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痴心天龙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我的喜欢诗词,还是因为小时接触过这些东西。一是父亲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当然那时是革命热情所致。祖父授我音韵启蒙,其实是想将祖传的那些药性歌之类的东西记住,以能承继他那一辈子的心血,而背药方是十分枯燥乏的事,所以就用“云对风,明月对晴空”这类似儿歌的东西诱使而已。
传统的诗词,是从音韵、对句开始的,对句后来慢慢也形成了一门所谓的学问,就是现在所说的对联。在过去,这些东西都是为作诗填词打基础的,一般。当然那些娱乐性的对联,就是人们所说的闲联,是不能入诗的,如果沉于闲联的开心,往往会误入岐路。对真正地掌握诗词是没有太多有益处的。
我起先是在“唐诗宋词”网站上玩,喜欢那里的风雅之气,也在论坛上发些帖子什么的,在popo最多的就在“诗词对联室”玩,高兴了就乱对一通,或者乱出一通,仗着自己的这点文墨根基,倒也玩得不亦悦乎。
其实对句的目的,并不是让你掌握什么格律,好诗不厌千回改,这改的过程,就是精雕细琢的过程,格律自然就慢慢地优雅起来。所以读全唐诗时,就会发现,越是那些赠别诗、步和诗、即席吟等,越会出现好多不合韵律之处。对句训练人的敏捷才思和诗意词境的把掌上,是否能触景生情,并用比较优美的词句表达出过。诗词要求律不害意,以意为尚,不能削足适履。有时为了不害意,常常在作诗填词时,刚开始用的是这种诗格,改来改去,却变成别一种诗格了,最先用的是这一词牌,后来却变成别外一种词牌了,这就是律不害意的真正含意。其实诗词在表达情感时也是非常自由的,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你这诗不行啊,这句出律了,那句不合韵了,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诗词,也没有沉下心真正地去研究这门优秀的国学之精粹,所谓十步笑百步者,如此而已。
诗词原本就是一种韵律文学,现代新月派诗人就特别讲究音韵,读起来声美调雅,有曲罢绕梁之效。上次引的“四声歌”最能说明,就是现代诗歌若能注意平仄的变化,自然读起来象唱歌,也会妙不可言的。
一字有平仄,也就是说一句有两种格式,二字句自然会有“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种句式“如梦,如梦”就是“平仄,平仄”句式。三字句呢?就有“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等八种平仄的格式,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排列”问题,即二的字数次冥。知道是几字句,就一下算出共有多少个平仄排列。如果是七个字,将会有128种平仄格式。在这些平仄排列中,四字以上的字句,如果出现三平以上或三仄以上,在音韵上就显得平白无趣或顿滞断涩,但不能说不是一种格律,人们不再用他罢了,一种韵律不和协,不典雅,只是不太让大多人喜欢而已,但有些在诗词中不使用的格律,在对联中,特别是奇联怪联出现,如出句:枇杷毗琵琶清泪双双下,出现五连平。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小笑话:
某女,其牙黄且大,相亲之日近,恐为人所笑,询其嫂,告之曰:出声但仄耳。及时,人问其年若几何,答曰:十五,再问相属,则言:属虎,指其媒人问:她是何人?答曰:吾母。世人皆笑之。其女怒恼,曰:王八!
最后露馅了,呵呵。说来语言就是这样,一样的话,有的说得好听,有的说得不太好听,这里面的学问,平仄占了绝大部分。言:汝母年岁若何?不如说:令堂高寿?明白了这个道理,平仄的掌握,诗词对联的格律也就没什么神秘之处了。
诗词对联的句式平仄,韵清意雅者胜,艰涩无趣者下。虽无一定之成规,亦有图谱可依。这么多的格律,如果一个个地记忆,古人尚且不为,今人更不需硬记。因为格律也是活的,不是不成不变的。掌握基本的,再知道变通之法,就算过关了。
这是作诗十六字诀,实属秘传心法要诀,可要牢牢记住了,呵呵:)。
诀曰:遇单不管,逢双必反。粘天韵地,调莫孤单。
拿五言为例,如果起句为仄,就是:仄仄平平仄... -->>
我的喜欢诗词,还是因为小时接触过这些东西。一是父亲特别喜欢毛泽东的诗词,当然那时是革命热情所致。祖父授我音韵启蒙,其实是想将祖传的那些药性歌之类的东西记住,以能承继他那一辈子的心血,而背药方是十分枯燥乏的事,所以就用“云对风,明月对晴空”这类似儿歌的东西诱使而已。
传统的诗词,是从音韵、对句开始的,对句后来慢慢也形成了一门所谓的学问,就是现在所说的对联。在过去,这些东西都是为作诗填词打基础的,一般。当然那些娱乐性的对联,就是人们所说的闲联,是不能入诗的,如果沉于闲联的开心,往往会误入岐路。对真正地掌握诗词是没有太多有益处的。
我起先是在“唐诗宋词”网站上玩,喜欢那里的风雅之气,也在论坛上发些帖子什么的,在popo最多的就在“诗词对联室”玩,高兴了就乱对一通,或者乱出一通,仗着自己的这点文墨根基,倒也玩得不亦悦乎。
其实对句的目的,并不是让你掌握什么格律,好诗不厌千回改,这改的过程,就是精雕细琢的过程,格律自然就慢慢地优雅起来。所以读全唐诗时,就会发现,越是那些赠别诗、步和诗、即席吟等,越会出现好多不合韵律之处。对句训练人的敏捷才思和诗意词境的把掌上,是否能触景生情,并用比较优美的词句表达出过。诗词要求律不害意,以意为尚,不能削足适履。有时为了不害意,常常在作诗填词时,刚开始用的是这种诗格,改来改去,却变成别一种诗格了,最先用的是这一词牌,后来却变成别外一种词牌了,这就是律不害意的真正含意。其实诗词在表达情感时也是非常自由的,并不是大多数人所说的那样:你这诗不行啊,这句出律了,那句不合韵了,等等。这是因为他们并不真正地了解诗词,也没有沉下心真正地去研究这门优秀的国学之精粹,所谓十步笑百步者,如此而已。
诗词原本就是一种韵律文学,现代新月派诗人就特别讲究音韵,读起来声美调雅,有曲罢绕梁之效。上次引的“四声歌”最能说明,就是现代诗歌若能注意平仄的变化,自然读起来象唱歌,也会妙不可言的。
一字有平仄,也就是说一句有两种格式,二字句自然会有“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四种句式“如梦,如梦”就是“平仄,平仄”句式。三字句呢?就有“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仄仄仄,仄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平”等八种平仄的格式,其实就是数学上的“排列”问题,即二的字数次冥。知道是几字句,就一下算出共有多少个平仄排列。如果是七个字,将会有128种平仄格式。在这些平仄排列中,四字以上的字句,如果出现三平以上或三仄以上,在音韵上就显得平白无趣或顿滞断涩,但不能说不是一种格律,人们不再用他罢了,一种韵律不和协,不典雅,只是不太让大多人喜欢而已,但有些在诗词中不使用的格律,在对联中,特别是奇联怪联出现,如出句:枇杷毗琵琶清泪双双下,出现五连平。这倒让我想起一个小笑话:
某女,其牙黄且大,相亲之日近,恐为人所笑,询其嫂,告之曰:出声但仄耳。及时,人问其年若几何,答曰:十五,再问相属,则言:属虎,指其媒人问:她是何人?答曰:吾母。世人皆笑之。其女怒恼,曰:王八!
最后露馅了,呵呵。说来语言就是这样,一样的话,有的说得好听,有的说得不太好听,这里面的学问,平仄占了绝大部分。言:汝母年岁若何?不如说:令堂高寿?明白了这个道理,平仄的掌握,诗词对联的格律也就没什么神秘之处了。
诗词对联的句式平仄,韵清意雅者胜,艰涩无趣者下。虽无一定之成规,亦有图谱可依。这么多的格律,如果一个个地记忆,古人尚且不为,今人更不需硬记。因为格律也是活的,不是不成不变的。掌握基本的,再知道变通之法,就算过关了。
这是作诗十六字诀,实属秘传心法要诀,可要牢牢记住了,呵呵:)。
诀曰:遇单不管,逢双必反。粘天韵地,调莫孤单。
拿五言为例,如果起句为仄,就是:仄仄平平仄...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