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南北杂货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长安城外这时候正在铺铁轨, 为这事, 当初这城里城外的也是热闹过一阵。
不过这热闹过了也就过了, 身处长安城, 时不常就会见识到一些新鲜事物, 听得多了见得多了, 百姓们渐渐也就都比较淡定了。
大伙儿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传说中的番薯,有人说朝廷明年开春要给长安城各家各户分红薯苗。
也有人说没这回事,这头一年的红薯种子要先供给关内河东河北一些容易闹旱灾的地方,他们长安人一时怕是轮不着, 只有那些个有门路的家族才能弄一点在自家种种。
这城里头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 也不知道该信谁的,但还是盼着明年能分到几根红薯苗。
至于说京城百姓如何能在家里种红薯, 这在二十一世纪确实不太可能, 但是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那就很平常。
唐初这时候大伙儿居住的这个长安城,早前乃是隋朝所建,那时候叫做大兴城。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再加上朝代更迭,长安一带人口亦有损伤,发展到贞观年间, 长安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庞大, 然而这座城的地方却足够大, 一条大街动辄几十上百米那么宽,一户人家动辄就是几亩地那么大,在自家院里种点蔬菜粮食,那都是寻常事。
眼下正是贞观年间,距离从前的战乱年代,刚刚才过去二十来年,很多长安人都是在战火之中存活下来的,所以就比较有危机意识。
既然家里有地方种菜种粮食,那肯定要种上啊,关键时候说不定就成了活命的口粮,还有那些个坊间街道,也是时常被人在路边种上菜蔬作物。
从前这种情况更严重些,这几年长安城中的大小街道都被铺上了水泥路面,情况相对要好一点。
听闻那红薯一物,开春的时候在地里插上一株小苗,秋里就能长出一窝,一窝能产一二十斤,一亩地能播种三千株左右,那至少就是三四十担的产量。
若种粟麦,就算精心侍弄,亩产也不过三四担,若是土地贫瘠灌溉艰难,能产一二担就算是不错,遇着灾年更是颗粒无收。
与之相比,这红薯一物,简直就是天赐神粮,就连那些黑皮卷发的昆仑人,一时间也在长安城变得很受欢迎起来。
也有一些士族郎君站出来说,此红薯一物,虽则多产,却到底不如五谷蕴含天地精华,劝百姓还是应该多食五谷,勿以红薯肥甘而过食之。
百姓也知晓五谷养人,那谷物产量不是低嘛,这几年随着长安城中人口不断增多,粮价亦随之节节攀升,关中产粮已经养不活这么多长安人口,只能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输送粮食过来,外地运来的粮食,别的不说,光是运费都要不少了。
再说现如今这长安城中的老百姓根本连红薯这物什都没见过,也不知道甚时候才能种上,此时何来过食一说?
想来那些士族大夫们,应是食过红薯的,不知食了多少,可是把那宝贵的粮种当做饭食抑或消遣吃了许多?
还有人说在那陇西的常乐县,那县里的百姓今年便已种上了红薯,这头一年先在保长家中种着,待到来年,各家各户便都能种上了。
不少从西面过来的商贾都是这般说,许多人听闻了,便很艳羡,亦有那不平之人,言是他们这些住在天子脚下的人,倒是叫那边陲之地的给比下去了,因何,还不是因为那离石罗三郎,说起来,这回献粮种的昆仑人,听闻也是那罗三郎的弟子……
像这样的言语,罗家人也时有听闻,林五郎有一日在坊间听人这般说了,便有些担心,回家说与大娘,言是坊间人这般说辞若是传到宫里,怕是对罗用不利。
罗大娘也是忧心,也不知是从哪里吹来的邪风,有无小人在背后使坏,这分明就是要把罗用往风口浪尖上推啊。
好在没过多久,便有一个运白叠布的商队到了长安城,就在长安城东市出售,这一回他们运来的白叠布很多,价钱亦较之去年低廉,于是城中百姓纷纷去买。
之后接二连三的,又有许多运白叠布的商队进了长安城,白叠布的价钱一降再降,街头巷尾的,大伙儿都开始谈论今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降了几何,合计着何时下手买布合适,就怕过了眼下这段时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涨上去了。
“倒... -->>
长安城外这时候正在铺铁轨, 为这事, 当初这城里城外的也是热闹过一阵。
不过这热闹过了也就过了, 身处长安城, 时不常就会见识到一些新鲜事物, 听得多了见得多了, 百姓们渐渐也就都比较淡定了。
大伙儿现在最关心的问题,还是那传说中的番薯,有人说朝廷明年开春要给长安城各家各户分红薯苗。
也有人说没这回事,这头一年的红薯种子要先供给关内河东河北一些容易闹旱灾的地方,他们长安人一时怕是轮不着, 只有那些个有门路的家族才能弄一点在自家种种。
这城里头众说纷纭,说什么的都有, 也不知道该信谁的,但还是盼着明年能分到几根红薯苗。
至于说京城百姓如何能在家里种红薯, 这在二十一世纪确实不太可能, 但是在公元七世纪这时候,那就很平常。
唐初这时候大伙儿居住的这个长安城,早前乃是隋朝所建,那时候叫做大兴城。
隋朝是个短命的王朝,再加上朝代更迭,长安一带人口亦有损伤,发展到贞观年间, 长安城的人口也不算很庞大, 然而这座城的地方却足够大, 一条大街动辄几十上百米那么宽,一户人家动辄就是几亩地那么大,在自家院里种点蔬菜粮食,那都是寻常事。
眼下正是贞观年间,距离从前的战乱年代,刚刚才过去二十来年,很多长安人都是在战火之中存活下来的,所以就比较有危机意识。
既然家里有地方种菜种粮食,那肯定要种上啊,关键时候说不定就成了活命的口粮,还有那些个坊间街道,也是时常被人在路边种上菜蔬作物。
从前这种情况更严重些,这几年长安城中的大小街道都被铺上了水泥路面,情况相对要好一点。
听闻那红薯一物,开春的时候在地里插上一株小苗,秋里就能长出一窝,一窝能产一二十斤,一亩地能播种三千株左右,那至少就是三四十担的产量。
若种粟麦,就算精心侍弄,亩产也不过三四担,若是土地贫瘠灌溉艰难,能产一二担就算是不错,遇着灾年更是颗粒无收。
与之相比,这红薯一物,简直就是天赐神粮,就连那些黑皮卷发的昆仑人,一时间也在长安城变得很受欢迎起来。
也有一些士族郎君站出来说,此红薯一物,虽则多产,却到底不如五谷蕴含天地精华,劝百姓还是应该多食五谷,勿以红薯肥甘而过食之。
百姓也知晓五谷养人,那谷物产量不是低嘛,这几年随着长安城中人口不断增多,粮价亦随之节节攀升,关中产粮已经养不活这么多长安人口,只能从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输送粮食过来,外地运来的粮食,别的不说,光是运费都要不少了。
再说现如今这长安城中的老百姓根本连红薯这物什都没见过,也不知道甚时候才能种上,此时何来过食一说?
想来那些士族大夫们,应是食过红薯的,不知食了多少,可是把那宝贵的粮种当做饭食抑或消遣吃了许多?
还有人说在那陇西的常乐县,那县里的百姓今年便已种上了红薯,这头一年先在保长家中种着,待到来年,各家各户便都能种上了。
不少从西面过来的商贾都是这般说,许多人听闻了,便很艳羡,亦有那不平之人,言是他们这些住在天子脚下的人,倒是叫那边陲之地的给比下去了,因何,还不是因为那离石罗三郎,说起来,这回献粮种的昆仑人,听闻也是那罗三郎的弟子……
像这样的言语,罗家人也时有听闻,林五郎有一日在坊间听人这般说了,便有些担心,回家说与大娘,言是坊间人这般说辞若是传到宫里,怕是对罗用不利。
罗大娘也是忧心,也不知是从哪里吹来的邪风,有无小人在背后使坏,这分明就是要把罗用往风口浪尖上推啊。
好在没过多久,便有一个运白叠布的商队到了长安城,就在长安城东市出售,这一回他们运来的白叠布很多,价钱亦较之去年低廉,于是城中百姓纷纷去买。
之后接二连三的,又有许多运白叠布的商队进了长安城,白叠布的价钱一降再降,街头巷尾的,大伙儿都开始谈论今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降了几何,合计着何时下手买布合适,就怕过了眼下这段时日,那白叠布的价钱又涨上去了。
“倒...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