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明朝那些事儿(全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据说一件事情报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能很快作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儿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儿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腐败,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疏,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内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为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儿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 -->>
全文如下:
“余有回天之力,今上是羲皇上人。”
前半句很好懂,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
后半句很不好懂,却很要命。
今上,是指崇祯,所谓羲皇上人,具体是谁很难讲,反正是原始社会的某位皇帝,属于七十二帝之一,就不扯了,而他的主要特点,是不管事。
翻译过来,意思是,我的能量很大,皇上不管事。
这句话是周延儒说的,是跟别人聊天时说的,说时旁边还有人。
温体仁把这件事翻了出来,并找到了证人。
啥也别说了,下课吧。
周延儒终于走了,十年后,他还会再回来,不过,这未必是件好事。
朝廷就此进入温体仁时代。
按照传统观点,这是一个极其黑暗的时代,在无能的温体仁的带领下,明朝终于走向了不归路。
我的观点不太传统,因为我看到的史料告诉我,这并非事实。
温体仁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只有一个原因——他能够当八年的内阁首辅。
作为内阁首辅,温体仁具备以下条件:首先,他很精明强干,据说一件事情报上来,别人还在琢磨,他就想明白了,而且能很快作出反应;其次,他熟悉政务,而且效率极高,还善于整人(所以善于管人)。
最后,他不是个好人。当然,对朝廷官员而言,这一点在某些时候,绝对不是缺点。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到,这位温体仁还是个清官,不折不扣的清官,做了八年首辅,家里还穷得叮当响,从来不受贿、不贪污。
相对而言,流芳千古的钱谦益先生,就有点儿区别了,除了家产外,也很能挣钱(怎么来的就别说了),经常出没红灯区,六十多岁了,还娶了柳如是。明朝亡时,说要跳河殉国,脚趾头都还没下去,就缩了回来,说水冷,不跳了,就投降了清朝。清朝官员前来拜访,看过他家后,发出了同样的感叹:你家真有钱。
温体仁未必是奸臣,钱谦益未必是好人,不需要惊讶,历史往往跟你所想的并不一样。英雄可以写成懦夫,能臣可以写成奸臣,史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来写。
温体仁的上任,对崇祯而言,不算是件坏事。就人品而言,他确实很卑劣、很无耻,且工于心计,城府极深,但要镇住朝廷那帮大臣,也只能靠他了。
应该说,崇祯是有点儿想法的,毕竟他手中的,不是烂摊子,而是一个烂得不能再烂的摊子,边关战乱,民不聊生,政治腐败,朝廷混乱,如此下去,只能收摊。
崇祯同志一直很担心,如果在他手里收摊,将来下去了,没脸见当年摆摊的朱重八(后来他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办到了)。
所以执政以来,他干了几件事,希望力挽狂澜。
第一件事,就是肃贪。
到崇祯时期,官员已经相当腐败,收钱办事,就算是好人了。对此,崇祯非常不满,决心肃贪。
问题在于,明朝官场,经过二百多年的磨砺,越来越光,越来越滑,潜规则、明规则,基本已经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大家都在里边混,就谈不上什么贪不贪了,所谓天下皆贪,即是天下无贪。
当然,偶尔也有个把人,是要突破规则,冒冒头的。
比如户部给事中韩一良,就是典型代表。
当崇祯下令整顿吏治时,他慷慨上疏,直言污秽,而且还说得很详细,什么考试作弊内幕、买官卖官内幕、提成、陋规等,为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他还坦白,自己身为言官,几个月之内,已经推掉了几百两银子的红包。
崇祯感动了,这都什么年月了,还有这样的人啊。感动之余,他决定在平台召开会议,召见韩一良及朝廷百官,并当众嘉奖提升。
皇帝很激动,后果很严重。
因为韩一良同志本非好鸟,也没有与贪污犯罪死磕到底的决心,只是打算骂几句出出气,没想到皇帝大人反应如此强烈,无奈,事儿都干了,只能硬着头皮去。
在平台,崇祯让人读了韩一良的奏疏,并交给百官传阅,大为赞赏,并叫出韩一良,提升他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原本只是七品,一转眼,就成了四品。
我研读历史,曾总结出一条恒久不变的规律——世上的事,从没有白给的。
韩一良同志还没高兴完,就听到了这样一句话:
“此文甚好,希望科臣(指韩一良)能指出几个贪污的人,由皇帝惩处,以示惩戒。”
说话的人,是吏部尚书王永光。
王永光很不爽,自打听到这封奏疏,他就不爽了。因为他是吏部尚书,管理人事,说朝廷贪污成风,也就是说他管得不好,所以他决定教训韩一良同志。
这下韩御史抓瞎了,因为他没法开口。
自古以来,所谓集体负责,就是不负责,所以批评集体,就是不批评。韩御史本意,也就是批评集体,反正没有具体对象,没人冒头反驳,可以过过嘴瘾。
现在一定要你说出来,是谁贪污,是谁受贿,就不好玩了。
但崇祯似乎很有兴趣,当即把韩一良叫了出来,让他指名道姓。
韩一良想了半天,说:“现在不能讲。”
崇祯说:“现在讲。”
韩一良说:“我写这封奏疏,都是泛指,不知道名字。”
崇祯怒了:“你一个名字都不知道,竟然能写这封奏疏,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