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舂色为谁妍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端午时节,又见粽叶香。
对于粽子,我是情有独钟的,对于它的记忆也是深远的。
现在只要到超市了,什么馅的粽子都可以买到的。但我还是喜欢享受包粽子的过程。山坡土坎,篱笆院角,勃勃着一蓬蓬青翠的艾叶。提着一个竹篮,还远远的望见艾叶,鼻子就闻到了淡淡的清香,嘴里就馋着流出了口水。就像闻到了似曾相识的气味,想起曾经熟识的一个人,心里飘起浅浅的一丝想念。这感觉很奇妙,又是如此的温馨,就短短的一愣神,就回味了千年。这也是我喜欢艾叶清香的缘故吧。
采摘艾叶,要选些肥长碧翠的。艾叶的翠,诱惑着眼睛,感觉绿色的汁水在眼里滚动。肥长的腰身,像是唐朝丰腴的仕女,轻摇小扇,薄笼绿纱,正在顾盼生辉呢。看着些惹人的艾叶,那采摘的手儿都灵巧如飞,双手都沾满了淡色的清香。
摘回的艾叶,用清凉的井水,浸泡在大木盆里。盈盈的,一盆的满绿,很招惹人怜爱。一片片地仔细清洗,一双束手都是因为这香,这绿,而温柔轻盈。
把香糯的糯米冲洗干净,准备好草线,汤匙,筷子,就可以动手包了。拣一片艾叶,随手一卷,画了一个美丽的弧线。在斗形的绿斗里,填入糯米,压实,又随手一卷,用草线一束。一个小巧,秀气的小姑娘正害羞在你的掌心。那感觉是甜美的,是欣喜的。诗人元稹对这种小如初生绿菱的小巧粽子情有独钟,脱口而出:“绿粽新菱实”很形象地描写出了粽子的俏美形状。而包粽子的女人们,巧手翻飞,嘴角挑笑,不知是艾叶香染了女人,还是女人香染了艾叶。满屋子清香飘逸,要持续好几天呢。南宋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告诉我们远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米制作粽子的情景。由此看来,包食粽子的久远和文化的深厚了。
最后的工序是煮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更浓。先是淡淡的一缕一缕地飘出锅,后来是一阵一阵地钻入鼻子,香得一个人都酥醉了,然后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地叫唤了。这香味要飘很远,留很久。有时家家户户做,整个村子都被香浸透了。
粽子馅有各式的,根据个人的喜好,有腊肉的,有蜜饯的,有绿豆的,还有各色干果的北宋文豪苏东坡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饯为馅的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盛赞美味可口的果脯粽子,而诗句“冰团水浸砂糖裹”则描写诗人吃冰镇粽子的情形。对于各味的粽子,我都是爱吃的。那个粽子不急于吃,拿着使劲地闻闻香,就像烟瘾犯了而又不能抽烟的人闻烟一样,让香钻到了胃里,先感知了香气。轻轻地剥开一层层绿衣,满嘴生津,恍然看到了晶莹发亮的粽肉,忍不住了轻咬一口,满嘴生香,香腻到心里去了,好是享受。
爱吃着粽子,也每年动手包着粽子。可惜愚笨得无法救药,每年包的粽子,还没下锅,就有米粒“逃跑”出了“绿纱帐”放锅一煮,好的时候可以捞到几个像模像样的粽子,不好的时候,惨不忍睹一锅粥。常别邻居笑骂,却仍乐此不彼。
再说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它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相传在2300年前,爱国诗人屈原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又因自己怀才不遇,在忧时伤国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怕江中的鱼虾伤害屈原,便从四面八方划来船只,纷纷将粽子投入河里,以转移鱼虾的目标。后来,民间便演变成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此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情及对昏君奸臣的鞭挞之情。
然后我们再说到端午插艾叶菖蒲,赛龙舟,喝雄黄酒,热闹喧哗的场面以及渊源的文化底蕴。韩国把端午节“申遗”成功,让我们很感不自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
又到了端午节,又见了艾叶香。
像古朴的风,风化不了深厚的记忆。
在一缕香里,在一派热闹声势里,我们更应该爱我们自己的节日。
端午时节,又见粽叶香。
对于粽子,我是情有独钟的,对于它的记忆也是深远的。
现在只要到超市了,什么馅的粽子都可以买到的。但我还是喜欢享受包粽子的过程。山坡土坎,篱笆院角,勃勃着一蓬蓬青翠的艾叶。提着一个竹篮,还远远的望见艾叶,鼻子就闻到了淡淡的清香,嘴里就馋着流出了口水。就像闻到了似曾相识的气味,想起曾经熟识的一个人,心里飘起浅浅的一丝想念。这感觉很奇妙,又是如此的温馨,就短短的一愣神,就回味了千年。这也是我喜欢艾叶清香的缘故吧。
采摘艾叶,要选些肥长碧翠的。艾叶的翠,诱惑着眼睛,感觉绿色的汁水在眼里滚动。肥长的腰身,像是唐朝丰腴的仕女,轻摇小扇,薄笼绿纱,正在顾盼生辉呢。看着些惹人的艾叶,那采摘的手儿都灵巧如飞,双手都沾满了淡色的清香。
摘回的艾叶,用清凉的井水,浸泡在大木盆里。盈盈的,一盆的满绿,很招惹人怜爱。一片片地仔细清洗,一双束手都是因为这香,这绿,而温柔轻盈。
把香糯的糯米冲洗干净,准备好草线,汤匙,筷子,就可以动手包了。拣一片艾叶,随手一卷,画了一个美丽的弧线。在斗形的绿斗里,填入糯米,压实,又随手一卷,用草线一束。一个小巧,秀气的小姑娘正害羞在你的掌心。那感觉是甜美的,是欣喜的。诗人元稹对这种小如初生绿菱的小巧粽子情有独钟,脱口而出:“绿粽新菱实”很形象地描写出了粽子的俏美形状。而包粽子的女人们,巧手翻飞,嘴角挑笑,不知是艾叶香染了女人,还是女人香染了艾叶。满屋子清香飘逸,要持续好几天呢。南宋陆游的“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告诉我们远时已有以艾叶浸米裹成的艾香粽子。清代查慎行笔下的“清暑初交殿角风,又传节物近天中。灵符旧系千丝缕,玉粒新颂五彩筒。青箬香分菖叶绿,银盘光射石榴红。云帆不却三韩贡,拜赐还教纪祖功。”则描绘了当时用高丽米制作粽子的情景。由此看来,包食粽子的久远和文化的深厚了。
最后的工序是煮粽子,煮粽子的香味更浓。先是淡淡的一缕一缕地飘出锅,后来是一阵一阵地钻入鼻子,香得一个人都酥醉了,然后肚子就开始“咕噜咕噜”地叫唤了。这香味要飘很远,留很久。有时家家户户做,整个村子都被香浸透了。
粽子馅有各式的,根据个人的喜好,有腊肉的,有蜜饯的,有绿豆的,还有各色干果的北宋文豪苏东坡喜食粽子,品味了以蜜饯为馅的粽子,留下了“时于粽里得杨梅”的诗句,盛赞美味可口的果脯粽子,而诗句“冰团水浸砂糖裹”则描写诗人吃冰镇粽子的情形。对于各味的粽子,我都是爱吃的。那个粽子不急于吃,拿着使劲地闻闻香,就像烟瘾犯了而又不能抽烟的人闻烟一样,让香钻到了胃里,先感知了香气。轻轻地剥开一层层绿衣,满嘴生津,恍然看到了晶莹发亮的粽肉,忍不住了轻咬一口,满嘴生香,香腻到心里去了,好是享受。
爱吃着粽子,也每年动手包着粽子。可惜愚笨得无法救药,每年包的粽子,还没下锅,就有米粒“逃跑”出了“绿纱帐”放锅一煮,好的时候可以捞到几个像模像样的粽子,不好的时候,惨不忍睹一锅粥。常别邻居笑骂,却仍乐此不彼。
再说起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把它与爱国诗人屈原联系起来。相传在2300年前,爱国诗人屈原见楚国政治腐败,无力挽救,又因自己怀才不遇,在忧时伤国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百姓怕江中的鱼虾伤害屈原,便从四面八方划来船只,纷纷将粽子投入河里,以转移鱼虾的目标。后来,民间便演变成端午吃粽子的习俗,以此纪念屈原。唐代文秀的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这首诗表达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同情及对昏君奸臣的鞭挞之情。
然后我们再说到端午插艾叶菖蒲,赛龙舟,喝雄黄酒,热闹喧哗的场面以及渊源的文化底蕴。韩国把端午节“申遗”成功,让我们很感不自在,我们的传统节日,怎么成了他们的文化遗产?
又到了端午节,又见了艾叶香。
像古朴的风,风化不了深厚的记忆。
在一缕香里,在一派热闹声势里,我们更应该爱我们自己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