜炭与你绣花时取暖,还给了一条火腿、一条鹿腿、一条野猪腿、一对儿风鸡,留着你们过年。”
零零碎碎还有一些绣花用的物什,绣花针、小剪刀、绷子、绣线、绣布……凡是秀姑绣花需要的工具王家都备齐了,质量相当好。
为了同第一幅牡丹图配套,绣布、绣线等都是选用云掌柜铺子里的上等白绢和丝线,好在秀姑眼光极高,当初买的白绢和绣线就是铺子里最好的,而王家此类物事一向是在云家采买,因此没有出现丝毫差别。
王家行事果然仔细,而且十分贴心。
银霜炭极为难得,又名银骨炭,出自京城附近的炭窑,上等银霜炭乃是当世的贡品之一,居于小小县城的王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一口气送了五十斤给她。哪怕仅是中等银霜炭,也足以她用一个冬天了。
秀姑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多想了。
事后,秀姑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苏母做添置零碎嫁妆以及出阁酒席的花费,苏母不肯收。
“娘,咱们一家人分什么彼此?你不收我可就生气了。你和大嫂虽然没说什么,可是棉花的价钱我知道,光那八铺八盖就需要七八两银子的棉花,几乎把家里的积蓄拿出一半了,聘金你们也没留下。这银子,您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一斤棉花六七十文,一床被子需要十斤棉花,十六床就是一百六十斤,苏家存的棉花不够,八成都是买的,还不算弹棉花的工钱,苏家对她真是倾尽全力了。
苏母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又听她说手里还有三十两,只能收下。
火腿野味什么的都是王家送给秀姑的,她直接交给祖父和父母处理。
哪家都有人情往来,他们不可能留着自己吃独食。
于是,火腿、鹿腿、野猪腿各切下三四斤下来,然后分成半斤一块,苏二叔、苏三叔和苏四叔每家每样都送了一块,张家、苏母的娘家和苏大嫂的娘家也得了,其中自然不会落下过继出去的苏奎,剩下的则装进篮中高高地挂在梁上,和风鸡留着苏家过年。
苏家本来打算年底卖三头猪,留一头杀了过年,现在有了这些东西,就只卖了三头。
早就跟张家说好了,如今两家结了亲,他们家的猪又肥,足有一百三十多斤,张硕给的价钱比给旁人高一点,每头猪卖了约莫两千五百个大钱,剩下一头本来打算过年杀的,但如今有了火腿等年货,老苏头就决定留着来年三月办喜事时宰杀。
苏家多了七吊五百钱的收入,全家上下人人喜上眉梢。
秀姑替家里欢喜了一会子,就将王老太太给的那件羊皮袄拆开,以老褐色粗布为面,由女式改为男式,给老苏头做了一件斜襟大袄,也将银霜炭送给老苏头用。老人说屋里的炭头够烧了,那银霜炭留给她自己用。别说,屋里烧着银霜炭,果然暖和许多,她手指灵活,绣花的速度快了不少,闲暇时嫁衣都能缝上几针,也有时间出门了。
大褂子,外人瞧不见。”
这些都不用秀姑动手,除了出嫁所穿,其余都是请全福人来做,她直接交给苏母做主。
婆媳二人齐动手,裁了十六幅被面,八红八绿,以细棉布为里,八铺八盖,各有四红四绿,袄面子也是一红一绿,红色袄面子留给秀姑自己做。
不仅如此,苏家要给张硕做双鞋,和秀姑的鞋拴在一起放进箱里出嫁时带过去。
幸而寒冬农闲,家家户户都有空,苏家人缘又好,帮忙的人很多,棉花是早就弹好了,不几日被褥绿袄等就做得差不多了,连回门鞋的鞋底都纳好了。
回门鞋应该是女儿回门期间做好,带回夫家分给夫家上下人等,但乡村人家需要操持家务,很少有女儿回门在娘家住一个月,得提前准备好。
条件不好的人家只给夫家做鞋,俗称半堂鞋,条件好的则是夫家连同叔伯家每人一双。
张家不止老张祖孙三代,还有老张的三个继母兄弟,虽因分家而疏远,但在礼节上他们是张壮的亲叔叔,叔婶堂弟堂妹每人一双鞋,堂弟媳妇和堂侄堂侄女同样得有,总共得做二十多双鞋,苏母请了不少人帮忙,鞋的尺寸早就托李氏拿到手了。
当年秀姑嫁到周家时夫家连同叔伯家每人一双回门鞋,这回苏母自然不肯落人话柄。
张硕和秀姑成亲时已经开春了,回门还要晚一些,不需给张家要做棉鞋,秀姑的红绿袄也都是夹袄,苏家节省了不少棉花,至于布料,上回云掌柜送的还剩下许多。
秀姑最忙,忙着绣花,忙着备嫁,两个孩子的功课更不能落下。
她发现自己现在身处的年代很多风俗和习惯和自己生活的年代很相似,她不知道自己前世生活年代的风俗习惯是不是几百年前就流传下来的。
绣花很伤眼睛,为了保养双眸,秀姑费了不少功夫,每天固定时间绣花,累了就立刻离开绣架去做别的事情,偷偷做眼保健操,并且吃了不少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大豆、花生、芝麻、鸡蛋一类,甚至还向父母兄嫂讨要了平时从山野里摘回来的枸杞子、红枣熬粥泡茶。
又过了两天,明月才过来。
她来的时候仍然是婆子带着大包小包,在秀姑房里打开包袱,“苏娘子,我们老太太看了你的刺绣后赞不绝口,心中十分中意,这五十两银子是给你的定金,剩下五幅屏芯你绣得千万仔细些,绣出和那幅牡丹图一样的水准,老太太必有重谢。”
“姑娘放心,我一定倾尽全力。”光定金就得了五十两,完成后全款还怕少了她吗?第二幅屏芯她已经绣了一多半,绣工绝对没有退步。
秀姑满口应承,眉眼舒展,脸带笑容。
五十两银子足够她为自己置办一份体体面面的嫁妆了。
明月对秀姑的态度很满意,接着指着包袱里的其他东西笑道:“我们老太太想着天冷,故送一件青缎羊皮袄与你穿,外面有五十斤银霜炭与你绣花时取暖,还给了一条火腿、一条鹿腿、一条野猪腿、一对儿风鸡,留着你们过年。”
零零碎碎还有一些绣花用的物什,绣花针、小剪刀、绷子、绣线、绣布……凡是秀姑绣花需要的工具王家都备齐了,质量相当好。
为了同第一幅牡丹图配套,绣布、绣线等都是选用云掌柜铺子里的上等白绢和丝线,好在秀姑眼光极高,当初买的白绢和绣线就是铺子里最好的,而王家此类物事一向是在云家采买,因此没有出现丝毫差别。
王家行事果然仔细,而且十分贴心。
银霜炭极为难得,又名银骨炭,出自京城附近的炭窑,上等银霜炭乃是当世的贡品之一,居于小小县城的王家到底是什么来头?居然一口气送了五十斤给她。哪怕仅是中等银霜炭,也足以她用一个冬天了。
秀姑百思不得其解,也就不多想了。
事后,秀姑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苏母做添置零碎嫁妆以及出阁酒席的花费,苏母不肯收。
“娘,咱们一家人分什么彼此?你不收我可就生气了。你和大嫂虽然没说什么,可是棉花的价钱我知道,光那八铺八盖就需要七八两银子的棉花,几乎把家里的积蓄拿出一半了,聘金你们也没留下。这银子,您无论如何都得收下。”
一斤棉花六七十文,一床被子需要十斤棉花,十六床就是一百六十斤,苏家存的棉花不够,八成都是买的,还不算弹棉花的工钱,苏家对她真是倾尽全力了。
苏母听她说得头头是道,又听她说手里还有三十两,只能收下。
火腿野味什么的都是王家送给秀姑的,她直接交给祖父和父母处理。
哪家都有人情往来,他们不可能留着自己吃独食。
于是,火腿、鹿腿、野猪腿各切下三四斤下来,然后分成半斤一块,苏二叔、苏三叔和苏四叔每家每样都送了一块,张家、苏母的娘家和苏大嫂的娘家也得了,其中自然不会落下过继出去的苏奎,剩下的则装进篮中高高地挂在梁上,和风鸡留着苏家过年。
苏家本来打算年底卖三头猪,留一头杀了过年,现在有了这些东西,就只卖了三头。
早就跟张家说好了,如今两家结了亲,他们家的猪又肥,足有一百三十多斤,张硕给的价钱比给旁人高一点,每头猪卖了约莫两千五百个大钱,剩下一头本来打算过年杀的,但如今有了火腿等年货,老苏头就决定留着来年三月办喜事时宰杀。
苏家多了七吊五百钱的收入,全家上下人人喜上眉梢。
秀姑替家里欢喜了一会子,就将王老太太给的那件羊皮袄拆开,以老褐色粗布为面,由女式改为男式,给老苏头做了一件斜襟大袄,也将银霜炭送给老苏头用。老人说屋里的炭头够烧了,那银霜炭留给她自己用。别说,屋里烧着银霜炭,果然暖和许多,她手指灵活,绣花的速度快了不少,闲暇时嫁衣都能缝上几针,也有时间出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