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草清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章了,马上就要转回南洋,迎接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部。”
“孔子著述《春秋》,微言大义,这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要写上百万字才能讲得清楚。如果不是有李大臣不辞辛劳的解说,郎世宁靠着拉丁文和法文的比照转译,我还难以把握到其中的精髓。而当我大致明白了这句话所含的深远意义后,才明白中冇国文化的博大。”
“你能明白一句话没写什么,反而体现出了丰富的含义吗?对中冇国人来说,这句话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没写出来的东西,这很奇怪是吧。”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既然是史书,第一句话就该写明年份,可这里却没有写出来,只能从前后文对照和后人的注解中确定,这一条记述,是鲁国的隐公元年。”
“鲁隐公是鲁惠公的长子,却是庶子,这叮)‘庶子”跟我们法兰西人的私生子相似,听起来很像是太阳王的私生子缅因公爵。”
“鲁惠公死后,嫡子年幼,鲁隐公执掌国政,但他却不是正式的国君,这又很像是现在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因为只是摄政,所以《春秋》这第一条记述,就不能写上隐公元年,这意味着承认隐公是正式的国君。隐公以国君身份摄政,之后被杀身亡,也没太多人认为他冤枉,因为他没学周公那样只居相位。”
“我们还没开始解读这句话,就因它没写什么而有了解读。
而没写隐公元年这样的做法,是在强调中冇国人所恪守的最重要一条原则:传嫡不传庶。这不止跟家庭财产的继承权有关,更是中冇国政治的传承原则。”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来分析这几个字,夏五月这三个字,似乎就是单纯的时间,可在中冇国贤者的解读里,依然要分析为什么要将季节和具体月份一起写出来,夏或者五月就足够了。但这样的解读太过深奥,我依然没有领会完全。”
孟德斯鸠拍拍发热的额头,让自己能继续沉静下来,不被之前那浩瀚纷杂的收获扰乱思路。此时已是,功年明,赛里斯使团离开了巴黎正在拜访不列颠的路上。而他则借宿在巴黎伏尔泰的家中,伏案写着《赛里斯信札》。
“后面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讲述的是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在名叫部的地方打败了正预谋发动叛乱的弟弟共叔段。”
“这件事情的背景要讲述清楚,也要花上无数笔墨。而我所作的简要描述,仅仅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远没有说清此事的本质和孔子如此记述的意义。”
“中冇国文字的优美,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会赋予一个字无尽的意义仅仅只是这六个字,就花了我几天时间来领会其中的深意。”
“李大臣跟我讲述了对这六个字的不同解释,每一种都曾在一个时期占据了主流地位。”
“李大臣说,《春秋》每条记述都有褒贬之义。记述的同时就做出了评价。因此这一条里,先写出的郑庄公,就已有了褒贬。而从后世的解读看,这一条记述是在批评他。”
,恍如说这个‘郑伯”说的是郑庄公,但记述为‘郑伯”这叮)‘伯,是哥哥的意思。用在这骨肉相残的事情上,就是在讽刺郑庄公没能尽到哥哥的职责。”
“而这六个字末尾的‘于部,二字,又是在批评郑庄公没有恪守国君的礼节。中冇国礼法里,国君臣子乃至兄弟之争都必须有底线这两个字显示,弟弟共叔段已经在国都附近被打败过一次按照礼法,郑庄公不应该继续再追,但他却追到了部再次打败共叔段,这就是在批评郑庄公非礼。”
“这句话既是在批评郑庄公也是在批评他弟弟共叔段。共叔段这种身份,在《春秋》一书里都以‘公子,相称在这里却直接称呼名字,就是在贬低他。但到底这句话对谁批评更多,后人又有不同的解读。”
“不同就体现在‘克,字上,一种解读是批评共叔段多于郑庄公,用‘克,一字,是因为追随共叔段的人多,这是在强调郑庄公跟共叔段的争斗并非兄弟之争,而是臣子聚众反叛。”
“另一种解读则认为‘克,字是在批评郑庄公,臣子作乱,《春秋》里都以‘杀,描述,这是《春秋》用词的固定模式,就像是臣子杀了国君,必须要用‘弑,一样。”
“在这里用了‘克,字,就表示记述者不认为这是单纯的臣子作乱。郑庄公的母亲疼爱共叔段,要求郑庄公给弟弟封地。如果郑庄公不给,或者是给一块不足以作乱的封地,就不会让共叔段有叛乱之力。共叔段反叛还没有形成事实,仅仅只有风声,郑庄公就对他下了手。这一个‘克,字,是在批评郑庄公没有尽到君主和兄长的双重责任,甚至是在讽刺他早就预谋清除弟弟。”
写到这里,孟德斯鸠停了一下,为自己居然能这么简练地总结出这些字句而骄傲,接着写到的随笔,就让他觉得无比轻松。
“我问李大臣,这些不同的解读,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他说,以前他也认为,肯定有一个解读是正确的,而且永远正确。但现在他觉得,没有哪个解读能永远正确,每当一个王朝刚刚兴起时,就要强调郑庄公的恶,由此来宣扬他们推翻前朝的正义。而当王朝统治稳固时,就要转而强调共叔段的恶,由此来批判那些破坏统治的行为。”
“这样的回答让我很不满意,难道历史可以供人随意涂抹,就如巴黎街头那些妓女,而不能容下真正客观的真相吗?”
“李大臣说,孔子著述《春秋》时,不就是痛感当时礼乐崩... -->>
【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章了,马上就要转回南洋,迎接波澜壮阔的大时代。】
“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部。”
“孔子著述《春秋》,微言大义,这一句话所含的意义,要写上百万字才能讲得清楚。如果不是有李大臣不辞辛劳的解说,郎世宁靠着拉丁文和法文的比照转译,我还难以把握到其中的精髓。而当我大致明白了这句话所含的深远意义后,才明白中冇国文化的博大。”
“你能明白一句话没写什么,反而体现出了丰富的含义吗?对中冇国人来说,这句话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没写出来的东西,这很奇怪是吧。”
“《春秋》是鲁国的史书,既然是史书,第一句话就该写明年份,可这里却没有写出来,只能从前后文对照和后人的注解中确定,这一条记述,是鲁国的隐公元年。”
“鲁隐公是鲁惠公的长子,却是庶子,这叮)‘庶子”跟我们法兰西人的私生子相似,听起来很像是太阳王的私生子缅因公爵。”
“鲁惠公死后,嫡子年幼,鲁隐公执掌国政,但他却不是正式的国君,这又很像是现在的摄政王奥尔良公爵。因为只是摄政,所以《春秋》这第一条记述,就不能写上隐公元年,这意味着承认隐公是正式的国君。隐公以国君身份摄政,之后被杀身亡,也没太多人认为他冤枉,因为他没学周公那样只居相位。”
“我们还没开始解读这句话,就因它没写什么而有了解读。
而没写隐公元年这样的做法,是在强调中冇国人所恪守的最重要一条原则:传嫡不传庶。这不止跟家庭财产的继承权有关,更是中冇国政治的传承原则。”
“现在我们正式开始来分析这几个字,夏五月这三个字,似乎就是单纯的时间,可在中冇国贤者的解读里,依然要分析为什么要将季节和具体月份一起写出来,夏或者五月就足够了。但这样的解读太过深奥,我依然没有领会完全。”
孟德斯鸠拍拍发热的额头,让自己能继续沉静下来,不被之前那浩瀚纷杂的收获扰乱思路。此时已是,功年明,赛里斯使团离开了巴黎正在拜访不列颠的路上。而他则借宿在巴黎伏尔泰的家中,伏案写着《赛里斯信札》。
“后面只有六个字这六个字讲述的是郑国的国君郑庄公在名叫部的地方打败了正预谋发动叛乱的弟弟共叔段。”
“这件事情的背景要讲述清楚,也要花上无数笔墨。而我所作的简要描述,仅仅只是浮光掠影的一瞥,远没有说清此事的本质和孔子如此记述的意义。”
“中冇国文字的优美,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会赋予一个字无尽的意义仅仅只是这六个字,就花了我几天时间来领会其中的深意。”
“李大臣跟我讲述了对这六个字的不同解释,每一种都曾在一个时期占据了主流地位。”
“李大臣说,《春秋》每条记述都有褒贬之义。记述的同时就做出了评价。因此这一条里,先写出的郑庄公,就已有了褒贬。而从后世的解读看,这一条记述是在批评他。”
,恍如说这个‘郑伯”说的是郑庄公,但记述为‘郑伯”这叮)‘伯,是哥哥的意思。用在这骨肉相残的事情上,就是在讽刺郑庄公没能尽到哥哥的职责。”
“而这六个字末尾的‘于部,二字,又是在批评郑庄公没有恪守国君的礼节。中冇国礼法里,国君臣子乃至兄弟之争都必须有底线这两个字显示,弟弟共叔段已经在国都附近被打败过一次按照礼法,郑庄公不应该继续再追,但他却追到了部再次打败共叔段,这就是在批评郑庄公非礼。”
“这句话既是在批评郑庄公也是在批评他弟弟共叔段。共叔段这种身份,在《春秋》一书里都以‘公子,相称在这里却直接称呼名字,就是在贬低他。但到底这句话对谁批评更多,后人又有不同的解读。”
“不同就体现在‘克,字上,一种解读是批评共叔段多于郑庄公,用‘克,一字,是因为追随共叔段的人多,这是在强调郑庄公跟共叔段的争斗并非兄弟之争,而是臣子聚众反叛。”
“另一种解读则认为‘克,字是在批评郑庄公,臣子作乱,《春秋》里都以‘杀,描述,这是《春秋》用词的固定模式,就像是臣子杀了国君,必须要用‘弑,一样。”
“在这里用了‘克,字,就表示记述者不认为这是单纯的臣子作乱。郑庄公的母亲疼爱共叔段,要求郑庄公给弟弟封地。如果郑庄公不给,或者是给一块不足以作乱的封地,就不会让共叔段有叛乱之力。共叔段反叛还没有形成事实,仅仅只有风声,郑庄公就对他下了手。这一个‘克,字,是在批评郑庄公没有尽到君主和兄长的双重责任,甚至是在讽刺他早就预谋清除弟弟。”
写到这里,孟德斯鸠停了一下,为自己居然能这么简练地总结出这些字句而骄傲,接着写到的随笔,就让他觉得无比轻松。
“我问李大臣,这些不同的解读,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他说,以前他也认为,肯定有一个解读是正确的,而且永远正确。但现在他觉得,没有哪个解读能永远正确,每当一个王朝刚刚兴起时,就要强调郑庄公的恶,由此来宣扬他们推翻前朝的正义。而当王朝统治稳固时,就要转而强调共叔段的恶,由此来批判那些破坏统治的行为。”
“这样的回答让我很不满意,难道历史可以供人随意涂抹,就如巴黎街头那些妓女,而不能容下真正客观的真相吗?”
“李大臣说,孔子著述《春秋》时,不就是痛感当时礼乐崩...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