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中庸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b>译文及注释</b>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注释
(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2)优忧:充足有余。
(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5)其人:指圣人。
(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7)凝聚,引申为成功。
(8)问学:询问,学习。
(9)倍:通”背”背弃,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b>读解</b>
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是不是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实现圣人之道了呢?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观现实条件不具备又应该怎样做呢?这就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至于“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看似平淡却艰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要协“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陆游更是直截了当地感叹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跋范文正公书)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
大哉圣人之道!
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b>译文及注释</b>
译文
伟大啊,圣人的道!
浩瀚无边,生养万物,与天一样崇高。
充足有余,礼仪三百条,威仪三千条。
这些都有侍于圣人来实行。
所以说,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
因此,君子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
所以身居高位不骄傲,身居低位不自弃,国家政治清明时,他的言论足以振兴国家;国家政治黑暗时,他的沉默足以保全自己。诗经说:“既明智又通达事理,可以保全自身。”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注释
(1)洋洋:盛大,浩翰无边。
(2)优忧:充足有余。
(3)礼仪:古代礼节的主要规则,又称经礼。
(4)威仪:古代典礼中的动作规范及待人接物的礼节,又称曲礼。
(5)其人:指圣人。
(6)苟不至德:如果没有极高的德行。苟,如果。
(7)凝聚,引申为成功。
(8)问学:询问,学习。
(9)倍:通”背”背弃,背叛。
(10)容:容身,指保全自己。
(11)“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引自诗经-人雅。烝民,哲,智慧,指通达事理。
<b>读解</b>
这一章在继续盛赞圣人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层次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修养德行以适应圣人之道的问题。因为没有极高的德行,就不能成功极高的道,所以君于应该“尊崇道德修养而追求知识学问;达到广博境界而又钻研精微之处;洞察一切而又奉行中庸之道;温习已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知识;诚心诚意地崇奉礼节。”朱熹认为,这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最得圣贤精神,要求学者尽心尽意研习。其实,五句所论不外乎尊崇道德修养和追求知识学问这两个方面,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也就是“德育”和“智育”的问题“又红又专”的问题。我们今天实施的教育方针,也不外乎是在这两方面之外加上“体育”一项。其性质内涵自然有本质的不同,但其入手的途径却是相通的。
有了德、智两方面的修养,是不是就可以通行无阻地实现圣人之道了呢?问题当然不是如此简单。修养是主观方面的准备,而实现圣人之道还有赖于客观现实方面的条件。客观现实条件具备当然就可以大行其道,客观现实条件不具备又应该怎样做呢?这就需要“居上下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不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气概。至于“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的态度,则是与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一脉相承的,都是对于现实政治的一种处置,一种适应。反过来说,也就是一种安身立命,进退仕途的艺术,所以,归根结底,还是:“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当然,说者容易做者难,看似平淡却艰辛,要做到明哲保身,的确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要协“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自非贤达,孰能兼之?”(杜佑致仕制)宋代陆游更是直截了当地感叹道:“信乎明哲保身之难也!”(跋范文正公书)
明哲保身,方能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当然与那种“事不关己,高高桂起”的“自由主义表现”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我们切莫把它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