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黄权虽然觉得关羽和诸葛亮的建议很有道理,但作为刘备派来催促关羽主动求战的使者,黄权还是得把他的职责彻底履行了,才好考虑回去复命。
关羽强调说不是他不想出战,而是开春后这十几天里,对面的沮授防御得很好,依托城池、长堑、甬道严密设防,很难攻破。
黄权就得亲眼见识见识究竟有多难攻破,连汉军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新式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全面普及,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回长安时劝说刘备才更有说服力。
好在关羽本来就在隔三差五准备试探性的进攻,倒是没让黄权等太久。
仅仅在黄权抵达前线后两天,三月初三,一场试探性攻势,就在山阳县一带展开了。
至于为什么关羽把进攻点选在山阳县,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是经过一个冬天的深思熟虑,外加黄权来之前,双方已经花了血的代价厮杀验证、最后磨合出了默契:
河内郡在这一带的敌我分布对峙态势,主要以关羽占据西南方的野王、沁水,而袁绍军占据东面的郡治怀县、北面上党郡的高都县为主。
但沮授在北侧的防线,并没有以高都县城为依托,而是突前布置、把防线部署在了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依托太行山边缘支岭的主山脊修筑简易的工事、烽火台。
所以,哪怕临时的夯土墙不高、壕沟也不深,防御效果却依然很可观,这就相当于是直接花大代价弄了一小段几十里长的简易长城。
这夯土墙的主要用途不再是防止敌人攀登,而是跟长城一样,以便于守军机动为主。关羽攻击任何一个点,沮授都能快速让士兵沿着夯土甬道较快地集结到被攻击的位置。
如此一来,去年冬天诸葛亮为关羽临时赢得的内线作战兵力集结速度优势,便就此逆转了。
现在是关羽主攻而沮授主守,太行山沿线每个单独的点上沮授短时间内集结投入力量的速度都更快,以至于关羽哪怕有兵员质量优势和装备优势,也难以打开缺口。
不得不承认,沮授确实也是一个擅长战略防御统筹的高端人才了,历史上他能帮袁绍酝酿全盘战略、把公孙瓒渐渐逼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官渡袁绍虽然惨败,但很多时候没听沮授的,内部谋士意见分歧严重,沮授之才历史上自然也有所被低估。
当然,沮授部署下这个防御,也不是全无代价。至少,他在这个冬天为了在高度县以南太行山边缘抢修防线,据说直接摔死和工程事故死亡的并州民夫,就达到了数千人级别的规模,这还没算其他非直接损失。对民力的使用和压榨,也是没有办法的。
可以说沮授虽然能防住,但付出的代价绝不比几百年前的名将廉颇搞百里石防线小——
几百年前,廉颇的百里石防线思路,也是沿用了赵人一贯的长城建设思路,不求太行山山脊上的土墙防御力多高,只求附属的甬道便于守军以比进攻方更快的速度机动到位。
事实上,战国时修的赵长城,说白了就是一系列太行山区诸陉谷之间的通讯调兵设施、同时还起到迟滞进攻方的作用。在赵国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那些年里,太行山各个方向边缘的这种“长城”,重要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只不过后来被秦统一之后,秦、赵之间那些太行山边缘的“赵长城”失去了军事用途,所以渐渐被秦废弃。秦只是拿了赵在太行山最北面、与匈奴、中山接壤的那部分长城,并入连接到秦的万里长城。
沮授在关羽北侧的防御思想,只是把早已废弃数百年的赵人遗迹重新捡了起来,修缮连接。在太行山边缘的某些山岭主脊上,其实还有没塌完的夯土遗迹可以直接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少死了点民工百姓。
(注:秦人没有刻意拆除无用部分的赵长城,只是放在那里让它自行毁坏。所以四百多年后依然有残迹也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那些没有修缮价值的明长城墙段,到了四百多年后的当代依然还在,类似现在驴友爬的明朝野长城)
北侧朝着太行山的攻势明显不划算、难度也最大,关羽前些日子稍稍受挫后,也就放弃了那个主攻方向,不再执着。
毕竟防线那么长,随便决定性地战略突破一个点,都算是胜利,都能逼敌决战,那当然要挑软柿子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关羽还能选择的进攻重点,也就只剩很有限的几个选项,而这方面的顾虑,早在今天的又一次试探进攻之前,诸葛亮都已经在地图作业阶段跟黄权分析过了,所以黄权完全没有质疑:
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击怀县与高都太行防线的结合部、山阳县周边地区。
山阳县就是后世的河南焦作,是太行山区与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的薄弱连接部。
沮授在这一段的甬道长堑工事... -->>
黄权虽然觉得关羽和诸葛亮的建议很有道理,但作为刘备派来催促关羽主动求战的使者,黄权还是得把他的职责彻底履行了,才好考虑回去复命。
关羽强调说不是他不想出战,而是开春后这十几天里,对面的沮授防御得很好,依托城池、长堑、甬道严密设防,很难攻破。
黄权就得亲眼见识见识究竟有多难攻破,连汉军已经投入了那么多新式攻城武器、杠杆式投石机全面普及,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搞清楚了前因后果,回长安时劝说刘备才更有说服力。
好在关羽本来就在隔三差五准备试探性的进攻,倒是没让黄权等太久。
仅仅在黄权抵达前线后两天,三月初三,一场试探性攻势,就在山阳县一带展开了。
至于为什么关羽把进攻点选在山阳县,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是经过一个冬天的深思熟虑,外加黄权来之前,双方已经花了血的代价厮杀验证、最后磨合出了默契:
河内郡在这一带的敌我分布对峙态势,主要以关羽占据西南方的野王、沁水,而袁绍军占据东面的郡治怀县、北面上党郡的高都县为主。
但沮授在北侧的防线,并没有以高都县城为依托,而是突前布置、把防线部署在了太行山与河内平原的交界处。依托太行山边缘支岭的主山脊修筑简易的工事、烽火台。
所以,哪怕临时的夯土墙不高、壕沟也不深,防御效果却依然很可观,这就相当于是直接花大代价弄了一小段几十里长的简易长城。
这夯土墙的主要用途不再是防止敌人攀登,而是跟长城一样,以便于守军机动为主。关羽攻击任何一个点,沮授都能快速让士兵沿着夯土甬道较快地集结到被攻击的位置。
如此一来,去年冬天诸葛亮为关羽临时赢得的内线作战兵力集结速度优势,便就此逆转了。
现在是关羽主攻而沮授主守,太行山沿线每个单独的点上沮授短时间内集结投入力量的速度都更快,以至于关羽哪怕有兵员质量优势和装备优势,也难以打开缺口。
不得不承认,沮授确实也是一个擅长战略防御统筹的高端人才了,历史上他能帮袁绍酝酿全盘战略、把公孙瓒渐渐逼死,不是没有道理的。后来官渡袁绍虽然惨败,但很多时候没听沮授的,内部谋士意见分歧严重,沮授之才历史上自然也有所被低估。
当然,沮授部署下这个防御,也不是全无代价。至少,他在这个冬天为了在高度县以南太行山边缘抢修防线,据说直接摔死和工程事故死亡的并州民夫,就达到了数千人级别的规模,这还没算其他非直接损失。对民力的使用和压榨,也是没有办法的。
可以说沮授虽然能防住,但付出的代价绝不比几百年前的名将廉颇搞百里石防线小——
几百年前,廉颇的百里石防线思路,也是沿用了赵人一贯的长城建设思路,不求太行山山脊上的土墙防御力多高,只求附属的甬道便于守军以比进攻方更快的速度机动到位。
事实上,战国时修的赵长城,说白了就是一系列太行山区诸陉谷之间的通讯调兵设施、同时还起到迟滞进攻方的作用。在赵国还作为一个独立国家存在的那些年里,太行山各个方向边缘的这种“长城”,重要程度是不相上下的。
只不过后来被秦统一之后,秦、赵之间那些太行山边缘的“赵长城”失去了军事用途,所以渐渐被秦废弃。秦只是拿了赵在太行山最北面、与匈奴、中山接壤的那部分长城,并入连接到秦的万里长城。
沮授在关羽北侧的防御思想,只是把早已废弃数百年的赵人遗迹重新捡了起来,修缮连接。在太行山边缘的某些山岭主脊上,其实还有没塌完的夯土遗迹可以直接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工作量,少死了点民工百姓。
(注:秦人没有刻意拆除无用部分的赵长城,只是放在那里让它自行毁坏。所以四百多年后依然有残迹也是很正常的。就好比那些没有修缮价值的明长城墙段,到了四百多年后的当代依然还在,类似现在驴友爬的明朝野长城)
北侧朝着太行山的攻势明显不划算、难度也最大,关羽前些日子稍稍受挫后,也就放弃了那个主攻方向,不再执着。
毕竟防线那么长,随便决定性地战略突破一个点,都算是胜利,都能逼敌决战,那当然要挑软柿子捏。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关羽还能选择的进攻重点,也就只剩很有限的几个选项,而这方面的顾虑,早在今天的又一次试探进攻之前,诸葛亮都已经在地图作业阶段跟黄权分析过了,所以黄权完全没有质疑:
第一个方向,就是攻击怀县与高都太行防线的结合部、山阳县周边地区。
山阳县就是后世的河南焦作,是太行山区与怀县(今焦作市武陟县)的薄弱连接部。
沮授在这一段的甬道长堑工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