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p; 一时间,袁绍‘听信冀州人之言、保护冀州人之利’的风言风语,传遍数州。袁绍也不知怎么搞的,应该是为了平衡吧,下令广开言路、另求破除各州士人互相仇视争利局面的良策——
结果,就有人献策了这么个玩意儿。你说袁绍要是真实施了,能拉回天下士人的人心么?我们要不要模仿跟进?”
刘备说着,把一个奏表推到李素面前。
李素心中也有些诧异:袁绍这么犹豫的人,也能主持新的变法、笼络天下人心?
不过,就在他稍微看了几眼之后,李素瞬间就收起了轻视。
因为他看到,给袁绍献策的人,是一个名叫陈群的青州别驾。似乎是袁绍的长子袁谭推荐给许攸、许攸又作为“非河北籍谋士领袖”推荐给袁绍的。
都看到陈群这个名字了,后面的内容应该就是九品官人法了吧?
李素往下一看,果然。
袁绍这是在财税制度改革落后于刘备、无法拉拢天下人心的情况下,祭出了一个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也是一个合理的蝴蝶效应了。
历史上的陈群,要二十年后才开始有资格主导九品官人法的改革,但他心中的念头想法,未必不是年轻的时候、三十出头就已经有了。
陈群在曹操攻打徐州之前,就在陶谦那儿任职。他在陶谦那的职务,应该是仅次于王朗、糜竺,这一世因为糜竺提前走了,所以陈群直接顶了糜竺的“徐州别驾”,算是年轻得志了。
(注:历史上陶谦后期的三任别驾分别是王朗、糜竺、陈群。陈群原本应该是陶谦病危时才上位的。)
后来因为曹操彻底攻灭徐州,跟徐州官员结下了深仇大恨,陈群和很多其他官员就逃难往北投奔青州的袁绍阵营。从这个资历上来算,陈群倒也有巴结许攸、提出变法建议的机会,只不过主要的定策之功肯定得让给许攸这样的老资格前辈。
袁绍没有曹操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唯才是举”魄力,而且袁绍本来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他接受这个东西再正常不过了。
九品官人法对于世家大族有多大的吸引力、能换来世家大族对提出这个变法的诸侯多大的支持力度,这个不用多说。稍微了解点三国的人都知道,说多了纯粹灌水:原本曹丕都是靠着这个改革赢得了门阀世族支持他代汉称帝了,杀伤力能不强么。
但李素是后世来人,他知道这玩意儿在导致阶级固化、世家垄断做官方面的弊端,是完全不亚于崩坏后的察举制的。
在李素心中,他最希望的人事制度改革当然是一定程度上向科举制改良演变,最好是介于唐宋之间那种科举。不用跟明朝那样刻意考虑平衡而压制考试内容的实用性,那样也容易实现些,阻力也小。
只不过这种改革终究太得罪人,加上之前刘备的势力也不够大,所以李素跟随刘备多年,变法始终集中在税赋方面,没有去妄动人事选官制度。
没想到袁绍在预感到皇帝可能要三长两短了,趁着中央朝廷还有最后一点价值,抢先把这个讨好天下世家的美名给占了。
袁绍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这么一下,要是皇帝没了,天下其他的摇摆势力要选边站队,到时候有多少势力会因此对袁绍更有好感?
李素心念电转,也不分析细节,先凭着他多年在刘备这儿积攒下的信用,说道:“袁绍既然可以‘持重观望’而迟迟不推行‘租庸调输’变法。我们也没必要立刻对他的‘九品官人法’表态。
我知道这东西对天下世家大族的诱惑有多强,也不能正面反对,观望几个月吧,而且不能以反对的名义观望,要以尊重祖宗之法、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改良察举制的名义,来观望——大王以为如何?大王若是信任臣,就顶住压力,等袁术之事了却,再从长计议。”
李素很清楚,表示“不学习袁绍”,绝对不能用“我想另起炉灶搞一套更激进的东西”的姿态出现。必须打折复古持重的旗帜,实际上慢慢夹带私货,这样天下世家大族人心的倾斜才能被暂时缓解。
刘备想了想,如果李素是明确反对,那他肯定得再找荀攸钟繇等人商议,才能决断。而李素言之凿凿只是让他暂缓表态,这种程度刘备还是可以直接接受的。
大家都合作了整整十年了,李素的信用值得刘备在这种程度上偏听偏信。
刘备只是有些不解:“看来伯雅已经看出此法的玄机所在了?不管用不用,今日只有你我,你说说你对这个九品官人法的优劣是怎么分析的?说实话,孤一时仓促,还没看太明白——
这不就是跟察举制一样,由选拔者说了算谁能当官谁不能当官么?比卖官肯定是好多了,比现在这种诸侯自己一言专断,似乎说不出明显的好坏,但若是遇到诸侯是个庸主,有个九品官人法,也好过让那些豚犬用人。”
李素:“大王所见甚是,我并没有说九品官人法完全没有可取之处。”
p; 一时间,袁绍‘听信冀州人之言、保护冀州人之利’的风言风语,传遍数州。袁绍也不知怎么搞的,应该是为了平衡吧,下令广开言路、另求破除各州士人互相仇视争利局面的良策——
结果,就有人献策了这么个玩意儿。你说袁绍要是真实施了,能拉回天下士人的人心么?我们要不要模仿跟进?”
刘备说着,把一个奏表推到李素面前。
李素心中也有些诧异:袁绍这么犹豫的人,也能主持新的变法、笼络天下人心?
不过,就在他稍微看了几眼之后,李素瞬间就收起了轻视。
因为他看到,给袁绍献策的人,是一个名叫陈群的青州别驾。似乎是袁绍的长子袁谭推荐给许攸、许攸又作为“非河北籍谋士领袖”推荐给袁绍的。
都看到陈群这个名字了,后面的内容应该就是九品官人法了吧?
李素往下一看,果然。
袁绍这是在财税制度改革落后于刘备、无法拉拢天下人心的情况下,祭出了一个人事制度改革。可以说,也是一个合理的蝴蝶效应了。
历史上的陈群,要二十年后才开始有资格主导九品官人法的改革,但他心中的念头想法,未必不是年轻的时候、三十出头就已经有了。
陈群在曹操攻打徐州之前,就在陶谦那儿任职。他在陶谦那的职务,应该是仅次于王朗、糜竺,这一世因为糜竺提前走了,所以陈群直接顶了糜竺的“徐州别驾”,算是年轻得志了。
(注:历史上陶谦后期的三任别驾分别是王朗、糜竺、陈群。陈群原本应该是陶谦病危时才上位的。)
后来因为曹操彻底攻灭徐州,跟徐州官员结下了深仇大恨,陈群和很多其他官员就逃难往北投奔青州的袁绍阵营。从这个资历上来算,陈群倒也有巴结许攸、提出变法建议的机会,只不过主要的定策之功肯定得让给许攸这样的老资格前辈。
袁绍没有曹操刘备诸葛亮那样的“唯才是举”魄力,而且袁绍本来就是世家大族的利益代言人,他接受这个东西再正常不过了。
九品官人法对于世家大族有多大的吸引力、能换来世家大族对提出这个变法的诸侯多大的支持力度,这个不用多说。稍微了解点三国的人都知道,说多了纯粹灌水:原本曹丕都是靠着这个改革赢得了门阀世族支持他代汉称帝了,杀伤力能不强么。
但李素是后世来人,他知道这玩意儿在导致阶级固化、世家垄断做官方面的弊端,是完全不亚于崩坏后的察举制的。
在李素心中,他最希望的人事制度改革当然是一定程度上向科举制改良演变,最好是介于唐宋之间那种科举。不用跟明朝那样刻意考虑平衡而压制考试内容的实用性,那样也容易实现些,阻力也小。
只不过这种改革终究太得罪人,加上之前刘备的势力也不够大,所以李素跟随刘备多年,变法始终集中在税赋方面,没有去妄动人事选官制度。
没想到袁绍在预感到皇帝可能要三长两短了,趁着中央朝廷还有最后一点价值,抢先把这个讨好天下世家的美名给占了。
袁绍在这个节骨眼上来这么一下,要是皇帝没了,天下其他的摇摆势力要选边站队,到时候有多少势力会因此对袁绍更有好感?
李素心念电转,也不分析细节,先凭着他多年在刘备这儿积攒下的信用,说道:“袁绍既然可以‘持重观望’而迟迟不推行‘租庸调输’变法。我们也没必要立刻对他的‘九品官人法’表态。
我知道这东西对天下世家大族的诱惑有多强,也不能正面反对,观望几个月吧,而且不能以反对的名义观望,要以尊重祖宗之法、看看有没有别的办法改良察举制的名义,来观望——大王以为如何?大王若是信任臣,就顶住压力,等袁术之事了却,再从长计议。”
李素很清楚,表示“不学习袁绍”,绝对不能用“我想另起炉灶搞一套更激进的东西”的姿态出现。必须打折复古持重的旗帜,实际上慢慢夹带私货,这样天下世家大族人心的倾斜才能被暂时缓解。
刘备想了想,如果李素是明确反对,那他肯定得再找荀攸钟繇等人商议,才能决断。而李素言之凿凿只是让他暂缓表态,这种程度刘备还是可以直接接受的。
大家都合作了整整十年了,李素的信用值得刘备在这种程度上偏听偏信。
刘备只是有些不解:“看来伯雅已经看出此法的玄机所在了?不管用不用,今日只有你我,你说说你对这个九品官人法的优劣是怎么分析的?说实话,孤一时仓促,还没看太明白——
这不就是跟察举制一样,由选拔者说了算谁能当官谁不能当官么?比卖官肯定是好多了,比现在这种诸侯自己一言专断,似乎说不出明显的好坏,但若是遇到诸侯是个庸主,有个九品官人法,也好过让那些豚犬用人。”
李素:“大王所见甚是,我并没有说九品官人法完全没有可取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