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福晋悠闲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傅先生是个屡试不中的举人。他生性较为飞扬跳脱,写不惯正经的八股文,也不愿入朝为官,受那无尽的束缚。这样一个人,却坚持连考三次会试,是因为家乡的老母亲和原配妻子的坚持。士农工商,年纪轻轻就丧夫的傅老太太,坚持着把独子拉拔大,就是为着要亲眼看见儿子出人头地。在年老病弱不堪之际,唯一心心念念的,就是儿子的前程。于是傅先生在守孝三年后,留下在老家操持家务的妻子,自己一个儿启程赴京赶考。
他的文笔极佳、观点新颖,可是这样的一个人才,却不容于会试考官。屡试不中,流落京城街头,生活毫无着落,就连回老家的盘缠也没有。这样的人,每三年会试过后,京里街上一抓一大把,一点都不少见。只是这位落第举人,凑巧的和福勇有着数面之缘,稍加考察一番,再让格特布见上一面,也就定下来,聘请傅先生为府中西席。
福勇一向都知道,自己的长子是极有主见的一个孩子。年纪轻轻的,就自律的把自己每日的课业安排得极好。读书、临字帖、习武、甚至看账簿,一丁点都不需要他这位阿玛烦心。就连这个西席,福勇原本是嫌弃他性子不够稳重的,但也是格特布自己认可后才定下来的。
格特布内心深处的想法,自然是福勇所不知道的。他想出人头地,想在朝中站稳脚步。但他也知道,靠着自己的阿玛那从五品翰林侍讲学士,是不可靠的。要依靠那位不能干政的堂姑德妃,也不太可能。额娘和梅梅在宫中所遭受的羞辱和欺侮,更让他清楚,他拥有的时间并不多。
想要靠科举入仕,然后顺理成章的入翰林院──那太耗费时间了,梅梅等不起。 要知道,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阿玛都熬了将近二十年,仗着镶黄旗的满人身分,也才熬到从五品。那他要熬多久,才能入得了康熙的眼?
既然从文太慢,那就从武吧!他记得很清楚,有清一代,边疆战争就从没有停过。 清康熙和葛尔丹、西藏等打到了康熙驾崩,那位大将军王都还在西边没回来。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年大将军,不就是打仗打出来的爵位嘛?靠着年大将军的军功,生生得捧起了一位年贵妃。吴峰虽不专研清史,但几部流行的电视剧还是看过的。乾隆就更不必说了,在云南贵州一带打个不停,怎么打都打不下来。
由此可见,选择从武这行业:未来市场是有的;目标客户(边疆敌人)是大把大把的;毛利是丰厚的。(异姓王以下的爵位任选啊。)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是低廉的!吴峰本来就是军里特殊部队出生的啊。当初吴爸爸去世前,也是部队里的。吴家数代内,都是军人世家。练武从军,那是吴峰的老本行,也是格特布这一辈子出人头地的本钱,用不着请师傅。
请个举人西席来,不是为了要苦读考科举,而是要学会写奏折应对。学会看懂这该死的文言文,并且了解朝上的官职部门等等罢了。虽然阿玛福勇也能教,但他毕竟是领着朝奉的,要按时上班的。
在福勇看来,傅先生生性跳脱。在格特布看来,这叫不拘泥守规。他觉得这位傅先生,看事情常常能够直中红心,颇有几分谋士的味道。留下来当西席,也就是个名头吧了。
福勇办的小学堂中,目前学生有三加一个。三个目标学生有格特布、格多里和一个插班生:希勒。加的那一个是梅梅。这样的学生组合,刚开始让傅先生头疼地直想哭。
格特布读起书来,有严重偏科的倾向。对兵书的喜好,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目标不是考科举。但偏偏如此重武轻文的格特布,又很重视临字帖。一手好字,让傅先生都敬佩不已。而且他虽然不喜写八股文,却也没放弃读书。四书五经即使不能倒背如流,可要被考问起其中意思,也能答得头头是道。
格多里在练武的时候,绝对是死死跟着他大哥的脚步走,一步也不退。但读书写字的时候,却是一团糟。原本福勇还想把小儿子培养来接班,但看到格多里在文一方面,甚至比立志从军的格特布更不靠谱,才失望地放弃了。
隔房的希勒呢?原本福勇很厚道的,特地交代了傅先生,对待希勒,绝对要用心教导。不能因为自家两个儿子要从武,就连别人家有心学习的好孩子,也给带坏了。可没想到这个希勒,竟是个扶不起的烂泥。
「格特布,背一背论语中的雍先第六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先生,接下来的,学生背不出来。不如,让我给您说说全篇的意思吧。」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
傅先生是个屡试不中的举人。他生性较为飞扬跳脱,写不惯正经的八股文,也不愿入朝为官,受那无尽的束缚。这样一个人,却坚持连考三次会试,是因为家乡的老母亲和原配妻子的坚持。士农工商,年纪轻轻就丧夫的傅老太太,坚持着把独子拉拔大,就是为着要亲眼看见儿子出人头地。在年老病弱不堪之际,唯一心心念念的,就是儿子的前程。于是傅先生在守孝三年后,留下在老家操持家务的妻子,自己一个儿启程赴京赶考。
他的文笔极佳、观点新颖,可是这样的一个人才,却不容于会试考官。屡试不中,流落京城街头,生活毫无着落,就连回老家的盘缠也没有。这样的人,每三年会试过后,京里街上一抓一大把,一点都不少见。只是这位落第举人,凑巧的和福勇有着数面之缘,稍加考察一番,再让格特布见上一面,也就定下来,聘请傅先生为府中西席。
福勇一向都知道,自己的长子是极有主见的一个孩子。年纪轻轻的,就自律的把自己每日的课业安排得极好。读书、临字帖、习武、甚至看账簿,一丁点都不需要他这位阿玛烦心。就连这个西席,福勇原本是嫌弃他性子不够稳重的,但也是格特布自己认可后才定下来的。
格特布内心深处的想法,自然是福勇所不知道的。他想出人头地,想在朝中站稳脚步。但他也知道,靠着自己的阿玛那从五品翰林侍讲学士,是不可靠的。要依靠那位不能干政的堂姑德妃,也不太可能。额娘和梅梅在宫中所遭受的羞辱和欺侮,更让他清楚,他拥有的时间并不多。
想要靠科举入仕,然后顺理成章的入翰林院──那太耗费时间了,梅梅等不起。 要知道,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阿玛都熬了将近二十年,仗着镶黄旗的满人身分,也才熬到从五品。那他要熬多久,才能入得了康熙的眼?
既然从文太慢,那就从武吧!他记得很清楚,有清一代,边疆战争就从没有停过。 清康熙和葛尔丹、西藏等打到了康熙驾崩,那位大将军王都还在西边没回来。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年大将军,不就是打仗打出来的爵位嘛?靠着年大将军的军功,生生得捧起了一位年贵妃。吴峰虽不专研清史,但几部流行的电视剧还是看过的。乾隆就更不必说了,在云南贵州一带打个不停,怎么打都打不下来。
由此可见,选择从武这行业:未来市场是有的;目标客户(边疆敌人)是大把大把的;毛利是丰厚的。(异姓王以下的爵位任选啊。)而且最重要的是,成本是低廉的!吴峰本来就是军里特殊部队出生的啊。当初吴爸爸去世前,也是部队里的。吴家数代内,都是军人世家。练武从军,那是吴峰的老本行,也是格特布这一辈子出人头地的本钱,用不着请师傅。
请个举人西席来,不是为了要苦读考科举,而是要学会写奏折应对。学会看懂这该死的文言文,并且了解朝上的官职部门等等罢了。虽然阿玛福勇也能教,但他毕竟是领着朝奉的,要按时上班的。
在福勇看来,傅先生生性跳脱。在格特布看来,这叫不拘泥守规。他觉得这位傅先生,看事情常常能够直中红心,颇有几分谋士的味道。留下来当西席,也就是个名头吧了。
福勇办的小学堂中,目前学生有三加一个。三个目标学生有格特布、格多里和一个插班生:希勒。加的那一个是梅梅。这样的学生组合,刚开始让傅先生头疼地直想哭。
格特布读起书来,有严重偏科的倾向。对兵书的喜好,让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目标不是考科举。但偏偏如此重武轻文的格特布,又很重视临字帖。一手好字,让傅先生都敬佩不已。而且他虽然不喜写八股文,却也没放弃读书。四书五经即使不能倒背如流,可要被考问起其中意思,也能答得头头是道。
格多里在练武的时候,绝对是死死跟着他大哥的脚步走,一步也不退。但读书写字的时候,却是一团糟。原本福勇还想把小儿子培养来接班,但看到格多里在文一方面,甚至比立志从军的格特布更不靠谱,才失望地放弃了。
隔房的希勒呢?原本福勇很厚道的,特地交代了傅先生,对待希勒,绝对要用心教导。不能因为自家两个儿子要从武,就连别人家有心学习的好孩子,也给带坏了。可没想到这个希勒,竟是个扶不起的烂泥。
「格特布,背一背论语中的雍先第六篇。」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先生,接下来的,学生背不出来。不如,让我给您说说全篇的意思吧。」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