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曹晓燕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冬至后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和队友们骑着摩托艰难地爬行在民政乡巴关河村沟壑纵横、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路,太难行,高高低低的沟坎儿藏在浮土下,不断有碎石从山壁上滑落,前车马达的“突突”声淹没在一片飞扬的尘土中,爱驹在胯下腾挪跳跃着行进两个小时之后,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终于在到达了位于半山腰上的目的地——回龙洞。
这个位于巴关河畔民政乡,因地处回龙湾而得名的洞穴,可不是一般的山野洞穴,它是一个远古遗存的智人洞穴遗址,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为研究金沙江中游史前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第一手材料。
我们到达时几近正午,冬日的暖阳透过树梢洒在我们的头上、身上,点点金黄斑驳跳跃,穿过山坡上嶙峋的怪石,在一大片齐腰深的火箭草丛中鱼贯前行,一条羊肠小道引领我们来到了一个被高大的黑木栅栏拦住的山洞前。这个山洞不大,洞穴座东向西,洞口形如桃状,由洞口向内逐渐变窄,宛如牛角。相传回龙湾智人洞穴遗址的发现有些偶然。1987年5月,民政乡完小学生吴炳兴到山沟里去找柴,无意间捡回了一些植物化石。吴炳兴的老师向在铮是一个考古爱好者,看到化石标本后很感兴趣。第二天下午,向在铮让吴炳兴引路,到他捡到化石的地方去寻找,又找到了一些化石标本。发现化石的地点距把关河谷的苏铁林很近,在这以前,向在铮曾经在附近的回龙湾洞穴内发现过动物化石。同样爱好考古的民政乡完小老师聊发麟向市文物管理处报告了这一重要发现。市文管处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到回龙洞踏察。随后工作人员在洞里挖掘出了大量的砾石、碎骨和石器。
这个洞从外表看与一般的山洞并无二致,整个洞高约十米、不是很宽,深约12米,面积35平方米左右。洞内很暖和,地上是一层被脚踩踏过的羊粪和燃烧过的残枝灰烬,周围可见零星而破碎的陶片、石片等物,还有一些洞内不产的砾石,显然是牧羊人和猎人过夜或躲雨临时居住过的痕迹。但引起我兴趣的却是洞顶和四周厚厚的烟熏层,那一蹭就是一身黑的洞壁,以及从洞外搬进来的砾石,都有着明显人类居住过的遗痕。靠近洞的尽头顶端紧贴石壁的地方,有一个极其窄小的通道,据说那后面还有一个更大更深的洞穴,只是通道狭窄极难通过,想必攀枝花的先民们一定个个身手敏捷,善于攀援吧?
据向导介绍,当年因一时难以断定回龙洞是否是古人类居住的洞穴,曾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林一璞前来考察,在林一璞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在回龙洞的灰土层中掘出了大量的细石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民工在深约70厘米的土层中掘到一枚骨针,该骨针长504厘米,直径0。3厘米,呈黄褐色,较尖锐,鼻部略残。这枚骨针基本上代表了回龙湾洞穴居民当年骨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林一璞先生认为,回龙洞出土的骨针,堪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出土的18000年的骨针媲美。骨针的出现,证明我国南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开始的同步性,这种文明的进步几乎不分先后。回龙洞遗址出土的各种遗物有上千件,除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外,还有x形原始文字刻痕的石片。回龙洞出土的器物证明,这是一个距今约18000——12000年的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的智人遗址。可以想象,那时攀枝花的先民们已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并且已经开始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那些出土的器物中,不仅有打猎的工具和武器,还有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的动物化石是攀枝花先民的战利品遗存,其中许多动物体形高大而且凶猛,足见先民们征服自然的能力。
当太阳西斜的时候,我们依次离开,再一次回头,笼罩在夕阳余辉下的洞口显得愈发高大起来,别了,回龙洞
冬至后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我和队友们骑着摩托艰难地爬行在民政乡巴关河村沟壑纵横、陡峭不平的山路上。路,太难行,高高低低的沟坎儿藏在浮土下,不断有碎石从山壁上滑落,前车马达的“突突”声淹没在一片飞扬的尘土中,爱驹在胯下腾挪跳跃着行进两个小时之后,在向导的指引下我们终于在到达了位于半山腰上的目的地——回龙洞。
这个位于巴关河畔民政乡,因地处回龙湾而得名的洞穴,可不是一般的山野洞穴,它是一个远古遗存的智人洞穴遗址,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为研究金沙江中游史前期人类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和第一手材料。
我们到达时几近正午,冬日的暖阳透过树梢洒在我们的头上、身上,点点金黄斑驳跳跃,穿过山坡上嶙峋的怪石,在一大片齐腰深的火箭草丛中鱼贯前行,一条羊肠小道引领我们来到了一个被高大的黑木栅栏拦住的山洞前。这个山洞不大,洞穴座东向西,洞口形如桃状,由洞口向内逐渐变窄,宛如牛角。相传回龙湾智人洞穴遗址的发现有些偶然。1987年5月,民政乡完小学生吴炳兴到山沟里去找柴,无意间捡回了一些植物化石。吴炳兴的老师向在铮是一个考古爱好者,看到化石标本后很感兴趣。第二天下午,向在铮让吴炳兴引路,到他捡到化石的地方去寻找,又找到了一些化石标本。发现化石的地点距把关河谷的苏铁林很近,在这以前,向在铮曾经在附近的回龙湾洞穴内发现过动物化石。同样爱好考古的民政乡完小老师聊发麟向市文物管理处报告了这一重要发现。市文管处对此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人员到回龙洞踏察。随后工作人员在洞里挖掘出了大量的砾石、碎骨和石器。
这个洞从外表看与一般的山洞并无二致,整个洞高约十米、不是很宽,深约12米,面积35平方米左右。洞内很暖和,地上是一层被脚踩踏过的羊粪和燃烧过的残枝灰烬,周围可见零星而破碎的陶片、石片等物,还有一些洞内不产的砾石,显然是牧羊人和猎人过夜或躲雨临时居住过的痕迹。但引起我兴趣的却是洞顶和四周厚厚的烟熏层,那一蹭就是一身黑的洞壁,以及从洞外搬进来的砾石,都有着明显人类居住过的遗痕。靠近洞的尽头顶端紧贴石壁的地方,有一个极其窄小的通道,据说那后面还有一个更大更深的洞穴,只是通道狭窄极难通过,想必攀枝花的先民们一定个个身手敏捷,善于攀援吧?
据向导介绍,当年因一时难以断定回龙洞是否是古人类居住的洞穴,曾请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专家林一璞前来考察,在林一璞的指导下,工作人员在回龙洞的灰土层中掘出了大量的细石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一个民工在深约70厘米的土层中掘到一枚骨针,该骨针长504厘米,直径0。3厘米,呈黄褐色,较尖锐,鼻部略残。这枚骨针基本上代表了回龙湾洞穴居民当年骨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林一璞先生认为,回龙洞出土的骨针,堪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出土的18000年的骨针媲美。骨针的出现,证明我国南北旧石器时代晚期文明开始的同步性,这种文明的进步几乎不分先后。回龙洞遗址出土的各种遗物有上千件,除了大量石制品、动物化石外,还有x形原始文字刻痕的石片。回龙洞出土的器物证明,这是一个距今约18000——12000年的旧石器时代到中石器时代的智人遗址。可以想象,那时攀枝花的先民们已经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并且已经开始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服。那些出土的器物中,不仅有打猎的工具和武器,还有制作工具和生活用具。大量的动物化石是攀枝花先民的战利品遗存,其中许多动物体形高大而且凶猛,足见先民们征服自然的能力。
当太阳西斜的时候,我们依次离开,再一次回头,笼罩在夕阳余辉下的洞口显得愈发高大起来,别了,回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