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元末翘楚朱元璋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第五章??郭子兴收义子元璋守城??立战功升千夫丑汉娶妻(7页)
一个月后,郭子兴询问朱元璋的情况。汤和把他的几件事迹告诉了郭帅,郭帅非常高兴,对汤和说道:“我左右正缺如是胆大心细之人,尔告朱元璋,叫他马上到帅府来,做亲兵。”
朱元璋到帅府报到后,郭子兴对他说:“调尔来非做一般亲兵,是做九夫长,带九个亲兵。除此,尔父母已故,我欲收尔为义子,何如?”
做元帅的亲兵,当元帅的义子、这等于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
朱元璋顿然想起卜卦先生之言——“遇见大人方吉”。
他喜出望外,连连点头笑着说:“我愿、我愿!”
从此,朱元璋鞍前马后,有勇有谋地护卫郭元帅、细致入微地伺候郭元帅,深得郭子兴的喜欢。
彻里不花迫于上司的压力,组织兵马攻了两次濠州城。
那时元军已经有了青铜铸造的火铳炮,只有35.3厘米长。尾部有一对穿孔以便插放轴销,安置在一种四轮小木车上,可以上下调整仰角。口径10.5厘米,喇叭口,靠装填火药、铁砂,点火后喷射杀敌。
其射程很短,用于守城防御,不能攻城。元军的北方边防部队配有这种火铳炮。不过,元军也有大型攻城武器。
1352年四月,彻里不花第一次攻城前,濠州的五帅召开了联防会议。经过协商,因郭子兴只有5000多作战兵马,少一些,防守城南。孙德崖有7000多作战兵马,多一些,防守城东。其他三帅的兵马加起来和孙德崖相当,联防城西、监视城北。
会后,郭元帅命令右总兵郭天叙派下属1000人防御城楼右边一线,左总兵张天佑派下属1000人防御城楼左边一线。安排500个步兵,500个弓箭手。
于是,两位将军调整了原来的编制和人员,组建新的守城部队。暂以1000人为单位,由一个总管指挥。下设两个镇抚带领,一个步兵镇抚,一个弓箭兵镇抚。
汤和是张天佑的下属,打仗勇猛,处事果断,逢战总是作为先锋。他原来的专职弓箭手只有300人,于是奉命从步兵中挑选出200个适合的补充。
彻里不花看见城东南有一片山丘,接近东门的山顶较高,有利于观察、指挥,决定从东面攻城。
他有50部云梯,在距离城墙约60米处排成一排,对准垛口,间隔大约11
米。每部云梯后面左右各有两排掩护步兵的短弓手,每排5人。
元军的战线总长约540米,基本位于东墙中部。攻城的步兵一律拿刀,成两行20排站在云梯后面,共有2000人。步兵后面是两排长弓手,共1000人。
统帅彻里不花站在一个没有松树遮挡的半山坡处瞭望、指挥。他按照常规战术,先下令长弓部队放乱箭施威。两排弓箭兵在约80米的有效距离用长弓轮番向城头发射乱箭。
孙德崖派了2500士卒防守。他们第一次守城,不知元军的战术,躲在墙垛后,有些没有成排隐蔽,而是三五成群。结果,一些落下的乱箭击中这些成堆的士兵。
乱箭放了约两分钟,然后停止。进攻的号角吹响了,短弓兵前进到50米有效射程内,止步放箭掩护步兵。云梯被徐徐推近城墙,靠上垛口。跟随的步兵立刻持刀单手攀爬登城。
云梯车基本上沿袭宋朝的样式,但是尺寸较大,是根据州城城墙的高度
(大约8米)定制的。
底座是四轮平板车,平板离地0.8尺(约0.25米)。上设一架固定人字梯,前面是爬梯,后面是支撑梯前后梯脚跟,间距6.6尺(约2.1米)。爬梯总长16.5尺(约5.2米),两腿上端有两个间隔2尺(约0.63米)的垂直短柱。前面的一对斜头短柱有一根固定横档。后面的一对短柱安有一根固定铁轴,距离地面14尺(约4.4米),装有一架折叠爬梯,折叠梯长12尺(约3.8米)。
固定爬梯一侧有个木制大齿轮,直径3尺(约0.95米),齿轮内侧外缘有一圈硬木短柱(即柱齿)。折叠梯的同一侧有固定的木制小齿轮,直径1尺,齿轮外侧面有一圈辐条式凸齿。大齿轮有根木轴横插在固定梯两腿背面的轴毂里,轴心距离地面12尺(约3.8米)齿轮外缘有两个对称垂直轮面的短手把。
在人字梯两侧各有一个平台,3尺长、2尺宽,离地8.5尺(约2.7米),亦作为云梯兵的挡箭牌,固定在平板车和人字梯上。大齿轮轴心距离平台3.5尺(约1.1米)。
操作者从支撑梯登上平台,推动手把转动大齿轮,其柱齿就推动小齿轮的凸齿,从而带动折叠梯上翻。当折叠梯和固定爬梯成为直线,就被固定爬梯前端的一对斜头短柱顶住。折叠梯两腿此处外侧各有一个铁挂钩,可以勾住斜头顶柱外侧面的小铁环,固定住折叠梯。
元军进入阵地后,云梯兵先转动齿轮翻起折叠梯,高达8米。攻城时直接把云梯推近城墙。折叠梯顶端靠上垛口后,云梯车尾端离墙根10尺(约3.2米)左右,接近死角。从垛口向下射杀云梯的步兵,弓箭手必须探出上身。这样就成了城下的箭靶。
红军士兵没有蒙古兵的力气大,都用短弓,居高临下对付50米以内的元兵,只要射中,都具有杀伤力。交战后,红军弓箭手有的射杀元军的短弓兵,有的射杀爬上云梯的步兵。有的元兵接近城头,红军就用长枪刺杀。
元军几次轮番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丢下900多具尸体和几架云梯,失望地撤兵。红军死伤300多人,都是因为中箭。
彻里不花见几个云梯兵丢弃了云梯,攻城失败的怒气发到他们头上,大骂“都是废物”,下令全部砍头。
朱元璋随郭帅在城头东南角观察了元军的攻城,战后心想:元军用云梯攻城失败了,下次会不会攻门呢?要是攻门会如何攻呢?
朱元璋不知道在古代已有一种撞车,专门用来撞开城门。他寻思:元军会不会用大木头固定在木车上撞门呢?就像和尚在钟楼撞钟一样。如果这样,就太危险了!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郭元帅。
郭子兴赞成道:“尔提醒了我!起事前,我研究过攻城,听闻古代有一种撞车,专门用来攻门。好像安有六个轮子,吊着一根撞木,长一丈多,车高大约七尺,车顶木架上蒙着牛皮,阻挡上方的箭矢。若门外有壕沟,这种撞车就用不上。”
朱元璋想了想,建议道:“不论元军有无此类撞车,我们还是先做准备,马上派人在城门前挖一条壕沟,两头超过城门,把挖出的土就堆在壕沟两边,形成土坡,里面的土坡和城墙间留出四尺宽,人马可以出入。”
“此法甚好!简单易行。只是壕沟的土都堆在城门一边,打一排木桩、钉上木板挡住,可以作为掩体。必要时派弓箭手出城阻击。”郭子兴补充道。
接着,两人商定好壕沟的具体尺寸:离城门20尺(约6.3米),沟长22尺(约7米),两头超过门边6尺(约1.9米);宽10尺(约3.2米),深5尺(约1.6米);木桩挡土墙高3.8尺(约1.2米),离城墙四尺(约1.27米)。
随后,朱元璋立刻传达郭帅的命令,通知汤和连夜派工事部队施工。这支部队是朱元璋在当探子时,给汤和出的主意。
他说:“部队行军、打仗,既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要建造营房、工事,要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才好。”
汤和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提拔一个当过木匠的做百夫长,组建了工事部队,其中大部分人当过木匠、铁匠、篾匠及砖瓦匠等。
次日早上,郭元帅登上城楼向下俯瞰,壕沟工事已经竣工,平面成“三”字形,挡住了城门,靠近挡土墙的松土夯平夯实成三尺宽的坡顶。壕沟和挡土墙形成了南门的一道牢固屏障。
朱元璋乘热打铁,对郭元帅建议道:“是否请孙元帅几个来看看,教他们也如此?以免东门或西门被破。”
郭子兴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东门、西门不挖壕沟,南门的壕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此,他就叫朱元璋请孙德崖等四个元帅前来参观。
孙德崖他们来了一看,听说是防御撞车攻门,觉得不错,见当天元军没来攻城,马上派人在东门、西门前挖起了同样的壕沟。
吃了败仗的元军前锋退回二铺村休整了五天。派出的探子发现壕沟、土墙工事后,层层上报。彻里布花听闻后跑来观看,却看不出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他没有撞车,也未见过、听说过撞车。因此认为,可能是当元军步兵攻进城后打开城门时,防止骑兵及大部队冲进城。
彻里不花在城东吃了败仗,次日改攻城南。还是老一套战术——长弓兵先放重箭施威,短弓手进到距墙50米以内掩护。云梯兵推梯靠墙,步兵爬梯攻城。
郭子兴发现朱元璋很有军事天赋,又肯动脑筋,决定让他带兵打仗,命他当百夫长,下到汤和的部队。于是,朱元璋带领100个士兵参加了这次守城战役。
由于步兵多,战前的下午,朱元璋对郭子兴说:“元寇只有50部云梯,我们上阵1000个步兵防守,平均20人守一个垛口。其实两人一组,两组守一个垛口即可,轮流作战。我们守25个垛口只需100个步兵,正好一个小队。可留一个小队隐伏在门洞或登城楼梯等待交换,半个时辰或一个时辰交换一次。剩下三个小队放在城下,按规定时辰依次上城交换。弓箭手可以分作两批,按一个时辰交换。”
这支红军第一次守城打仗,将帅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排兵布阵。郭帅听了,茅塞顿开:这样守城好,以口布兵,交替作战,劳逸结合,伤亡还少。他当场拍板,就这样布阵。随后指示在城楼、城下燃香计时,烧完两炷香(半个时辰、一个小时),马上通知替换。
上城进入岗位后,朱元璋又提醒自己的100个兵,嘱咐说:“元寇先乱放箭,尔等藏在垛后,毋伸头看,以免乱箭射中。待云梯靠上垛口,可伸头谨察。待元兵头颅到了垛口,两人一起用矛刺杀。刺倒后复藏一边,以防敌箭。”
交战时,朱元璋要了一把短弓,从垛口射杀元兵。
交战结果,进攻南门的元军死伤1000多人,狼狈撤退。红军死伤100多人,朱元璋的士兵只有几个受伤。
孙德崖见元军再次攻城没有撞车,抱怨郭子兴自作聪明,认为壕沟白挖了。谁知到了年底,这种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彻里不花这个世袭将军打了两次败仗,束手无策,再也不敢攻城。因害怕红军偷袭,他把临时驻扎在二铺的前锋残余部队撤回到大本营总铺乡。
第一次防守城池大获全胜,郭元帅非常高兴,晋升参战的两个千夫长为镇抚。其中一个是汤和。晋升朱元璋为千夫长。
朱元璋的军事智谋和英勇作战的表现使郭子兴非常欣慰。这次守城不仅胜利,而且部队损失小,因此对他赞赏不已。想到他做亲兵时尽心尽力地护卫、
伺候,无可挑剔,心里自然而然冒出一个重要的念头。
一天晚上,郭子兴对张夫人说道:“昔日马公与我相交甚好,将女托付于我。今日秀英已大,我不可有负马公,应为她择一良夫。而那些无妻将校,竟无一人如意。倒是身边元璋有度量,性情豁达,又有智谋胆略。虽说丑点,也无大碍。”
>
第五章??郭子兴收义子元璋守城??立战功升千夫丑汉娶妻(7页)
一个月后,郭子兴询问朱元璋的情况。汤和把他的几件事迹告诉了郭帅,郭帅非常高兴,对汤和说道:“我左右正缺如是胆大心细之人,尔告朱元璋,叫他马上到帅府来,做亲兵。”
朱元璋到帅府报到后,郭子兴对他说:“调尔来非做一般亲兵,是做九夫长,带九个亲兵。除此,尔父母已故,我欲收尔为义子,何如?”
做元帅的亲兵,当元帅的义子、这等于天上掉下一个大馅饼。
朱元璋顿然想起卜卦先生之言——“遇见大人方吉”。
他喜出望外,连连点头笑着说:“我愿、我愿!”
从此,朱元璋鞍前马后,有勇有谋地护卫郭元帅、细致入微地伺候郭元帅,深得郭子兴的喜欢。
彻里不花迫于上司的压力,组织兵马攻了两次濠州城。
那时元军已经有了青铜铸造的火铳炮,只有35.3厘米长。尾部有一对穿孔以便插放轴销,安置在一种四轮小木车上,可以上下调整仰角。口径10.5厘米,喇叭口,靠装填火药、铁砂,点火后喷射杀敌。
其射程很短,用于守城防御,不能攻城。元军的北方边防部队配有这种火铳炮。不过,元军也有大型攻城武器。
1352年四月,彻里不花第一次攻城前,濠州的五帅召开了联防会议。经过协商,因郭子兴只有5000多作战兵马,少一些,防守城南。孙德崖有7000多作战兵马,多一些,防守城东。其他三帅的兵马加起来和孙德崖相当,联防城西、监视城北。
会后,郭元帅命令右总兵郭天叙派下属1000人防御城楼右边一线,左总兵张天佑派下属1000人防御城楼左边一线。安排500个步兵,500个弓箭手。
于是,两位将军调整了原来的编制和人员,组建新的守城部队。暂以1000人为单位,由一个总管指挥。下设两个镇抚带领,一个步兵镇抚,一个弓箭兵镇抚。
汤和是张天佑的下属,打仗勇猛,处事果断,逢战总是作为先锋。他原来的专职弓箭手只有300人,于是奉命从步兵中挑选出200个适合的补充。
彻里不花看见城东南有一片山丘,接近东门的山顶较高,有利于观察、指挥,决定从东面攻城。
他有50部云梯,在距离城墙约60米处排成一排,对准垛口,间隔大约11
米。每部云梯后面左右各有两排掩护步兵的短弓手,每排5人。
元军的战线总长约540米,基本位于东墙中部。攻城的步兵一律拿刀,成两行20排站在云梯后面,共有2000人。步兵后面是两排长弓手,共1000人。
统帅彻里不花站在一个没有松树遮挡的半山坡处瞭望、指挥。他按照常规战术,先下令长弓部队放乱箭施威。两排弓箭兵在约80米的有效距离用长弓轮番向城头发射乱箭。
孙德崖派了2500士卒防守。他们第一次守城,不知元军的战术,躲在墙垛后,有些没有成排隐蔽,而是三五成群。结果,一些落下的乱箭击中这些成堆的士兵。
乱箭放了约两分钟,然后停止。进攻的号角吹响了,短弓兵前进到50米有效射程内,止步放箭掩护步兵。云梯被徐徐推近城墙,靠上垛口。跟随的步兵立刻持刀单手攀爬登城。
云梯车基本上沿袭宋朝的样式,但是尺寸较大,是根据州城城墙的高度
(大约8米)定制的。
底座是四轮平板车,平板离地0.8尺(约0.25米)。上设一架固定人字梯,前面是爬梯,后面是支撑梯前后梯脚跟,间距6.6尺(约2.1米)。爬梯总长16.5尺(约5.2米),两腿上端有两个间隔2尺(约0.63米)的垂直短柱。前面的一对斜头短柱有一根固定横档。后面的一对短柱安有一根固定铁轴,距离地面14尺(约4.4米),装有一架折叠爬梯,折叠梯长12尺(约3.8米)。
固定爬梯一侧有个木制大齿轮,直径3尺(约0.95米),齿轮内侧外缘有一圈硬木短柱(即柱齿)。折叠梯的同一侧有固定的木制小齿轮,直径1尺,齿轮外侧面有一圈辐条式凸齿。大齿轮有根木轴横插在固定梯两腿背面的轴毂里,轴心距离地面12尺(约3.8米)齿轮外缘有两个对称垂直轮面的短手把。
在人字梯两侧各有一个平台,3尺长、2尺宽,离地8.5尺(约2.7米),亦作为云梯兵的挡箭牌,固定在平板车和人字梯上。大齿轮轴心距离平台3.5尺(约1.1米)。
操作者从支撑梯登上平台,推动手把转动大齿轮,其柱齿就推动小齿轮的凸齿,从而带动折叠梯上翻。当折叠梯和固定爬梯成为直线,就被固定爬梯前端的一对斜头短柱顶住。折叠梯两腿此处外侧各有一个铁挂钩,可以勾住斜头顶柱外侧面的小铁环,固定住折叠梯。
元军进入阵地后,云梯兵先转动齿轮翻起折叠梯,高达8米。攻城时直接把云梯推近城墙。折叠梯顶端靠上垛口后,云梯车尾端离墙根10尺(约3.2米)左右,接近死角。从垛口向下射杀云梯的步兵,弓箭手必须探出上身。这样就成了城下的箭靶。
红军士兵没有蒙古兵的力气大,都用短弓,居高临下对付50米以内的元兵,只要射中,都具有杀伤力。交战后,红军弓箭手有的射杀元军的短弓兵,有的射杀爬上云梯的步兵。有的元兵接近城头,红军就用长枪刺杀。
元军几次轮番进攻都以失败告终,丢下900多具尸体和几架云梯,失望地撤兵。红军死伤300多人,都是因为中箭。
彻里不花见几个云梯兵丢弃了云梯,攻城失败的怒气发到他们头上,大骂“都是废物”,下令全部砍头。
朱元璋随郭帅在城头东南角观察了元军的攻城,战后心想:元军用云梯攻城失败了,下次会不会攻门呢?要是攻门会如何攻呢?
朱元璋不知道在古代已有一种撞车,专门用来撞开城门。他寻思:元军会不会用大木头固定在木车上撞门呢?就像和尚在钟楼撞钟一样。如果这样,就太危险了!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郭元帅。
郭子兴赞成道:“尔提醒了我!起事前,我研究过攻城,听闻古代有一种撞车,专门用来攻门。好像安有六个轮子,吊着一根撞木,长一丈多,车高大约七尺,车顶木架上蒙着牛皮,阻挡上方的箭矢。若门外有壕沟,这种撞车就用不上。”
朱元璋想了想,建议道:“不论元军有无此类撞车,我们还是先做准备,马上派人在城门前挖一条壕沟,两头超过城门,把挖出的土就堆在壕沟两边,形成土坡,里面的土坡和城墙间留出四尺宽,人马可以出入。”
“此法甚好!简单易行。只是壕沟的土都堆在城门一边,打一排木桩、钉上木板挡住,可以作为掩体。必要时派弓箭手出城阻击。”郭子兴补充道。
接着,两人商定好壕沟的具体尺寸:离城门20尺(约6.3米),沟长22尺(约7米),两头超过门边6尺(约1.9米);宽10尺(约3.2米),深5尺(约1.6米);木桩挡土墙高3.8尺(约1.2米),离城墙四尺(约1.27米)。
随后,朱元璋立刻传达郭帅的命令,通知汤和连夜派工事部队施工。这支部队是朱元璋在当探子时,给汤和出的主意。
他说:“部队行军、打仗,既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还要建造营房、工事,要有一支专门的队伍才好。”
汤和觉得这个主意很好,就提拔一个当过木匠的做百夫长,组建了工事部队,其中大部分人当过木匠、铁匠、篾匠及砖瓦匠等。
次日早上,郭元帅登上城楼向下俯瞰,壕沟工事已经竣工,平面成“三”字形,挡住了城门,靠近挡土墙的松土夯平夯实成三尺宽的坡顶。壕沟和挡土墙形成了南门的一道牢固屏障。
朱元璋乘热打铁,对郭元帅建议道:“是否请孙元帅几个来看看,教他们也如此?以免东门或西门被破。”
郭子兴自然明白这个道理:东门、西门不挖壕沟,南门的壕沟不过是聋子的耳朵——摆设。因此,他就叫朱元璋请孙德崖等四个元帅前来参观。
孙德崖他们来了一看,听说是防御撞车攻门,觉得不错,见当天元军没来攻城,马上派人在东门、西门前挖起了同样的壕沟。
吃了败仗的元军前锋退回二铺村休整了五天。派出的探子发现壕沟、土墙工事后,层层上报。彻里布花听闻后跑来观看,却看不出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他没有撞车,也未见过、听说过撞车。因此认为,可能是当元军步兵攻进城后打开城门时,防止骑兵及大部队冲进城。
彻里不花在城东吃了败仗,次日改攻城南。还是老一套战术——长弓兵先放重箭施威,短弓手进到距墙50米以内掩护。云梯兵推梯靠墙,步兵爬梯攻城。
郭子兴发现朱元璋很有军事天赋,又肯动脑筋,决定让他带兵打仗,命他当百夫长,下到汤和的部队。于是,朱元璋带领100个士兵参加了这次守城战役。
由于步兵多,战前的下午,朱元璋对郭子兴说:“元寇只有50部云梯,我们上阵1000个步兵防守,平均20人守一个垛口。其实两人一组,两组守一个垛口即可,轮流作战。我们守25个垛口只需100个步兵,正好一个小队。可留一个小队隐伏在门洞或登城楼梯等待交换,半个时辰或一个时辰交换一次。剩下三个小队放在城下,按规定时辰依次上城交换。弓箭手可以分作两批,按一个时辰交换。”
这支红军第一次守城打仗,将帅都不知道应该如何排兵布阵。郭帅听了,茅塞顿开:这样守城好,以口布兵,交替作战,劳逸结合,伤亡还少。他当场拍板,就这样布阵。随后指示在城楼、城下燃香计时,烧完两炷香(半个时辰、一个小时),马上通知替换。
上城进入岗位后,朱元璋又提醒自己的100个兵,嘱咐说:“元寇先乱放箭,尔等藏在垛后,毋伸头看,以免乱箭射中。待云梯靠上垛口,可伸头谨察。待元兵头颅到了垛口,两人一起用矛刺杀。刺倒后复藏一边,以防敌箭。”
交战时,朱元璋要了一把短弓,从垛口射杀元兵。
交战结果,进攻南门的元军死伤1000多人,狼狈撤退。红军死伤100多人,朱元璋的士兵只有几个受伤。
孙德崖见元军再次攻城没有撞车,抱怨郭子兴自作聪明,认为壕沟白挖了。谁知到了年底,这种工事起到很大的作用。
彻里不花这个世袭将军打了两次败仗,束手无策,再也不敢攻城。因害怕红军偷袭,他把临时驻扎在二铺的前锋残余部队撤回到大本营总铺乡。
第一次防守城池大获全胜,郭元帅非常高兴,晋升参战的两个千夫长为镇抚。其中一个是汤和。晋升朱元璋为千夫长。
朱元璋的军事智谋和英勇作战的表现使郭子兴非常欣慰。这次守城不仅胜利,而且部队损失小,因此对他赞赏不已。想到他做亲兵时尽心尽力地护卫、
伺候,无可挑剔,心里自然而然冒出一个重要的念头。
一天晚上,郭子兴对张夫人说道:“昔日马公与我相交甚好,将女托付于我。今日秀英已大,我不可有负马公,应为她择一良夫。而那些无妻将校,竟无一人如意。倒是身边元璋有度量,性情豁达,又有智谋胆略。虽说丑点,也无大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