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贵妃起居注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换做之前,此事她都不会说给太后知道,也就是现在太后身体好了,方才透露一二——过去的一年里,她可没少受大臣们的污糟气。
明面上的顶撞当然还不会出现,不过徐循看奏疏时,偶有疑问,派人去询问大臣们一二时,所得的答案却是往往绵里藏针,透着几分不屑。虽然她对外都用的是仁寿宫名义,从未带出过贵太妃字眼,但宫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部院大臣,这些官僚的态度也很明显:虽说因为徐循的种种特殊功勋,使得他们默许了她来掌握权柄,不曾公开抗议。但这也就是最底线了,要还想对朝廷政事说三道四的话,那对不起了,没有人会配合你的。
也就是因为她不是正宫娘娘,大臣们才有这样的底气将她联合架空——从理论上说,徐循也理解他们的想法,没有人喜欢分享权力,更没有人喜欢被外行领导,她也不觉得自己的水平高到就不会问出愚蠢问题的程度,反正是暂代国务,做个人肉图章而已,被架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又不打算争权——但连内廷唯一要求的一件事,都被大臣们刻意地顶回来,甚至是矫枉过正到这个程度,这便让人有种欺人太甚的感觉了。
不过太皇太后老,太后病,徐循也只能暂且忍着,并吩咐栓儿别再表达不满,做学生的觉得先生太严厉,说出去是不占理的。横竖她和他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与其继续对抗,倒不如暂且放软身段,做个乖学生更好些。
不过,栓儿毕竟还小,有时心里想什么也难藏住,自然难免被先生们揪着态度借题发挥。总之,幼主即位四年以来,每一年大臣的态度都要更嚣张一点,现在虽然还不说爬到皇帝头上拉屎拉尿,但和高皇帝、文皇帝朝比起来,却是又不知滋润了多少了。
太后听说此事,也是蹙眉,“岂有此理?这人真是纵不得的!”
徐循借势试探道,“姐姐既然已经痊愈了……”
太后也露出意动之色,片刻后又颓然叹了口气,“现在久坐还是会头晕……罢了,还是再多休息一阵子再说吧。”
徐循也不可能逼太后收权,既然她不愿意,也便只能算了,要出口的话亦吞下不说,又和太后闲话几分,太后问起朝事,也是三两句话遮掩了不说。待到从清宁宫辞出去,方才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方才敲了敲板壁,令轿子往乾清宫去。
栓儿的确才刚放学回来,他若被留堂太久,一般就不去请安,而是径自回来做功课。见到徐循来了,先起来行了礼,又将昨日被批改过的功课呈上来给徐循看了,徐循看了几页,便道,“嗯,写得很好啊,怎么先生批出了这么多错处?”
栓儿哼了一声,并不曾说话,徐循也是心知肚明:他必定是又忍不住,在言语间冲撞了先生。
当时他要换刘翰林,真就该让他给换了,当时栓儿欲换人没换的事情,一旦流传到老师们耳朵里,个个倒是都来劲了,随着刘翰林被提拔高升,仿佛就是为了表现给阁老们看似的,全都和刘翰林看齐,这教徒严格是好,可也不能严格到这地步吧?徐循心里也很是憋闷,吐了一口气,方才安慰栓儿道,“没什么,等太后娘娘病好了,他们自然也能老实些。”
“司礼监内也没个说话顶用的,”栓儿愤愤地说,“若是王伴伴——”
他看了徐循一眼,不说话了:有些话原也不用明说,宦官嘛,本来就是皇帝的一条狗,很多时候抬举他们,为的就是要他们来找文臣们的麻烦。
徐循对于任用宦官没有太多的想法,她料着栓儿上台后,若是遇到老臣的下马威,必定是要抬举个把心腹杀杀文臣们的威风。此为势在必行之举,到时候他会做到什么程度,很大情况下就取决于今日的先生们对他有多严厉。——不过,到那时,这也不是她该管的事了。
“我还没忘这时呢,你的王伴伴好好地住在城里,过几日便让他进来给你请安。”徐循道,“不过只许见一眼就退出去,不能说话,也不能给老娘娘、大娘娘知道。”
栓儿提起这事,果然是为了引出王振,听到徐循这话,他笑逐颜开,不再说话了。徐循倒是在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栓儿脾气,是有几分执拗,他现在虽有了新的大伴,又换了不少老成人服侍,但自从王振去后,他再没在感情上依赖过谁,对这些仆从虽然也和善,但却并不亲近。
自从她暗中摄政以后,朝事没有怎么管,不过每日一定和栓儿闲话一番,聊聊今天见了谁,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时常指点他一些御下做人的道理。一年下来,两人虽然没有‘情同母子’,但也说得上比较熟悉,相处起来没那么重的辈分感了。因徐循一般不训斥他,栓儿在她跟前也比较敢说话,见徐循眉眼间似乎有心事,便问道,“小娘娘,今日外廷可是有出事了?”
此事徐循并未对太后、太皇太后提起,不过在栓儿跟前,她却没有隐瞒,只是重重地吐了口气。“你的先生们可能还不知道,过几日应该也就清楚了……瓦剌太师脱欢去世了,锦衣卫传来消息,他的儿子也先已经把握了瓦剌族中大权。”
“蛮夷敬畏贵种,大汗还是脱脱不花吧?”经过几年的教育,栓儿对于国内外的大势也有所把握。“他是脱欢所拥立,和也先素来不睦,这不正是我国的大好机会吗?”
对于瓦剌、鞑靼这些蒙古部落,够资格成为大汗的只有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瓦剌太师脱欢借着孛儿只斤脱脱不花的名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俨然冒起,成为鞑靼之后的草原霸主,不过脱脱不花并无实权,说话算数的还是太师脱欢,其子也先素来野心勃勃,精明强干的名声连国朝都有所耳闻。他和脱脱不花之间本来还能勉强维持平静,但如今脱欢一旦去世,也先和脱脱不花势必要有一场龙争虎斗,来确立谁是瓦剌的主宰。栓儿会有此判断,也不足为奇。
“是啊……大好机会。”徐循点了点头,不禁露出一缕讽刺的笑意,“可就连衰弱的鞑靼,都闹得前线守将手忙脚乱的,被鞑靼人直接闯进了石峰口,都指挥连一点都没察觉,直摸到了静安堡劫掠……连鞑靼尚且能如此欺我边臣,还想和借机压制瓦剌,岂非笑话?”
“啊?”栓儿不禁一惊,“进来了多少人——石峰口在哪儿啊?”
乾清宫里自然是有天下舆情图的,徐循指点着给栓儿指明了位置——距离京城,也就是几百里的路了,她咬着牙笑道,“你猜奏疏里上报说是几人?”
见栓儿摇头,她比了个手势,“四人、四匹马,进来探亲的。”
“这——”栓儿都说不出话了,没听说过探亲是这么探的,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那真正又来了几人,死了几人呢?”
“来了一百多人,把石峰口打下来了,进去好一番劫掠才走。”徐循哼了一声,“是在静安堡前被拦下的……至于死了多少人,现在还不知道,当不会少于一百。”
死个一百人也不是什么太大的数目,在国与国的交锋中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不过,一百多人就能拿下一个和鞑靼接壤的前线关口,这件事的严重性却不能用人命来算。栓儿的脸色也阴沉了下来,“他们竟敢?”
“当然是因为头顶有人了。”徐循说,“不然,又怎么敢公然蒙蔽圣听?”
边将蒙蔽军情谎报战绩也是常有的事,比如石峰口事件稍加粉饰就能成为一场静安堡守将处变不惊的胜仗,不过前提是石峰口的守将已经战死,没能力为自己分辨了。如今不报战胜而报探亲不觉,明显是要保石峰口的守将,栓儿蹙眉道,“小娘娘,石峰口守将是谁,走的又是那条路子?——此事,为什么一定要报上来?而非私下抹平瞒报了事?毕竟,石峰口又不是对瓦剌的前线,锦衣卫在当地,怕是没有什么暗线吧?”
并不是每个前线关口都有锦衣卫驻守的,有些比较偏僻的关口连暗线都不会有,毕竟锦衣卫人手也比较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在大关口如宣府四堡这样的前线重地,才会有锦衣卫百户、千户。徐循道,“是辽东总兵上奏,不过奏章里也说得含含糊糊的,只说有人越关而入,没说人数和伤亡,似乎也是留了余地……想必这背后肯定是有一番文章在,不过,到底上头是谁,那连我也不知道了。”
栓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念叨了起来,“嗯,也该传柳知恩进来说说话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今天字数6K,算是补了昨天的更新哈~
nbsp; 换做之前,此事她都不会说给太后知道,也就是现在太后身体好了,方才透露一二——过去的一年里,她可没少受大臣们的污糟气。
明面上的顶撞当然还不会出现,不过徐循看奏疏时,偶有疑问,派人去询问大臣们一二时,所得的答案却是往往绵里藏针,透着几分不屑。虽然她对外都用的是仁寿宫名义,从未带出过贵太妃字眼,但宫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部院大臣,这些官僚的态度也很明显:虽说因为徐循的种种特殊功勋,使得他们默许了她来掌握权柄,不曾公开抗议。但这也就是最底线了,要还想对朝廷政事说三道四的话,那对不起了,没有人会配合你的。
也就是因为她不是正宫娘娘,大臣们才有这样的底气将她联合架空——从理论上说,徐循也理解他们的想法,没有人喜欢分享权力,更没有人喜欢被外行领导,她也不觉得自己的水平高到就不会问出愚蠢问题的程度,反正是暂代国务,做个人肉图章而已,被架空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她又不打算争权——但连内廷唯一要求的一件事,都被大臣们刻意地顶回来,甚至是矫枉过正到这个程度,这便让人有种欺人太甚的感觉了。
不过太皇太后老,太后病,徐循也只能暂且忍着,并吩咐栓儿别再表达不满,做学生的觉得先生太严厉,说出去是不占理的。横竖她和他都无法改变这个事实,与其继续对抗,倒不如暂且放软身段,做个乖学生更好些。
不过,栓儿毕竟还小,有时心里想什么也难藏住,自然难免被先生们揪着态度借题发挥。总之,幼主即位四年以来,每一年大臣的态度都要更嚣张一点,现在虽然还不说爬到皇帝头上拉屎拉尿,但和高皇帝、文皇帝朝比起来,却是又不知滋润了多少了。
太后听说此事,也是蹙眉,“岂有此理?这人真是纵不得的!”
徐循借势试探道,“姐姐既然已经痊愈了……”
太后也露出意动之色,片刻后又颓然叹了口气,“现在久坐还是会头晕……罢了,还是再多休息一阵子再说吧。”
徐循也不可能逼太后收权,既然她不愿意,也便只能算了,要出口的话亦吞下不说,又和太后闲话几分,太后问起朝事,也是三两句话遮掩了不说。待到从清宁宫辞出去,方才是轻轻地叹了口气,方才敲了敲板壁,令轿子往乾清宫去。
栓儿的确才刚放学回来,他若被留堂太久,一般就不去请安,而是径自回来做功课。见到徐循来了,先起来行了礼,又将昨日被批改过的功课呈上来给徐循看了,徐循看了几页,便道,“嗯,写得很好啊,怎么先生批出了这么多错处?”
栓儿哼了一声,并不曾说话,徐循也是心知肚明:他必定是又忍不住,在言语间冲撞了先生。
当时他要换刘翰林,真就该让他给换了,当时栓儿欲换人没换的事情,一旦流传到老师们耳朵里,个个倒是都来劲了,随着刘翰林被提拔高升,仿佛就是为了表现给阁老们看似的,全都和刘翰林看齐,这教徒严格是好,可也不能严格到这地步吧?徐循心里也很是憋闷,吐了一口气,方才安慰栓儿道,“没什么,等太后娘娘病好了,他们自然也能老实些。”
“司礼监内也没个说话顶用的,”栓儿愤愤地说,“若是王伴伴——”
他看了徐循一眼,不说话了:有些话原也不用明说,宦官嘛,本来就是皇帝的一条狗,很多时候抬举他们,为的就是要他们来找文臣们的麻烦。
徐循对于任用宦官没有太多的想法,她料着栓儿上台后,若是遇到老臣的下马威,必定是要抬举个把心腹杀杀文臣们的威风。此为势在必行之举,到时候他会做到什么程度,很大情况下就取决于今日的先生们对他有多严厉。——不过,到那时,这也不是她该管的事了。
“我还没忘这时呢,你的王伴伴好好地住在城里,过几日便让他进来给你请安。”徐循道,“不过只许见一眼就退出去,不能说话,也不能给老娘娘、大娘娘知道。”
栓儿提起这事,果然是为了引出王振,听到徐循这话,他笑逐颜开,不再说话了。徐循倒是在心中暗暗叹了口气:栓儿脾气,是有几分执拗,他现在虽有了新的大伴,又换了不少老成人服侍,但自从王振去后,他再没在感情上依赖过谁,对这些仆从虽然也和善,但却并不亲近。
自从她暗中摄政以后,朝事没有怎么管,不过每日一定和栓儿闲话一番,聊聊今天见了谁,心里有什么想法,也时常指点他一些御下做人的道理。一年下来,两人虽然没有‘情同母子’,但也说得上比较熟悉,相处起来没那么重的辈分感了。因徐循一般不训斥他,栓儿在她跟前也比较敢说话,见徐循眉眼间似乎有心事,便问道,“小娘娘,今日外廷可是有出事了?”
此事徐循并未对太后、太皇太后提起,不过在栓儿跟前,她却没有隐瞒,只是重重地吐了口气。“你的先生们可能还不知道,过几日应该也就清楚了……瓦剌太师脱欢去世了,锦衣卫传来消息,他的儿子也先已经把握了瓦剌族中大权。”
“蛮夷敬畏贵种,大汗还是脱脱不花吧?”经过几年的教育,栓儿对于国内外的大势也有所把握。“他是脱欢所拥立,和也先素来不睦,这不正是我国的大好机会吗?”
对于瓦剌、鞑靼这些蒙古部落,够资格成为大汗的只有黄金家族的孛儿只斤,瓦剌太师脱欢借着孛儿只斤脱脱不花的名头,在短短十几年间便俨然冒起,成为鞑靼之后的草原霸主,不过脱脱不花并无实权,说话算数的还是太师脱欢,其子也先素来野心勃勃,精明强干的名声连国朝都有所耳闻。他和脱脱不花之间本来还能勉强维持平静,但如今脱欢一旦去世,也先和脱脱不花势必要有一场龙争虎斗,来确立谁是瓦剌的主宰。栓儿会有此判断,也不足为奇。
“是啊……大好机会。”徐循点了点头,不禁露出一缕讽刺的笑意,“可就连衰弱的鞑靼,都闹得前线守将手忙脚乱的,被鞑靼人直接闯进了石峰口,都指挥连一点都没察觉,直摸到了静安堡劫掠……连鞑靼尚且能如此欺我边臣,还想和借机压制瓦剌,岂非笑话?”
“啊?”栓儿不禁一惊,“进来了多少人——石峰口在哪儿啊?”
乾清宫里自然是有天下舆情图的,徐循指点着给栓儿指明了位置——距离京城,也就是几百里的路了,她咬着牙笑道,“你猜奏疏里上报说是几人?”
见栓儿摇头,她比了个手势,“四人、四匹马,进来探亲的。”
“这——”栓儿都说不出话了,没听说过探亲是这么探的,这不是睁着眼说瞎话吗?“那真正又来了几人,死了几人呢?”
“来了一百多人,把石峰口打下来了,进去好一番劫掠才走。”徐循哼了一声,“是在静安堡前被拦下的……至于死了多少人,现在还不知道,当不会少于一百。”
死个一百人也不是什么太大的数目,在国与国的交锋中几乎可以被忽略不计,不过,一百多人就能拿下一个和鞑靼接壤的前线关口,这件事的严重性却不能用人命来算。栓儿的脸色也阴沉了下来,“他们竟敢?”
“当然是因为头顶有人了。”徐循说,“不然,又怎么敢公然蒙蔽圣听?”
边将蒙蔽军情谎报战绩也是常有的事,比如石峰口事件稍加粉饰就能成为一场静安堡守将处变不惊的胜仗,不过前提是石峰口的守将已经战死,没能力为自己分辨了。如今不报战胜而报探亲不觉,明显是要保石峰口的守将,栓儿蹙眉道,“小娘娘,石峰口守将是谁,走的又是那条路子?——此事,为什么一定要报上来?而非私下抹平瞒报了事?毕竟,石峰口又不是对瓦剌的前线,锦衣卫在当地,怕是没有什么暗线吧?”
并不是每个前线关口都有锦衣卫驻守的,有些比较偏僻的关口连暗线都不会有,毕竟锦衣卫人手也比较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在大关口如宣府四堡这样的前线重地,才会有锦衣卫百户、千户。徐循道,“是辽东总兵上奏,不过奏章里也说得含含糊糊的,只说有人越关而入,没说人数和伤亡,似乎也是留了余地……想必这背后肯定是有一番文章在,不过,到底上头是谁,那连我也不知道了。”
栓儿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念叨了起来,“嗯,也该传柳知恩进来说说话了。”
作者有话要说:更新了,今天字数6K,算是补了昨天的更新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