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崇祯十七年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两边各退一步,王彦大军开始继续南下,而少了沿途做戏的百姓之后,大军行进的速度便快了许多,半月间就从山东到了扬州地界。
在这里,王彦遇见了豪格派来的金使,原本以为王彦已经黄袍加身的韩朝宣,发现王彦并未称帝,内心大失所望。
只要王彦称帝,明朝内部必然会出现动荡,那时金国就可以暗中资助复明势力,给明朝制造麻烦,王彦将无暇进攻金国,金国就获得了休整和训练军队的时间。
现在明朝内部没有大的动荡,反而因为灭了清国,收复北京而士气大振,那金国就危险了。
为了拖延时间,韩朝宣只能表示,金国愿意与明朝和平共处,而王彦则提出了金国去皇帝号,归还关中、汉中、河西走廊等地,向明朝称臣纳贡,请为藩属。
这样的条件,金国自然无法接受,韩朝宣只能灰溜溜的返回金国。
从山东到两淮,一路比较冷清之后,到扬州时,又便得热闹起来。
为了庆祝胜利,南京朝廷、还有曾太后为了表示庆祝,派遣了大批官员过江来迎接王彦。
王彦一道扬州,就被众多官员和宫中内侍接住,然后敲锣打鼓的渡过长江,而这时大明的百姓,才真心的表达出对于王彦的欢迎。
经营江南五载,各地官员出迎,士绅百姓夹道欢呼,拥着楚王的仪仗,欢迎凯旋的将士回到江南。
内阁先一步返回南京,名义上是去筹备凯旋仪式,实际上是去落实王彦所提的条件。
几位阁臣进入南京后,立刻召集议事堂会议进行商议,将夏完淳说的三个条件告知众人。此时王彦进位监国已经不可逆转,众人对皇帝移驾北京,也没有意见,争论的焦点放在了第三条。
夏完淳所提,当皇帝旨意与朝廷之命相背时,因该以朝廷旨意为准,不少大臣认为不妥,觉得并没有法理上的依据,而且容易引起皇帝与朝廷的严重对立,有损国本。
堵胤锡见事以无法挽回,随即建议,不如依宋制,皇帝旨意必须宰相附署才能生效,没有宰相附署就等同废纸的规定。这样有先例可寻,也能避免皇帝发一令,朝廷又发一令,造成双方争锋相对和天下人心动荡。
宋朝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有这个传统。
据说宋神宗时,神宗曾发旨给大将种鄂,让他取绥州,宰相文彦博见绥州已经被打下来,立刻就下令将种鄂以私自调兵的名义关了起来,差点杀了。种鄂把圣旨拿出来,也不管用,文彦博说没有我的附属,假的,直接就把圣旨拍到了地上。
既然是有依据可寻,不少人便纷纷赞同堵胤锡的意见,于是苏观生又跑到城外,面见王彦陈述内阁的建议。
王彦对于宋制也比较崇尚,但是明朝没有宋那样的基础,他同意皇帝的旨意必须监国附属,才能生效的提议,但是为了避免皇帝越过他乱发“衣带诏”,或者是直接给臣子下令干预政事,第三条中,皇帝不得干预政事,越过内阁发令,必须要进行声明,而接下未有监国附属的圣旨之人,诛灭三族。
当下苏观生又跑回城中,将王彦的要求告知议事堂,众人大多赞同,这样可以令出一门,进一不加强中央和内阁的权威。
在议事堂和王彦都同意之后,苏观生与几位阁老,一起到了宫城。
曾太后这些年少有事情需要她出面,她与皇帝除了主持国朝的各种祭祀和新年接受大臣和藩属朝拜之外,基本不出宫门一步,更是不会主动去接见大臣。
现在几位内阁大臣一起找来,曾太后立时就心慌了,她虽然不问朝政,但是并非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的传言早就在宫中传得沸沸扬扬起来。
曾太后这些日子也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醒来,手持兵刃的甲士就忽然冲进宫中。
她在宫中接见了苏观生等人,得知她与皇帝将被送到北京,并且还需要皇帝委任楚王为监国,再发一份诏旨宣示天下时,她心中立时就长出了一口气,至少她们母子暂时安全了。
曾太后还是很精明的,离开南京到北京,她们母子就等于离开了楚王一党的视线,会更加安全,她自然同意,至于诏旨她可以发,但是她需要楚王给他一个承诺。
明朝的局势发展到现在,皇室已经... -->>
两边各退一步,王彦大军开始继续南下,而少了沿途做戏的百姓之后,大军行进的速度便快了许多,半月间就从山东到了扬州地界。
在这里,王彦遇见了豪格派来的金使,原本以为王彦已经黄袍加身的韩朝宣,发现王彦并未称帝,内心大失所望。
只要王彦称帝,明朝内部必然会出现动荡,那时金国就可以暗中资助复明势力,给明朝制造麻烦,王彦将无暇进攻金国,金国就获得了休整和训练军队的时间。
现在明朝内部没有大的动荡,反而因为灭了清国,收复北京而士气大振,那金国就危险了。
为了拖延时间,韩朝宣只能表示,金国愿意与明朝和平共处,而王彦则提出了金国去皇帝号,归还关中、汉中、河西走廊等地,向明朝称臣纳贡,请为藩属。
这样的条件,金国自然无法接受,韩朝宣只能灰溜溜的返回金国。
从山东到两淮,一路比较冷清之后,到扬州时,又便得热闹起来。
为了庆祝胜利,南京朝廷、还有曾太后为了表示庆祝,派遣了大批官员过江来迎接王彦。
王彦一道扬州,就被众多官员和宫中内侍接住,然后敲锣打鼓的渡过长江,而这时大明的百姓,才真心的表达出对于王彦的欢迎。
经营江南五载,各地官员出迎,士绅百姓夹道欢呼,拥着楚王的仪仗,欢迎凯旋的将士回到江南。
内阁先一步返回南京,名义上是去筹备凯旋仪式,实际上是去落实王彦所提的条件。
几位阁臣进入南京后,立刻召集议事堂会议进行商议,将夏完淳说的三个条件告知众人。此时王彦进位监国已经不可逆转,众人对皇帝移驾北京,也没有意见,争论的焦点放在了第三条。
夏完淳所提,当皇帝旨意与朝廷之命相背时,因该以朝廷旨意为准,不少大臣认为不妥,觉得并没有法理上的依据,而且容易引起皇帝与朝廷的严重对立,有损国本。
堵胤锡见事以无法挽回,随即建议,不如依宋制,皇帝旨意必须宰相附署才能生效,没有宰相附署就等同废纸的规定。这样有先例可寻,也能避免皇帝发一令,朝廷又发一令,造成双方争锋相对和天下人心动荡。
宋朝是君王与士大夫共治,有这个传统。
据说宋神宗时,神宗曾发旨给大将种鄂,让他取绥州,宰相文彦博见绥州已经被打下来,立刻就下令将种鄂以私自调兵的名义关了起来,差点杀了。种鄂把圣旨拿出来,也不管用,文彦博说没有我的附属,假的,直接就把圣旨拍到了地上。
既然是有依据可寻,不少人便纷纷赞同堵胤锡的意见,于是苏观生又跑到城外,面见王彦陈述内阁的建议。
王彦对于宋制也比较崇尚,但是明朝没有宋那样的基础,他同意皇帝的旨意必须监国附属,才能生效的提议,但是为了避免皇帝越过他乱发“衣带诏”,或者是直接给臣子下令干预政事,第三条中,皇帝不得干预政事,越过内阁发令,必须要进行声明,而接下未有监国附属的圣旨之人,诛灭三族。
当下苏观生又跑回城中,将王彦的要求告知议事堂,众人大多赞同,这样可以令出一门,进一不加强中央和内阁的权威。
在议事堂和王彦都同意之后,苏观生与几位阁老,一起到了宫城。
曾太后这些年少有事情需要她出面,她与皇帝除了主持国朝的各种祭祀和新年接受大臣和藩属朝拜之外,基本不出宫门一步,更是不会主动去接见大臣。
现在几位内阁大臣一起找来,曾太后立时就心慌了,她虽然不问朝政,但是并非是什么都不知道,外面的传言早就在宫中传得沸沸扬扬起来。
曾太后这些日子也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醒来,手持兵刃的甲士就忽然冲进宫中。
她在宫中接见了苏观生等人,得知她与皇帝将被送到北京,并且还需要皇帝委任楚王为监国,再发一份诏旨宣示天下时,她心中立时就长出了一口气,至少她们母子暂时安全了。
曾太后还是很精明的,离开南京到北京,她们母子就等于离开了楚王一党的视线,会更加安全,她自然同意,至于诏旨她可以发,但是她需要楚王给他一个承诺。
明朝的局势发展到现在,皇室已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