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钻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儿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儿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儿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个份儿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了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深、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儿,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
此后的事情,用史书上的话说,“文诏乃纵反间,绐其党,杀红军友”。
这句话的意思是,曹文诏放走了这个人,并利用他使了个反间计,忽悠了他的同党,杀掉了四大首领中的红军友。
其实我也很想告诉你,这个反间计到底怎么使的,只是我查了很多史料,也没查个明白。
有一点是肯定的,对民军而言,曹文诏,是最为恐惧的敌人。
人恐惧了,就会逃跑,逃无可逃,就不逃了。
神一魁剩下的,只有李都司了。
他很恐惧,所以他逃跑,但残酷的事实告诉他,继续跑,是没有前途的。
所以他决定,不跑了,回头,决战曹文诏!
等等,再想想。
想明白了,不跑了,回头,伏击曹文诏!
没办法,对付这样的猛人,还是伏击比较靠谱。
他们伏击的地点,叫做南原。
为保证圈套成功,他们围住了附近的一群明军,吸引曹文诏前来救援。
曹文诏来了,但在这里,他看到了敌军上千名骑兵,二话不说就追。
追到了南原,钻进了圈套,伏兵四起。
应该说,伏兵还是有点儿作用的,受到突然袭击,曹文诏的部队被打乱,曹文诏被冲散。
李都司估计是读过史书的,至少看过淝水之战,他当即派人在军中大喊:曹文诏已死!
很快,就喊成了口号,鉴于曹文诏不知被冲到哪儿去了,所以这个谣言很有点儿用,明军开始动摇。
然后,曹文诏就开始辟谣了,不用话筒,用长矛。
精彩表演开始,史书上的说法,是“持矛左右突,匹马萦万众中,诸军望见”。
拿着长矛,左冲右突,单枪匹马在万军之中,如入无人之境,然后,大家都看见了他。
遇上这么个人,谣言是不管用了,伏击也别扯了,所以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大败,僵尸蔽野”。
数过来,这应该是第二次大败了。但对于洪承畴和曹文诏而言,还没完。
残余部队的残余继续逃跑,曹文诏继续追击,然后是大败、复大败,又复大败。一路败到平凉,李都司终于不用败了,洪承畴杀掉了他。神一魁的四大头领,最终无人幸免。
但到这个份儿上,曹总兵还没消停,他继续追击残敌,竟然追到了甘肃、宁夏,连续几战,把残敌赶尽杀绝,至此,神一魁的势力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西北之内,反军所剩无几。
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崇祯元年的三大民军领袖,就此结束了他们的戏份,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注定只是个配角。
主角
配角死光了,但龙套并没死,因为活不下去的人,终究还是活不下去,头头死了,就另找活路。
秉持这个原则,王左桂、王嘉胤、神一魁的残部,以及所有无法活下去的人,为了生存,继续战斗。
但鉴于陕西、甘肃打得太狠,他们跑到了山西。
虽说是半业余组织,但吃了这么大的亏,总结总结经验是应该的,于是,在王嘉胤部将王自用的号召下,所有剩下来的民军领袖,聚集在一块,开了个会。
会议的内容,是检讨教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顺便再选领导。
其实也不用选,一般这种事,都是论资排辈,经过群众推举,王自用以资历最深、工龄最长,顺利当选新任头头。
鉴于曹文诏、洪承畴之类猛人的出现,大家共同认为,必须团结起来,协同作战。
当时去开会的,共有三十六支部队,史称“三十六营”。
跟以往一样,这三十六位头目,有三十六个外号,大致如下:
紫金梁、闯王、八大王、曹操、闯塌天、闯将、扫地王、黑煞神……
就外号水平而言,跟水浒传还没在一个档次上,梁山好汉们的文化程度,估计是够格的,什么急先锋、拼命三郎、花和尚,都是现代的流行用语,相比而言,扫地王之类的外号,实在让人不知所谓。
而且就人数而言,也差点儿,水浒好汉们,总共是一百单八个,这次只有三十六个,也就够个天罡。
但在某一点上,他们跟梁山好汉是很相似的,不可思议的相似。
你应该还记得,梁山好汉排队时,排在第一的,并不是及时雨宋江,而是托塔天王晁盖。
然而,晁盖并不是真正的主角,因为后来他被人给挂了。
这次的三十六位老大也一样,排在第一的紫金梁,就是王自用,他是当时的首领,后来倒没被人挂,自己挂了。
真正的主角,是后面的五位,外号你不知道,那就对个号吧:
闯王——高迎祥;
八大王——张献忠;
曹操——罗汝才;
闯塌天——刘国能;
最后,是最牛的一位,闯将——李自成。
这是极为有趣的五个人,他们性格不同,关系不同,有的是上下级,有的是战友,有的是老乡,为了生存,揭竿而起。
然而,在此后的十几年里,他们终将因为各自的原因,选择各自的道路,或互相猜忌,或者互相排挤、互相残杀,直至人生的终点。
终点太远了,从起点说起吧。
开完这次会后,各位老大纷纷表示,要统一思想,集中力量,共同行动。
这次开会的起义军,总兵力,近二十万人,开完后就分开了。
分开去打仗。
他们兵分几路,开始向山西各地进军。
崇祯得知,立即下令山西巡抚,全力围剿。
当时的山西巡抚,是个水货。
这位仁兄调兵倒很有一套,听说敌人来了,马上四处拉人,陕西、甘肃、宁夏的兵都被他拉了过来,光是总兵,就有三个。
但这人有个毛病,喜欢排兵布阵,把人调来调去,指挥乱七八糟,还没等他布出个形状,几路民军连续攻克多地,闹得天翻地覆。
于是崇祯恼火了,他决定换人,换一个能让这三十六位首领做噩梦的人——曹文诏。
曹文诏算是出头了,原先在辽东系,也就是个游击,荣归故里后,短短一年时间,就升了副总兵,现在是总兵。
山西总兵,大致相当于军区司令员,但按崇祯的意思,这个总兵,大致相当于总司令,因为根据命令,所有追剿军,都要服从曹文诏的指挥。
对于这个安排,三十六位头头是有准备的,所以他们决定,以太原一带为基地,协同合作,集中优势兵力,击溃曹文诏。
崇祯六年(1633),曹文诏正式上任,积极备战,准备进攻。
大战即将开幕,但在开幕之前,这场戏又挤上来一个人。
对这个人,曹文诏是比较熟悉的,因为在到西北之前,他经常见到这个人。
此人之所以上场,是被崇祯临时硬塞进来,一般说来,但凡在历史舞台上混的,除个别猛人外(如朱元璋),艺术生涯都比较短,混个几年就得下场。
但这位仁兄,上场的时间实在很长,曹文诏下去了,他没下去,明朝亡了,他都没下去,直到死在场上,都是主角。
隆重介绍,第三个猛人,左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