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天衍遗录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楚帝国昭武二十九年,腊月初八。
中州,京都,太傅府。
太傅姜浩,字博涵,翰林院大学士,镇国公,食邑九万户。
太傅之职,位列“三公”,在历朝历代都是相对清闲的。日常只需要辅佐皇帝处理处理朝廷文书及相关政务,作为皇帝的智囊存在。
本应安享荣华的他,却曾经是这个帝国“第一忙人”。
只因本朝昭武皇帝虽在开疆拓土、征伐四海方面颇有雄才,却在处理繁琐国政这一块提不起什么兴致。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明面上皇帝勤政,实际上只要有姜太傅在,皇帝对政事就基本处于甩手不管的状态,全部交给他。于是,姜太傅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这个国家真正的“当家人”。
昭武帝早期的连年用兵,虽将帝国的版图扩张了几千里,却也将先帝积攒下的民力国本消耗殆尽。当姜太傅三十岁从父亲那里继承“镇国公”爵位与太傅之职时,大楚帝国正处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崩溃边缘,苛税、饥荒、冗兵、边境骚乱、吏政腐败,无数致命的弊病将这张表面辉煌璀璨的帝国宏图击的千疮百孔。
但不到十年时间,姜太傅硬生生把这个庞大的帝国从垂死的边缘救了回来。
没有人知道他是基于什么样的信念,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经历了多少的艰辛,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他也因此为帝国耗尽了心力,未及不惑之年便满头华发。
人们常常赞颂于圣亲王殿下摄政后的励精图治,惊奇于他那些从《天衍录》里研究出的神奇创造,感动于他施恩九州的仁德事迹。却似乎忘了,若不是姜太傅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皇朝强行续命,圣亲王殿下可能连理政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姜太傅自己的意志,这堪称奇迹的政绩自然也离不开皇帝的绝对信任,以及部分贤臣能吏的配合。
并且,在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姜太傅是中州姜家的当代家主。
中州姜氏,一个经历了数次皇朝更迭仍然屹立不倒的传奇世家。
寻常的世家大族,在伴随皇朝发展的过程中,或攀附皇室,或操弄权术,或围田圈地,或囤积钱粮,以保持自己时刻立于帝国统治阶级的上层。
然而这些东西,当帝国真正土崩瓦解时,大多会变成过眼云烟。别说靠它们来保持家族的兴盛不衰了,有的时候,乱世中的巨大财富反而会给一个世家大族带来灭顶之灾。
但姜家与这些寻常家族完全不同。如果非要说姜家有什么囤积的财富,那便是“人”。
姜家自成为世家以来,一直以擅长“育人”、“识人”、“助人”著称,姜家人不仅在行动上培养、发掘、资助人才,更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重视人的价值。
其家训中,便有“普天之下,莫贵于人”的理念。
千百年下来,受过姜家教导、扶持、救助等各种恩惠的人,遍布士林、江湖、市井,九州的各个阶层、各个州县、各个行业但凡有点见识的,提到中州姜家,无不肃然起敬。
无论在哪个皇朝,姜家的人脉都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根须,植入了帝国最深层的土壤。若想要将姜家从这个世上抹掉,就等于要把整个九州的土地全部连根拔起。
皇朝兴,姜家自扶之。帝国崩,姜家亦泰然。
以本朝开国皇帝楚高祖为例,他平民出身,从小在受姜家资助的官学里旁听授课;少年时,又在受过姜家救助的师父那里学习武艺;青年时进中州闯荡,行侠仗义,结交的几乎全是受过姜家恩惠的豪杰,他自己也以“姜家门人”自居,并以此为豪;起兵后,打下帝国江山的核心元老“开楚十杰”中,更是有七人是姜家的门生,或以姜家门生自居。
于是,自四百余年前大楚开国以来,姜家家主一直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太傅”一职。并且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从不忌惮、猜忌姜家人的赫赫威名。
一方面,是姜家家风之正,世间无出其右者。历代姜家人都品行高洁,他们不囤田产、不敛金银、不攀权贵,但心怀天下,以国家兴盛、百姓安康为己任。
另一方面,姜家向皇权效忠的方式,便是替皇帝培养接班人。自楚高祖始,每一代的太子都会交由“姜太傅”教导,每一代的“姜太傅”便至少是两至三朝的帝师。到后来,朝堂上甚至形成了这样的默契。
哪位皇子能够从小得到太傅的教导,他未来必定是成为储君的人选。
这也是楚高祖一改前朝的继承旧制,使用“立贤不立长”制度的底气所在。有了姜家人的教导,继任帝王不说一定能成为雄主贤君,也至少不会是个昏庸之辈。
在姜家存在的历史中,先前所有灭亡的朝代,要么是在有姜家辅佐的情况下连续三代人主动作死,要么是压根不重视姜家的能力,更有甚者有想铲除姜家的帝王。当然,这一类的特殊情况自然也是迅速就成了历史的尘埃,成了后世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
唯一能与姜家的影响力抗衡的,便是同样桃李满天下的“天碑学院”。但两者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天碑学院的根基侧重于朝堂、士林,而姜家却有更多的民间、江湖人脉。
俗话说,不怕一家独大,就怕强强联手。姜家与天碑学院同样以教育起家,理念相同,志趣相投,又怎会不水乳交融。
每一代的姜家子弟,都会主动去天碑学院求学、深造,而天碑学院也会对姜家人倾囊相授,甚至遇见有天资的姜家子弟,都会着力培养其成为教授、执事,甚至是院首。
更有传言,说姜家的先祖就是三千年前天碑学院创院圣人座下“十二门徒”之一的姜诚。而天碑学院的供奉牌位上也确有此人,但姜家人却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一传闻,他们的族谱上对于家族创始人的记载也只有一个含糊的“先祖”称谓。
…………
今天是腊八节,晌午未至,处理完政务的姜太傅便休沐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近一个月来,圣亲王殿下不在朝,姜太傅又恢复到了六年前的那种拼命三郎状态。其实在圣亲王摄政的期间,姜太傅就一直想多帮其分担政务,他总觉得自己这个得意门生操心太多,过于劳累。
连个纳妃延嗣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说来也是有趣,一个不懂得心疼自己的人,却特别懂得心疼别人。
姜太傅自己虽然娶了帝国有名的美人秋阳公主为妻,却也是在三十五岁的高龄才让公主诞下一子,并且至今也只有这一独子。
其原因,自然是每日忙于政事,无暇他顾了。
姜太傅与家人一同用过午膳,便唤了儿子一同坐于茶室,吩咐下人沏了一壶名贵的扬州贡茶,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他的独子,姜海,字怀澜,此刻正略带紧张地坐在姜太傅的下手。
姜海时不时瞟一眼正在细细品茗的父亲,满头白发的姜太傅,英俊中透着被诗书常年浸润的知性气质,花白的剑眉又为书卷气增添了些许威严,长年累月的辛劳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深纹,却没有带走那份胸怀四海的豪气。
“怀澜,最近功课如何,《天衍录》的上三卷可有一卷精通?”
父亲终于还是问到了这个问题。
“回父亲,孩儿已熟读《天》、《地》两卷,《人》卷亦在努力工读中,明年应该可以熟读全部的上三卷。”
姜海熟练地将心中演练已久的回复答了出来。
“熟读可不算精通。”
姜太傅淡淡地说道。
“是,孩儿日后定然加倍努力,早日做到精通。”
“武艺如何了?”
姜太傅继续询问着。
“孩儿自跟随萧叔叔习剑... -->>
大楚帝国昭武二十九年,腊月初八。
中州,京都,太傅府。
太傅姜浩,字博涵,翰林院大学士,镇国公,食邑九万户。
太傅之职,位列“三公”,在历朝历代都是相对清闲的。日常只需要辅佐皇帝处理处理朝廷文书及相关政务,作为皇帝的智囊存在。
本应安享荣华的他,却曾经是这个帝国“第一忙人”。
只因本朝昭武皇帝虽在开疆拓土、征伐四海方面颇有雄才,却在处理繁琐国政这一块提不起什么兴致。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明面上皇帝勤政,实际上只要有姜太傅在,皇帝对政事就基本处于甩手不管的状态,全部交给他。于是,姜太傅从某种意义上成了这个国家真正的“当家人”。
昭武帝早期的连年用兵,虽将帝国的版图扩张了几千里,却也将先帝积攒下的民力国本消耗殆尽。当姜太傅三十岁从父亲那里继承“镇国公”爵位与太傅之职时,大楚帝国正处于“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崩溃边缘,苛税、饥荒、冗兵、边境骚乱、吏政腐败,无数致命的弊病将这张表面辉煌璀璨的帝国宏图击的千疮百孔。
但不到十年时间,姜太傅硬生生把这个庞大的帝国从垂死的边缘救了回来。
没有人知道他是基于什么样的信念,也没有人知道他究竟经历了多少的艰辛,才能做到这一点。
而他也因此为帝国耗尽了心力,未及不惑之年便满头华发。
人们常常赞颂于圣亲王殿下摄政后的励精图治,惊奇于他那些从《天衍录》里研究出的神奇创造,感动于他施恩九州的仁德事迹。却似乎忘了,若不是姜太傅的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皇朝强行续命,圣亲王殿下可能连理政的机会都没有。
除了姜太傅自己的意志,这堪称奇迹的政绩自然也离不开皇帝的绝对信任,以及部分贤臣能吏的配合。
并且,在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姜太傅是中州姜家的当代家主。
中州姜氏,一个经历了数次皇朝更迭仍然屹立不倒的传奇世家。
寻常的世家大族,在伴随皇朝发展的过程中,或攀附皇室,或操弄权术,或围田圈地,或囤积钱粮,以保持自己时刻立于帝国统治阶级的上层。
然而这些东西,当帝国真正土崩瓦解时,大多会变成过眼云烟。别说靠它们来保持家族的兴盛不衰了,有的时候,乱世中的巨大财富反而会给一个世家大族带来灭顶之灾。
但姜家与这些寻常家族完全不同。如果非要说姜家有什么囤积的财富,那便是“人”。
姜家自成为世家以来,一直以擅长“育人”、“识人”、“助人”著称,姜家人不仅在行动上培养、发掘、资助人才,更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尊重人才,重视人的价值。
其家训中,便有“普天之下,莫贵于人”的理念。
千百年下来,受过姜家教导、扶持、救助等各种恩惠的人,遍布士林、江湖、市井,九州的各个阶层、各个州县、各个行业但凡有点见识的,提到中州姜家,无不肃然起敬。
无论在哪个皇朝,姜家的人脉都像一棵参天大树的根须,植入了帝国最深层的土壤。若想要将姜家从这个世上抹掉,就等于要把整个九州的土地全部连根拔起。
皇朝兴,姜家自扶之。帝国崩,姜家亦泰然。
以本朝开国皇帝楚高祖为例,他平民出身,从小在受姜家资助的官学里旁听授课;少年时,又在受过姜家救助的师父那里学习武艺;青年时进中州闯荡,行侠仗义,结交的几乎全是受过姜家恩惠的豪杰,他自己也以“姜家门人”自居,并以此为豪;起兵后,打下帝国江山的核心元老“开楚十杰”中,更是有七人是姜家的门生,或以姜家门生自居。
于是,自四百余年前大楚开国以来,姜家家主一直毫无悬念地占据着“太傅”一职。并且历朝历代的皇帝也从不忌惮、猜忌姜家人的赫赫威名。
一方面,是姜家家风之正,世间无出其右者。历代姜家人都品行高洁,他们不囤田产、不敛金银、不攀权贵,但心怀天下,以国家兴盛、百姓安康为己任。
另一方面,姜家向皇权效忠的方式,便是替皇帝培养接班人。自楚高祖始,每一代的太子都会交由“姜太傅”教导,每一代的“姜太傅”便至少是两至三朝的帝师。到后来,朝堂上甚至形成了这样的默契。
哪位皇子能够从小得到太傅的教导,他未来必定是成为储君的人选。
这也是楚高祖一改前朝的继承旧制,使用“立贤不立长”制度的底气所在。有了姜家人的教导,继任帝王不说一定能成为雄主贤君,也至少不会是个昏庸之辈。
在姜家存在的历史中,先前所有灭亡的朝代,要么是在有姜家辅佐的情况下连续三代人主动作死,要么是压根不重视姜家的能力,更有甚者有想铲除姜家的帝王。当然,这一类的特殊情况自然也是迅速就成了历史的尘埃,成了后世引以为戒的反面典型。
唯一能与姜家的影响力抗衡的,便是同样桃李满天下的“天碑学院”。但两者侧重点又不尽相同,天碑学院的根基侧重于朝堂、士林,而姜家却有更多的民间、江湖人脉。
俗话说,不怕一家独大,就怕强强联手。姜家与天碑学院同样以教育起家,理念相同,志趣相投,又怎会不水乳交融。
每一代的姜家子弟,都会主动去天碑学院求学、深造,而天碑学院也会对姜家人倾囊相授,甚至遇见有天资的姜家子弟,都会着力培养其成为教授、执事,甚至是院首。
更有传言,说姜家的先祖就是三千年前天碑学院创院圣人座下“十二门徒”之一的姜诚。而天碑学院的供奉牌位上也确有此人,但姜家人却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一传闻,他们的族谱上对于家族创始人的记载也只有一个含糊的“先祖”称谓。
…………
今天是腊八节,晌午未至,处理完政务的姜太傅便休沐回家与家人团聚了。
近一个月来,圣亲王殿下不在朝,姜太傅又恢复到了六年前的那种拼命三郎状态。其实在圣亲王摄政的期间,姜太傅就一直想多帮其分担政务,他总觉得自己这个得意门生操心太多,过于劳累。
连个纳妃延嗣的时间都没有。
不过说来也是有趣,一个不懂得心疼自己的人,却特别懂得心疼别人。
姜太傅自己虽然娶了帝国有名的美人秋阳公主为妻,却也是在三十五岁的高龄才让公主诞下一子,并且至今也只有这一独子。
其原因,自然是每日忙于政事,无暇他顾了。
姜太傅与家人一同用过午膳,便唤了儿子一同坐于茶室,吩咐下人沏了一壶名贵的扬州贡茶,享受难得的亲子时光。
他的独子,姜海,字怀澜,此刻正略带紧张地坐在姜太傅的下手。
姜海时不时瞟一眼正在细细品茗的父亲,满头白发的姜太傅,英俊中透着被诗书常年浸润的知性气质,花白的剑眉又为书卷气增添了些许威严,长年累月的辛劳在他的脸上留下了道道深纹,却没有带走那份胸怀四海的豪气。
“怀澜,最近功课如何,《天衍录》的上三卷可有一卷精通?”
父亲终于还是问到了这个问题。
“回父亲,孩儿已熟读《天》、《地》两卷,《人》卷亦在努力工读中,明年应该可以熟读全部的上三卷。”
姜海熟练地将心中演练已久的回复答了出来。
“熟读可不算精通。”
姜太傅淡淡地说道。
“是,孩儿日后定然加倍努力,早日做到精通。”
“武艺如何了?”
姜太傅继续询问着。
“孩儿自跟随萧叔叔习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