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同样,能从京城安然脱身的各位王爷也不是善茬,文昌帝上位也有其运气成分在。实力和运气并存,文昌帝也算是众望所归,可惜这个‘众’,并不包括他已成年的兄弟在内。当初要是各皇子肯拼尽全力奋力一搏,皇子固然死伤难免,最后鹿死谁手却还得两说。
各位王爷都是人精,看着成年的兄弟几乎都是同样的打算,自己拼了,没准好处落在其他兄弟身上,谁都不愿意吃这个亏,文昌帝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一举上位。王爷们见事不可为,果断带着人手撤离京城,文昌帝不是不想斩草除根,只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不会不知道,明知如此,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安然离去,他的心头在滴血,却丝毫没有办法。
文昌元年,五月末,意识模糊的仁泰帝拖拖拉拉大半年,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京城丧钟长鸣,白幡林立,不管悲伤还是幸灾乐祸,所有人脸上一片哀戚之色,装也得装出个样子。
作为先皇的儿子,理所当然要进京为先皇送行。问题是,他们敢去吗?他们不敢,这样僵持下去对他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先皇的过世使得文昌帝的兄弟不得不发力,头七还没过,各地便战火四起。
季宣和收到征兵令时,安王起兵才没几日。西林县靠近边陲,离硝烟挺远。亏得之前甘肃边境的草原部落损失挺大,不然甘肃就要面临腹背受敌的糟糕状况。
百姓很容易被煽动,不管是谁起兵,至少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不是正义之师,打起仗来就落了下乘。安王也不例外,借口很好找,仁泰帝还在时,文昌帝就趁危登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全都占了,安王自是要为先皇讨一个公道。
其他皇子借口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现成的借口谁不会用?
文昌帝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身边官员谋士很多,随便想个理由就能讨逆。战事一发不可收拾,周边几个实力明显不如锦朝的国家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趁着锦朝内斗发动偷袭,他们要更待何时?一时间,锦朝疆域内到处都是硝烟,战区内百姓苦不堪言。
战争一起,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停止,不是他们不想住手,而是一旦停火,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乱世人命不值钱,将士只能守卫一方,他们顾不到的地方,百姓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西林县离战线比较远,打仗的消息一时传不到百姓耳中。这样的时日不会长久,最终这些消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被百姓获知,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季宣和作为西林县知县,是最早一批得知此消息的人。征兵令一出,离百姓知道甘肃起战事的消息也就不远了。
西林县位于甘肃中部偏北,只北边面临草原部落的威胁,其他三面一时半会还攻打不到这里。一旦西林县城都被攻占,估计安王离败落也不远了。甘肃比较偏远,文昌帝有些鞭长莫及,安王面临的压力比起封地离京城较近的几个兄弟要小上很多。不说散落在各地的藩王,文昌帝也不好受。他既要面对各地的叛乱,部分由他控制的边关还要面对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到了这种时候,谁还管先皇的后事?与之相关的一切事宜都先暂停,等到战事稳定时候再来告慰先皇的在天之灵。
西林县附近的青云卫所兵力被抽调了一半,剩下一半还是考虑到草原部族在一边虎视眈眈,安王才没有动。安王不可能抽调边关的兵力,像西林县这样离边关有些距离,离战线又远的地方就成了他抽兵的最佳场所。
征兵的事刻不容缓,季宣和不敢耽搁,马上派人去落实。这批招募的兵丁用来补充青云卫所被抽调的兵力,西林县有近一千的名额。西林县是中县,上回草原部族偷袭就损失了一部分丁口,如今总人数不足十万,一下子要抽调近千壮丁,压力不可谓不小。
亏得青云卫所负责附近三四个县的安全,不然要是全由西林县来补充卫所被抽调的兵力,那就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了。打仗打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将士、武器和粮草,有一样出问题,这仗就很难打了。
新招的兵丁不能直接上战场,必须先经过正规的训练,不然也就只有成为炮灰的份。这是真刀真枪上阵的时候,安王约束力够强,各卫所指挥使不敢在这个当口还想着吃空饷这回事,招兵那都是实打实的,之前的缺口也尽数补上。
眼下不是和平时期,多报一些名额不打紧,现在各卫所指挥使自是希望手下的兵丁越多越好,兵士多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实力的增强,也就能多一分存活的本钱,谁都不会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不是?
征兵的事不用季宣和亲自办理,他只要分配好差役负责的范围就好。百姓一听到上面要征兵,... -->>
同样,能从京城安然脱身的各位王爷也不是善茬,文昌帝上位也有其运气成分在。实力和运气并存,文昌帝也算是众望所归,可惜这个‘众’,并不包括他已成年的兄弟在内。当初要是各皇子肯拼尽全力奋力一搏,皇子固然死伤难免,最后鹿死谁手却还得两说。
各位王爷都是人精,看着成年的兄弟几乎都是同样的打算,自己拼了,没准好处落在其他兄弟身上,谁都不愿意吃这个亏,文昌帝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一举上位。王爷们见事不可为,果断带着人手撤离京城,文昌帝不是不想斩草除根,只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不会不知道,明知如此,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安然离去,他的心头在滴血,却丝毫没有办法。
文昌元年,五月末,意识模糊的仁泰帝拖拖拉拉大半年,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京城丧钟长鸣,白幡林立,不管悲伤还是幸灾乐祸,所有人脸上一片哀戚之色,装也得装出个样子。
作为先皇的儿子,理所当然要进京为先皇送行。问题是,他们敢去吗?他们不敢,这样僵持下去对他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先皇的过世使得文昌帝的兄弟不得不发力,头七还没过,各地便战火四起。
季宣和收到征兵令时,安王起兵才没几日。西林县靠近边陲,离硝烟挺远。亏得之前甘肃边境的草原部落损失挺大,不然甘肃就要面临腹背受敌的糟糕状况。
百姓很容易被煽动,不管是谁起兵,至少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不是正义之师,打起仗来就落了下乘。安王也不例外,借口很好找,仁泰帝还在时,文昌帝就趁危登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全都占了,安王自是要为先皇讨一个公道。
其他皇子借口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现成的借口谁不会用?
文昌帝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身边官员谋士很多,随便想个理由就能讨逆。战事一发不可收拾,周边几个实力明显不如锦朝的国家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趁着锦朝内斗发动偷袭,他们要更待何时?一时间,锦朝疆域内到处都是硝烟,战区内百姓苦不堪言。
战争一起,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停止,不是他们不想住手,而是一旦停火,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乱世人命不值钱,将士只能守卫一方,他们顾不到的地方,百姓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西林县离战线比较远,打仗的消息一时传不到百姓耳中。这样的时日不会长久,最终这些消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被百姓获知,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季宣和作为西林县知县,是最早一批得知此消息的人。征兵令一出,离百姓知道甘肃起战事的消息也就不远了。
西林县位于甘肃中部偏北,只北边面临草原部落的威胁,其他三面一时半会还攻打不到这里。一旦西林县城都被攻占,估计安王离败落也不远了。甘肃比较偏远,文昌帝有些鞭长莫及,安王面临的压力比起封地离京城较近的几个兄弟要小上很多。不说散落在各地的藩王,文昌帝也不好受。他既要面对各地的叛乱,部分由他控制的边关还要面对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到了这种时候,谁还管先皇的后事?与之相关的一切事宜都先暂停,等到战事稳定时候再来告慰先皇的在天之灵。
西林县附近的青云卫所兵力被抽调了一半,剩下一半还是考虑到草原部族在一边虎视眈眈,安王才没有动。安王不可能抽调边关的兵力,像西林县这样离边关有些距离,离战线又远的地方就成了他抽兵的最佳场所。
征兵的事刻不容缓,季宣和不敢耽搁,马上派人去落实。这批招募的兵丁用来补充青云卫所被抽调的兵力,西林县有近一千的名额。西林县是中县,上回草原部族偷袭就损失了一部分丁口,如今总人数不足十万,一下子要抽调近千壮丁,压力不可谓不小。
亏得青云卫所负责附近三四个县的安全,不然要是全由西林县来补充卫所被抽调的兵力,那就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了。打仗打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将士、武器和粮草,有一样出问题,这仗就很难打了。
新招的兵丁不能直接上战场,必须先经过正规的训练,不然也就只有成为炮灰的份。这是真刀真枪上阵的时候,安王约束力够强,各卫所指挥使不敢在这个当口还想着吃空饷这回事,招兵那都是实打实的,之前的缺口也尽数补上。
眼下不是和平时期,多报一些名额不打紧,现在各卫所指挥使自是希望手下的兵丁越多越好,兵士多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实力的增强,也就能多一分存活的本钱,谁都不会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不是?
征兵的事不用季宣和亲自办理,他只要分配好差役负责的范围就好。百姓一听到上面要征兵,...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