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肠尺素剑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编者按 “对于苦难和艰辛的探究,也同样是如此,那些真正创造生活的人,往往总是显得平淡而近乎于麻木,而事实上,他们,也唯有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是当苦涩泡成了一盏香茗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抗争与无奈最后都化成一杯茶饮,甘苦怡然” 茶桑江南,夕阳随行;
一叹凡尘,莫如诗云;
沉浮如梦,半生梧桐;
袅若烟雨,遥缈无声。 关于遥远的故事,大都和黑白电影有着深远的渊源,而我知道的是,那些故事,都跟我毫无关系;我们,曾经一次次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沉醉,那些光影斑斓的岁月,终究远去,在没有注目的寥落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选择一种平淡的方式,以一种近乎于白水的笔触,洗却那些浮华繁缛的字眼,说着一个平淡的故事。 外公死的时候,我在北京,在他一辈子向往却并不曾到达的朝圣的所在,也许,我在虚拟的歌舞升平里,或者,在酒吧纸醉金迷的乖佞中辗转迂回,唯一不曾在的,是那青山绿水的清醒里,他死时候的清醒,并没有给我的混噩以任何的警醒。母亲在转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平静的,就像一切陈旧的故事,只是落在灰色的落叶里,不再被春天记取。 我的母亲,至今,我无法为她做一个真实的存在定位,五十年前,她戴着小红花,和一切社会主义快乐里的小孩子一样,在宽畅明亮的幼稚园里作着游戏,幻想着伟大祖国的明天,也憧憬着一生不可知的未来,彼时的母亲,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想到,当城市朝阳熙暖照射的时候,她自己会和泥土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与悲愤,在这悲苦欢笑的狭小天地里,她用去了一生的光影,毫无光彩,默默燃烧完了自己最璀璨的青春。 我这短暂的半生里,有着三个不同的外公,但都和母亲有关,按照血缘关系而论,第一个外公是母亲的亲生父亲,却早已消逝在浩淼的时空里。母亲三岁的时候,这个外公在工厂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是机床轰鸣的年代,外婆生下母亲之后,又产下一个男婴,或许,是受了时代舆论的影响,竟然没有争取任何的抚恤,虽然,她年轻的男人,为了抢救一批进口机床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说实话,我崇尚英雄主义,但现实教会了我,当生存成为一种负累,精神到了苟延残喘般卑微的境地的时候,一切伪英雄主义的行为都成为了一种残忍。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婆就是这样短视的女人。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柔弱的女人,在毫不宽容的城市里,陷入一种惨淡光阴。 于是,我的第二个外公自然而然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走入外婆的生命里,也从此改变了母亲一生的命运,这个年轻而鲁莽的农村小伙子,是一个打铁匠,有着强健的体魄。或许是因为格外的同情心,或许是因为外婆的年轻貌美,促使这样一个老套陈旧的故事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有了逆转乾坤的轮回。年轻的打铁匠在58年困难时期,将外婆迎娶到了赣中丘陵纵横的一个农村,外婆因为原先婆家的强烈反对,终究没能把自己的儿子一起带到身边,于是舅舅继续留在城市的无依无靠里接受残酷现实的煎熬,而5岁的母亲,却在毫无选择的懵懂里,追随柔弱的外婆一起告别了城市,来到了陌生却广袤无垠的天地,从此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 后来,当我长大的时候,母亲经常阿q式的跟我回忆说,那时候,她见过从农村去城市的小孩子,当时记忆唯一深刻的是:他们怎么都那么大的饭量,白米饭也能吃下三碗。慢慢的,她因为自己一生的坎坷和不幸,渐渐明白当一个身在幸福的人,是如何能轻易忽视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人的艰辛,也正因为此,她一辈子都在以自己羸弱的双肩,默默承受生活的重荷,坚持不再让她的儿女重蹈自己的覆辙,这样一种单纯朴实的私心,曾一次次让我在青春的睡梦里哭醒。 像一切平淡的故事一样,外婆似乎总是生活在颠沛与不幸的边缘,这第二个外公,也曾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却在一次铸造神器的工程中,闪了腰,从此失去劳动能力;原先谈不上殷富却无温饱之忧的家庭,一下子陷入黯淡的困顿中,那时的农村,一样苍白无力,外婆,这个始终柔弱的女人,一下子面临着最惨淡景况,年轻的丈夫卧床不起,身边一群孩子嗷嗷待哺,(不幸得很,外婆嫁到农村后,又先后生了四个舅舅和一个小姨)可以想象,那种困境,是如何得凄惨,母亲每每说到这里的时候,总是泪水涟涟,我也相信,那必定是一个伤心的往事,所以很少主动提及。 也就在这样窘迫的时候,我的第三个外公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第三个外公,将我几经磨难的母亲从一个即将没入消匿的家庭里拯救了出来,虽然这种拯救,是以母亲作为他大儿子的童养媳作为代价的,但是在彼时,却无疑是一个救星,因为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那个时候,她每天的饭食,仅仅是两个糠团饼。我知道,如同我一样时代的农家子弟,或者生活在城市里的同龄人,是不会对糠团饼有任何的概念的,但是,那的的确确曾是一代人的给养,他们因此而贫瘠的,绝不仅仅是物质。而这点,是我们现在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里的人不应该忘记的。 母亲是8岁的时候进入第三个外公的家庭的,而在此之前,这第三个外公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显然,以童养媳身份走进这个陌生家庭的母亲,自然不是为了恩泽一种家庭温暖而来的,等待她的,是一双双异族的眼神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南方的农村,旧历的农村是最繁忙的,因为双抢(抢收,抢种),蒙蒙的曙色里,田头垄间总有母亲瘦小的身影在忙碌在一个高大身影的男人身旁,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第三个外公,一个小村子的生产大队的队长,一样有着健朔的体魄和精明的头脑,他也是我的三个外公中唯一和我有过正面接触的一个,那是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11岁的孩童,有幸跟在他后面一起犁花生地,那时,在我眼里,土地是一种残酷的忍受,从早晨六点多一直到骄阳似火的响午,一直得呆在酷热干燥的泥土里劳作,第三个外公赶着牛犁地,而我挎了一个小篮筐跟着捡拾翻落出来的花生,虽然,在那样的背景下,这样的一老一小的组合稀疏平常,但是却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留下了关于劳动和苦难的印记。 母亲在这样缺少家庭温暖的别人的家里,渡过了充满苦难和辛... -->>
编者按 “对于苦难和艰辛的探究,也同样是如此,那些真正创造生活的人,往往总是显得平淡而近乎于麻木,而事实上,他们,也唯有他们才是最有发言权的,只是当苦涩泡成了一盏香茗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抗争与无奈最后都化成一杯茶饮,甘苦怡然” 茶桑江南,夕阳随行;
一叹凡尘,莫如诗云;
沉浮如梦,半生梧桐;
袅若烟雨,遥缈无声。 关于遥远的故事,大都和黑白电影有着深远的渊源,而我知道的是,那些故事,都跟我毫无关系;我们,曾经一次次活在别人的故事里沉醉,那些光影斑斓的岁月,终究远去,在没有注目的寥落里,我唯一能做的,只是选择一种平淡的方式,以一种近乎于白水的笔触,洗却那些浮华繁缛的字眼,说着一个平淡的故事。 外公死的时候,我在北京,在他一辈子向往却并不曾到达的朝圣的所在,也许,我在虚拟的歌舞升平里,或者,在酒吧纸醉金迷的乖佞中辗转迂回,唯一不曾在的,是那青山绿水的清醒里,他死时候的清醒,并没有给我的混噩以任何的警醒。母亲在转述这件事情的时候也是平静的,就像一切陈旧的故事,只是落在灰色的落叶里,不再被春天记取。 我的母亲,至今,我无法为她做一个真实的存在定位,五十年前,她戴着小红花,和一切社会主义快乐里的小孩子一样,在宽畅明亮的幼稚园里作着游戏,幻想着伟大祖国的明天,也憧憬着一生不可知的未来,彼时的母亲,大概一辈子也不会想到,当城市朝阳熙暖照射的时候,她自己会和泥土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与悲愤,在这悲苦欢笑的狭小天地里,她用去了一生的光影,毫无光彩,默默燃烧完了自己最璀璨的青春。 我这短暂的半生里,有着三个不同的外公,但都和母亲有关,按照血缘关系而论,第一个外公是母亲的亲生父亲,却早已消逝在浩淼的时空里。母亲三岁的时候,这个外公在工厂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那是机床轰鸣的年代,外婆生下母亲之后,又产下一个男婴,或许,是受了时代舆论的影响,竟然没有争取任何的抚恤,虽然,她年轻的男人,为了抢救一批进口机床而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说实话,我崇尚英雄主义,但现实教会了我,当生存成为一种负累,精神到了苟延残喘般卑微的境地的时候,一切伪英雄主义的行为都成为了一种残忍。显然,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婆就是这样短视的女人。两个年幼的孩子和一个柔弱的女人,在毫不宽容的城市里,陷入一种惨淡光阴。 于是,我的第二个外公自然而然就在这样的情境下走入外婆的生命里,也从此改变了母亲一生的命运,这个年轻而鲁莽的农村小伙子,是一个打铁匠,有着强健的体魄。或许是因为格外的同情心,或许是因为外婆的年轻貌美,促使这样一个老套陈旧的故事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有了逆转乾坤的轮回。年轻的打铁匠在58年困难时期,将外婆迎娶到了赣中丘陵纵横的一个农村,外婆因为原先婆家的强烈反对,终究没能把自己的儿子一起带到身边,于是舅舅继续留在城市的无依无靠里接受残酷现实的煎熬,而5岁的母亲,却在毫无选择的懵懂里,追随柔弱的外婆一起告别了城市,来到了陌生却广袤无垠的天地,从此跟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 后来,当我长大的时候,母亲经常阿q式的跟我回忆说,那时候,她见过从农村去城市的小孩子,当时记忆唯一深刻的是:他们怎么都那么大的饭量,白米饭也能吃下三碗。慢慢的,她因为自己一生的坎坷和不幸,渐渐明白当一个身在幸福的人,是如何能轻易忽视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里的人的艰辛,也正因为此,她一辈子都在以自己羸弱的双肩,默默承受生活的重荷,坚持不再让她的儿女重蹈自己的覆辙,这样一种单纯朴实的私心,曾一次次让我在青春的睡梦里哭醒。 像一切平淡的故事一样,外婆似乎总是生活在颠沛与不幸的边缘,这第二个外公,也曾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却在一次铸造神器的工程中,闪了腰,从此失去劳动能力;原先谈不上殷富却无温饱之忧的家庭,一下子陷入黯淡的困顿中,那时的农村,一样苍白无力,外婆,这个始终柔弱的女人,一下子面临着最惨淡景况,年轻的丈夫卧床不起,身边一群孩子嗷嗷待哺,(不幸得很,外婆嫁到农村后,又先后生了四个舅舅和一个小姨)可以想象,那种困境,是如何得凄惨,母亲每每说到这里的时候,总是泪水涟涟,我也相信,那必定是一个伤心的往事,所以很少主动提及。 也就在这样窘迫的时候,我的第三个外公出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第三个外公,将我几经磨难的母亲从一个即将没入消匿的家庭里拯救了出来,虽然这种拯救,是以母亲作为他大儿子的童养媳作为代价的,但是在彼时,却无疑是一个救星,因为我记得,母亲曾经说过,那个时候,她每天的饭食,仅仅是两个糠团饼。我知道,如同我一样时代的农家子弟,或者生活在城市里的同龄人,是不会对糠团饼有任何的概念的,但是,那的的确确曾是一代人的给养,他们因此而贫瘠的,绝不仅仅是物质。而这点,是我们现在生活在衣食无忧年代里的人不应该忘记的。 母亲是8岁的时候进入第三个外公的家庭的,而在此之前,这第三个外公已经有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显然,以童养媳身份走进这个陌生家庭的母亲,自然不是为了恩泽一种家庭温暖而来的,等待她的,是一双双异族的眼神和繁重的体力劳动。南方的农村,旧历的农村是最繁忙的,因为双抢(抢收,抢种),蒙蒙的曙色里,田头垄间总有母亲瘦小的身影在忙碌在一个高大身影的男人身旁,这个男人就是我的第三个外公,一个小村子的生产大队的队长,一样有着健朔的体魄和精明的头脑,他也是我的三个外公中唯一和我有过正面接触的一个,那是十多年前,我还是一个11岁的孩童,有幸跟在他后面一起犁花生地,那时,在我眼里,土地是一种残酷的忍受,从早晨六点多一直到骄阳似火的响午,一直得呆在酷热干燥的泥土里劳作,第三个外公赶着牛犁地,而我挎了一个小篮筐跟着捡拾翻落出来的花生,虽然,在那样的背景下,这样的一老一小的组合稀疏平常,但是却在我的脑海里,深深留下了关于劳动和苦难的印记。 母亲在这样缺少家庭温暖的别人的家里,渡过了充满苦难和辛...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