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帝国风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nbsp; “我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搞定了这件事,冯承乾总算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时间了。
只是,扩建基尔运河,绝非帝国的内部事务那么简单。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英国的高度重视。十月初,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致电俾斯麦,询问帝国扩建基尔运河的意图。虽然俾斯麦承诺,扩建基尔运河只是为了扩展帝国内河航运,属于经济范畴内的基础工程,但是索尔兹伯里依然表示极为关切,因为这条运河同样可以为军队所用。
英国出面干预,运河拓建工程耽搁了下来。
因为还不敢得罪英国,所以在此事上,俾斯麦显得极为谨慎。
关键就在,运河的通航能力。
这个时代,万吨巨轮还极为少见,内河运输船一般就几百吨、大的也不过千吨,而帝国准备把基尔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三万吨,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提高到五万吨,不然在二十年后还得再次拓建。
支持提高到五万吨的,正是冯承乾。
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二十年后,战列舰的吨位将达到三万吨,一些主力舰的吨位甚至超过了四万吨。只有把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五万吨,才能确保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能经运河在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往返,而不用绕过丹麦半岛,运河也才有足够的军事价值。
问题是,果真如此的话,扩建运河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不用多想,英德关系肯定会急剧恶化,法俄也将趁此机会拉拢英国,俄国甚至会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经过数个月的磋商谈判,俾斯麦最终做出了让步。
年底,英德签署秘密协议,英国为拓建基尔运河提供一千五百万英镑贷款,参与运河的设计规划工作,运河在拓建之后,能供排水量在三万吨以内、吃水深度不超过七米、船体宽度不超过二十八米的船只通行。
英国提供贷款,不是在做好事,而是要借此全程参与与监督运河拓建工程。
从政治上讲,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了维护与英国的友好关系,或者说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出的必要让步。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睦。
帝国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冯承乾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让冯承乾没有想到的是,基尔运河拓建协议公布之后,英国与帝国国内都出现了舆论风潮。
在英国,评论家把索尔兹伯里说成了卖国贼,认为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拓展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基尔运河等于自掘坟墓,必然后患无穷。虽然政治家都知道,索尔兹伯里为英国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受到鼓动,索尔兹伯里遭遇了第二次组阁之后的首次信任危机。
在帝国,没有人骂俾斯麦,因为受舆论宣传影响,大家都把俾斯麦看成了受害者。
帝国民众敌视的不是软弱的宰相,而是借势凌人的英国,因为是英国把这些带有侮辱性质的条件强加到帝国头上,是英国在蛮横干预帝国内政,是英国在想方设法的阻止帝国发展壮大。
在民间形成的仇恨,最难以消除。
到此,英德矛盾也浮上了水面。
在此之前,大部分帝国民众都把英国当成盟友,因为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战争中英国一直支持普鲁士,为北德统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之后,帝国民众看待英国的目光肯定会有所改变。
很多人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归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扩张野心,可是又有多少人认识到,正是英国处处逼迫、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壮大,才使帝国走上战争之路,也使得帝国在大战中几乎靠一己之力对抗所有欧洲强国,在综合国力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独独坚持了四年之久。
一个民族在国家安危上形成了共识,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
受舆论宣传与民意影响,帝国的银行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到年底就筹集了二十五亿帝国马克。
资金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就是劳动力了。
十二月八日,俾斯麦在宰相府召见大清驻得参赞陈季同,询问了“定远”与“镇远”两艘战舰的情况。
名为询问,实为暗示,帝国能以更加廉价的方式,为大清建造更好的战舰。
对正在积极筹划海军的大清来说,这绝对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要知道,当初采购“定远”与“镇远”二舰,总共花掉了三百四十万两白银,几乎掏空了李鸿章的腰包。俾斯麦主动提出,可以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抵偿战舰的采购经费,自然大受李鸿章欢迎。
两天之后,陈季同再次去了宰相府。
这次,俾斯麦通知了冯承乾,让他去见见来自大清的使节。
nbsp; “我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搞定了这件事,冯承乾总算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时间了。
只是,扩建基尔运河,绝非帝国的内部事务那么简单。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英国的高度重视。十月初,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致电俾斯麦,询问帝国扩建基尔运河的意图。虽然俾斯麦承诺,扩建基尔运河只是为了扩展帝国内河航运,属于经济范畴内的基础工程,但是索尔兹伯里依然表示极为关切,因为这条运河同样可以为军队所用。
英国出面干预,运河拓建工程耽搁了下来。
因为还不敢得罪英国,所以在此事上,俾斯麦显得极为谨慎。
关键就在,运河的通航能力。
这个时代,万吨巨轮还极为少见,内河运输船一般就几百吨、大的也不过千吨,而帝国准备把基尔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三万吨,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提高到五万吨,不然在二十年后还得再次拓建。
支持提高到五万吨的,正是冯承乾。
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二十年后,战列舰的吨位将达到三万吨,一些主力舰的吨位甚至超过了四万吨。只有把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五万吨,才能确保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能经运河在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往返,而不用绕过丹麦半岛,运河也才有足够的军事价值。
问题是,果真如此的话,扩建运河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不用多想,英德关系肯定会急剧恶化,法俄也将趁此机会拉拢英国,俄国甚至会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经过数个月的磋商谈判,俾斯麦最终做出了让步。
年底,英德签署秘密协议,英国为拓建基尔运河提供一千五百万英镑贷款,参与运河的设计规划工作,运河在拓建之后,能供排水量在三万吨以内、吃水深度不超过七米、船体宽度不超过二十八米的船只通行。
英国提供贷款,不是在做好事,而是要借此全程参与与监督运河拓建工程。
从政治上讲,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了维护与英国的友好关系,或者说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出的必要让步。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睦。
帝国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冯承乾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让冯承乾没有想到的是,基尔运河拓建协议公布之后,英国与帝国国内都出现了舆论风潮。
在英国,评论家把索尔兹伯里说成了卖国贼,认为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拓展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基尔运河等于自掘坟墓,必然后患无穷。虽然政治家都知道,索尔兹伯里为英国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受到鼓动,索尔兹伯里遭遇了第二次组阁之后的首次信任危机。
在帝国,没有人骂俾斯麦,因为受舆论宣传影响,大家都把俾斯麦看成了受害者。
帝国民众敌视的不是软弱的宰相,而是借势凌人的英国,因为是英国把这些带有侮辱性质的条件强加到帝国头上,是英国在蛮横干预帝国内政,是英国在想方设法的阻止帝国发展壮大。
在民间形成的仇恨,最难以消除。
到此,英德矛盾也浮上了水面。
在此之前,大部分帝国民众都把英国当成盟友,因为在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统一战争中英国一直支持普鲁士,为北德统一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之后,帝国民众看待英国的目光肯定会有所改变。
很多人都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归结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扩张野心,可是又有多少人认识到,正是英国处处逼迫、阻止德意志第二帝国发展壮大,才使帝国走上战争之路,也使得帝国在大战中几乎靠一己之力对抗所有欧洲强国,在综合国力远不如对手的情况下,独独坚持了四年之久。
一个民族在国家安危上形成了共识,这个民族就不可战胜。
受舆论宣传与民意影响,帝国的银行家表现得非常积极,到年底就筹集了二十五亿帝国马克。
资金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剩下的就是劳动力了。
十二月八日,俾斯麦在宰相府召见大清驻得参赞陈季同,询问了“定远”与“镇远”两艘战舰的情况。
名为询问,实为暗示,帝国能以更加廉价的方式,为大清建造更好的战舰。
对正在积极筹划海军的大清来说,这绝对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要知道,当初采购“定远”与“镇远”二舰,总共花掉了三百四十万两白银,几乎掏空了李鸿章的腰包。俾斯麦主动提出,可以通过劳务输出的方式抵偿战舰的采购经费,自然大受李鸿章欢迎。
两天之后,陈季同再次去了宰相府。
这次,俾斯麦通知了冯承乾,让他去见见来自大清的使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