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伐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邓名暗叹自己假冒宗室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经是非常娴熟了。不过他转念一想,觉得自己还是没有骗人,他只是保证不会忘记这些人拥戴自己登基,但依旧没有承认自己和大明皇族有什么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邓名还是没有欺骗任何人。
“我还是要去建昌。”等屋内恢复原状后——大家都站起身来,还多了几个养鸡的——邓名旧话重提。
“殿下不可!”身为第一批拥立邓名的劳苦功高之人,刘耀马上就有了“心腹重臣”的自觉,立刻站出来反对,声称去建昌太过危险,身为一个忠臣他决不能看着此事成真。
其他的忠臣们也纷纷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但邓名不为所动。
他首先提醒众人不要称呼自己为殿下:“我叫邓名,称呼我殿下我可受不起。”
“邓先生。”
“邓先生。”
众人马上又恢复了原先的称呼。现在邓名对忠君这个词的意义也有所认识,在他看来就和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则是一回事:“皇上的命令”等同于“组织的决定”,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刚才赵千总问,天子弃国,刘将军你们怎么还在种地?刘将军回答说,不种地又能做什么?是啊,不种地就要挨饿,天子弃国了,但都府的将士们还是要吃饭,要活下去。我们也是一样,天子弃国了,但我们还是要继续抵抗,要和鞑子战斗下去,所以不去建昌我们还能干什么?难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建昌落入鞑子的手里,看着云南的官兵覆灭,等到鞑子把所有的友军都消灭干净以后,从容不迫地来成都打我们,然后去奉节、去三峡吗?除非我们投降。”邓名知道如果历史不出偏差的话,那明军没有几年时间了。每次想到这里,他就心急如焚地想去制造点什么变数,要争分夺秒地改变历史进程:“可是你们会投降吗?”
邓名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跟他从奉节来的卫士们一起挺直胸膛,齐声答道:“誓死不降!”
刘耀和杨有才的脸上也露出坚毅之sè,带着他们的士兵一起保证道:“绝不降虏!”
(笔者按,历史上先是永历弃国,然后建昌等地的守军纷纷倒戈,接着高明瞻率领一万清军进攻成都。得知剑阁、绵竹、江油等地的明军都闻风投降后,绝望的刘耀、杨有才无法抵抗,逃离成都不知下落,可能隐姓埋名,也可能死在川边的山中。)
“天子可以弃国,但是也可以回来。既然有没有天子我们都不降虏,那有没有天子我都要去建昌。”邓名表达了自己不可更改的决心:“我绝不会坐视任何一支友军覆灭,即使为此要亲临险境也在所不辞。”
想起邓名在万县时的表现,周开荒、李星汉等人都明白绝不可能说服他回头,就转而支持他的决定,。杨有才也拍着胸脯保证:“都府大概还能抽出两百jīng兵,末将带着他们随先生一起去建昌。”
“嗯,没有供他们用的马匹吧?”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邓名就表示不需要这支部队了。毕竟成都也需要一些起码的自卫兵力,而且带着这么多兵马不但会拖慢速度,还会目标过大,容易惊动敌人和潜在的敌人。他再次强调道:“马力一旦恢复我马上就去建昌,我们来都府的消息务必对那里保密。”
“末将遵命。”
“两位将军自称本将就好……”
邓名开始询问建昌的兵力。之前那里没有军队,只有刘文秀运来的四万多丁壮,这些都是没有组织的农兵,不然刘文秀走的时候也不会留下。这批人应该没有什么战斗力,只能任人摆布。但冯双礼带来的部队是有战斗力的,其中主降派和主战派争吵不停。邓名想知道最坏的情况下他要面对多少人。
“庆阳带来了大概三千人。”成都这里倒是一直有建昌方面的消息,而且冯双礼作为一个客将也没有封锁消息的能力。
“原来的说法是旗鼓相当,那就是一半对一半。现在呢,是不是要两千对一千了?”邓名一边说一边对众人笑道:“那就是我们二十人要对付多出来的一千,总比在万县时强。”
大家知道,此行按理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毕竟冯双礼是一军之主,在他的权威下,主张投降的人难免心虚,心虚就胆气不壮;而且冯双礼对军中的士兵来说还是恩主,只要他坚持不降,那违背他意志的人就是叛徒,士兵们就算嘴上不说,也会发自内心地鄙视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
……
建昌。
冯双礼愁眉不展地坐在县衙里。从云南带来的三千人已经跑了四百多,得知永历天子又一次远遁后,建昌的形势已经彻底失控,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提什么为大明继续战斗下去的话了。为什么还要战斗?连天子都不愿意为这个国家战斗,在将士们为他能够坐稳皇位而流血牺牲的时候,天子倒用行动明确表示他不愿意为这个皇位冒任何风险——他不认为皇位值得自己去冒险,更不用说为此去努力奋战、拼命流血。
一个部将从门口走进来,恭敬地向座位上的冯双礼行礼,然后走向前来,小心翼翼地问道:“王爷,平西(吴三桂)那边又来信了。”
冯双礼挑眼看了一下,来人是心腹军官狄三喜,多年来一直跟随在自己左右,在得知永历出逃前一直倾向主战派。
“我不投降。”冯双礼摇摇头,他很清楚吴三桂来信是为了什么,也知道现在部下们的心思。
“是为了老大王吧?”狄三喜轻声问道。
冯双礼是孤儿,自幼被张献忠收留抚养,对张献忠有一种类似儿子对父亲的尊敬和热爱。因为张献忠是与清兵交战时战死的,那么清廷就是冯双礼的敌人。
冯双礼没有说话,狄三喜悲伤地又问了一句:“王爷,我们现在为谁而战?”
依旧没有得到回答,冯双礼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他视之为父亲的张献忠战死了,所以他转而效忠孙可望;西营接受永历的招安,冯双礼成为了明朝的臣子,跟着刘文秀去四川继续与清兵厮杀;孙可望要篡位,冯双礼不反对,因为他忠诚于西营;但孙可望投靠清廷以后,冯双礼是否与晋王李定国和蜀王刘文秀交战?他打不过也不愿意打,考虑再三还是投降了,因为李定国和刘文秀都是西营的人,都不是他的敌人。
刘文秀死后,李定国把冯双礼及其手下定为“老秦兵”,对他们百般提防。冯双礼尽管不满,却没有让这种情绪影响自己的行动,他拒绝了清军的劝降,即使孙可望给他写来亲笔信。
直到领兵来建昌,冯双礼还是继续效忠明朝。和这个时代的绝大数人一样,一个效忠的对象是他不可缺少的东西,冯双礼和他手下的将士需要一个为之而战的目标。可是永历皇帝又弃国了。
冯双礼还守卫建昌做什么?他为谁而守?为死去的张献忠、刘文秀,为投降清廷的孙可望,为不信任他的李定国,还是为抛弃天下的永历皇帝?
“我不投降。”冯双礼再次重申道。
狄三喜脸sè一黯,就要退出去。
“但我不拦着你们。”在狄三喜退出去之前,冯双礼又说道:“兄弟们跟着我这么多年,我没有本事,不能带着大伙儿共富贵,但也不会让兄弟们陪着我去死。”
邓名暗叹自己假冒宗室的技术从无到有,如今已经是非常娴熟了。不过他转念一想,觉得自己还是没有骗人,他只是保证不会忘记这些人拥戴自己登基,但依旧没有承认自己和大明皇族有什么关系,从严格意义上讲邓名还是没有欺骗任何人。
“我还是要去建昌。”等屋内恢复原状后——大家都站起身来,还多了几个养鸡的——邓名旧话重提。
“殿下不可!”身为第一批拥立邓名的劳苦功高之人,刘耀马上就有了“心腹重臣”的自觉,立刻站出来反对,声称去建昌太过危险,身为一个忠臣他决不能看着此事成真。
其他的忠臣们也纷纷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但邓名不为所动。
他首先提醒众人不要称呼自己为殿下:“我叫邓名,称呼我殿下我可受不起。”
“邓先生。”
“邓先生。”
众人马上又恢复了原先的称呼。现在邓名对忠君这个词的意义也有所认识,在他看来就和前苏联布尔什维克党的组织原则是一回事:“皇上的命令”等同于“组织的决定”,理解也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
“刚才赵千总问,天子弃国,刘将军你们怎么还在种地?刘将军回答说,不种地又能做什么?是啊,不种地就要挨饿,天子弃国了,但都府的将士们还是要吃饭,要活下去。我们也是一样,天子弃国了,但我们还是要继续抵抗,要和鞑子战斗下去,所以不去建昌我们还能干什么?难道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建昌落入鞑子的手里,看着云南的官兵覆灭,等到鞑子把所有的友军都消灭干净以后,从容不迫地来成都打我们,然后去奉节、去三峡吗?除非我们投降。”邓名知道如果历史不出偏差的话,那明军没有几年时间了。每次想到这里,他就心急如焚地想去制造点什么变数,要争分夺秒地改变历史进程:“可是你们会投降吗?”
邓名的目光从众人身上扫过,跟他从奉节来的卫士们一起挺直胸膛,齐声答道:“誓死不降!”
刘耀和杨有才的脸上也露出坚毅之sè,带着他们的士兵一起保证道:“绝不降虏!”
(笔者按,历史上先是永历弃国,然后建昌等地的守军纷纷倒戈,接着高明瞻率领一万清军进攻成都。得知剑阁、绵竹、江油等地的明军都闻风投降后,绝望的刘耀、杨有才无法抵抗,逃离成都不知下落,可能隐姓埋名,也可能死在川边的山中。)
“天子可以弃国,但是也可以回来。既然有没有天子我们都不降虏,那有没有天子我都要去建昌。”邓名表达了自己不可更改的决心:“我绝不会坐视任何一支友军覆灭,即使为此要亲临险境也在所不辞。”
想起邓名在万县时的表现,周开荒、李星汉等人都明白绝不可能说服他回头,就转而支持他的决定,。杨有才也拍着胸脯保证:“都府大概还能抽出两百jīng兵,末将带着他们随先生一起去建昌。”
“嗯,没有供他们用的马匹吧?”得到否定的回答后,邓名就表示不需要这支部队了。毕竟成都也需要一些起码的自卫兵力,而且带着这么多兵马不但会拖慢速度,还会目标过大,容易惊动敌人和潜在的敌人。他再次强调道:“马力一旦恢复我马上就去建昌,我们来都府的消息务必对那里保密。”
“末将遵命。”
“两位将军自称本将就好……”
邓名开始询问建昌的兵力。之前那里没有军队,只有刘文秀运来的四万多丁壮,这些都是没有组织的农兵,不然刘文秀走的时候也不会留下。这批人应该没有什么战斗力,只能任人摆布。但冯双礼带来的部队是有战斗力的,其中主降派和主战派争吵不停。邓名想知道最坏的情况下他要面对多少人。
“庆阳带来了大概三千人。”成都这里倒是一直有建昌方面的消息,而且冯双礼作为一个客将也没有封锁消息的能力。
“原来的说法是旗鼓相当,那就是一半对一半。现在呢,是不是要两千对一千了?”邓名一边说一边对众人笑道:“那就是我们二十人要对付多出来的一千,总比在万县时强。”
大家知道,此行按理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成功的可能,毕竟冯双礼是一军之主,在他的权威下,主张投降的人难免心虚,心虚就胆气不壮;而且冯双礼对军中的士兵来说还是恩主,只要他坚持不降,那违背他意志的人就是叛徒,士兵们就算嘴上不说,也会发自内心地鄙视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
……
建昌。
冯双礼愁眉不展地坐在县衙里。从云南带来的三千人已经跑了四百多,得知永历天子又一次远遁后,建昌的形势已经彻底失控,现在几乎没有人再提什么为大明继续战斗下去的话了。为什么还要战斗?连天子都不愿意为这个国家战斗,在将士们为他能够坐稳皇位而流血牺牲的时候,天子倒用行动明确表示他不愿意为这个皇位冒任何风险——他不认为皇位值得自己去冒险,更不用说为此去努力奋战、拼命流血。
一个部将从门口走进来,恭敬地向座位上的冯双礼行礼,然后走向前来,小心翼翼地问道:“王爷,平西(吴三桂)那边又来信了。”
冯双礼挑眼看了一下,来人是心腹军官狄三喜,多年来一直跟随在自己左右,在得知永历出逃前一直倾向主战派。
“我不投降。”冯双礼摇摇头,他很清楚吴三桂来信是为了什么,也知道现在部下们的心思。
“是为了老大王吧?”狄三喜轻声问道。
冯双礼是孤儿,自幼被张献忠收留抚养,对张献忠有一种类似儿子对父亲的尊敬和热爱。因为张献忠是与清兵交战时战死的,那么清廷就是冯双礼的敌人。
冯双礼没有说话,狄三喜悲伤地又问了一句:“王爷,我们现在为谁而战?”
依旧没有得到回答,冯双礼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他视之为父亲的张献忠战死了,所以他转而效忠孙可望;西营接受永历的招安,冯双礼成为了明朝的臣子,跟着刘文秀去四川继续与清兵厮杀;孙可望要篡位,冯双礼不反对,因为他忠诚于西营;但孙可望投靠清廷以后,冯双礼是否与晋王李定国和蜀王刘文秀交战?他打不过也不愿意打,考虑再三还是投降了,因为李定国和刘文秀都是西营的人,都不是他的敌人。
刘文秀死后,李定国把冯双礼及其手下定为“老秦兵”,对他们百般提防。冯双礼尽管不满,却没有让这种情绪影响自己的行动,他拒绝了清军的劝降,即使孙可望给他写来亲笔信。
直到领兵来建昌,冯双礼还是继续效忠明朝。和这个时代的绝大数人一样,一个效忠的对象是他不可缺少的东西,冯双礼和他手下的将士需要一个为之而战的目标。可是永历皇帝又弃国了。
冯双礼还守卫建昌做什么?他为谁而守?为死去的张献忠、刘文秀,为投降清廷的孙可望,为不信任他的李定国,还是为抛弃天下的永历皇帝?
“我不投降。”冯双礼再次重申道。
狄三喜脸sè一黯,就要退出去。
“但我不拦着你们。”在狄三喜退出去之前,冯双礼又说道:“兄弟们跟着我这么多年,我没有本事,不能带着大伙儿共富贵,但也不会让兄弟们陪着我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