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只余我一人的世界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11月2号那天我起得很早。看时间还不过6:30,却再也睡不着了。
起床给自己煮碗面,靠在窗边,一边远眺眼前的城市,一边吸溜面条。
我想离开这——心里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但是要去哪——这是接踵而至的问题。
这时厉婵顶着个“鸟窝”睡眼惺忪地进来了,她见我起得这么早很是意外。
她:“诶!稀罕啊。”
我:“睡不着,就起了。”
她走到冰箱那,熟练地拿走两袋牛奶和两个鸡蛋:“小姜家鸡蛋吃完了。还好您这备了不少。”
“中间一层有培根,一块带走呗。”
“也行。”她折回冰箱那,我趁机堵在她身后。
“丫头,老祖宗求你件事。”
“说。”
“我想回老家看看,你今天不是放假嘛,要是没安排能不能帮我这个忙?”
她没说话,只是闻了闻培根。
“说起来,我也很久没回去了”厉婵放下手里的东西,“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回去过,是个很僻静的地方。人少,树多,买东西只能去集市。可惜我不喜欢。算算,这前后得有20年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仿若又回到了以前,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
“您不是抗拒回去吗?”她说,“我用‘抗拒’没错吧?”
我点点头:“很准确。”
“怎么现在又提起这事了?”
“昨晚梦见我妈了。”
“真的吗?我不信。”
“最近运势不佳,回老家避避。”
“这还差不多。”她一副得胜的表情;抱着鸡蛋培根,哼着小曲回对面去了。
我:“诶,行不行啊?”
她:“吃完早饭就走。”
小姜得知我们要回老家一趟也要同去,理所当然地带上了她。临出发前我问厉婵要不要通知她母亲一声。
“也许小颖想回去看一看。”
“下次吧,今天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我还能说什么呢?
“谢谢。”
我祖籍是淮安,再精确一点是在一个叫“万集”的镇子,这个名字现在除了我应该是没人知道了。
小时候没什么玩的,就特别盼望“赶集”。一到那天,集市就热闹非凡,过年与不过年都没差——人头攒动,走路都费劲。跟爸妈一道去,我乖乖坐在自行车后座,他们在前开路。
赶集多是给自家添些家什,比如:桌、椅、凳、油、盐、酱、醋……缺啥买啥;也会买肉(这不是废话)以前家里的肉都是每日在村里骑自行车叫卖的人手里买的——后座挂俩竹篓,他一边骑一边时不时喊上两句。老妈会过日子,挑肉的时候眼尖得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说到底游村叫卖的不如集市卖的肉种类多,记忆里他只卖猪肉。因为鸡鸭家家都会养几只,现吃现宰。猪就不行了,得找专业的来。只有过年了才会动刀子。
我不止一次从老妈嘴里听说我比别家小孩听话,吃饭睡觉的时候从来不闹。
“往桌上一放。一小碗粥,一勺一勺地喂,一会就吃干净。从不烦神。”说这话的时候她是很自豪的。
我最爱去的地方是菜市门口的干货店,因为那里卖桃酥。巴掌大的圆饼,表面撒点黑芝麻,一口咬下去先是听到酥脆的声音,接着就是朴实又讨人喜的甜味。
我不爱吃甜食,因为大多在制作过程中不要钱似的加糖,唯独桃酥是个例外,那种甜刚刚好。
老爸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好吃的:可乐,牛奶,还有旺旺雪饼——说这是高档品一点也不夸张。单是精致的包装就表示它是在集市上买不到的,每包售价也是村里一般人家大概两天的伙食费。用可以管两天的钱只为满足孩子一时口舌之欲的行为那绝对是“溺爱”。
但我的行为可以说是清奇——我拿雪饼换桃酥。一小袋两块薄饼换人家小孩手里一块厚实的,自以为大赚。按那个时候... -->>
11月2号那天我起得很早。看时间还不过6:30,却再也睡不着了。
起床给自己煮碗面,靠在窗边,一边远眺眼前的城市,一边吸溜面条。
我想离开这——心里突然有了这个想法。
但是要去哪——这是接踵而至的问题。
这时厉婵顶着个“鸟窝”睡眼惺忪地进来了,她见我起得这么早很是意外。
她:“诶!稀罕啊。”
我:“睡不着,就起了。”
她走到冰箱那,熟练地拿走两袋牛奶和两个鸡蛋:“小姜家鸡蛋吃完了。还好您这备了不少。”
“中间一层有培根,一块带走呗。”
“也行。”她折回冰箱那,我趁机堵在她身后。
“丫头,老祖宗求你件事。”
“说。”
“我想回老家看看,你今天不是放假嘛,要是没安排能不能帮我这个忙?”
她没说话,只是闻了闻培根。
“说起来,我也很久没回去了”厉婵放下手里的东西,“很小的时候妈妈带我回去过,是个很僻静的地方。人少,树多,买东西只能去集市。可惜我不喜欢。算算,这前后得有20年了。”
听她这么一说我仿若又回到了以前,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
“您不是抗拒回去吗?”她说,“我用‘抗拒’没错吧?”
我点点头:“很准确。”
“怎么现在又提起这事了?”
“昨晚梦见我妈了。”
“真的吗?我不信。”
“最近运势不佳,回老家避避。”
“这还差不多。”她一副得胜的表情;抱着鸡蛋培根,哼着小曲回对面去了。
我:“诶,行不行啊?”
她:“吃完早饭就走。”
小姜得知我们要回老家一趟也要同去,理所当然地带上了她。临出发前我问厉婵要不要通知她母亲一声。
“也许小颖想回去看一看。”
“下次吧,今天是只属于你一个人的。”
我还能说什么呢?
“谢谢。”
我祖籍是淮安,再精确一点是在一个叫“万集”的镇子,这个名字现在除了我应该是没人知道了。
小时候没什么玩的,就特别盼望“赶集”。一到那天,集市就热闹非凡,过年与不过年都没差——人头攒动,走路都费劲。跟爸妈一道去,我乖乖坐在自行车后座,他们在前开路。
赶集多是给自家添些家什,比如:桌、椅、凳、油、盐、酱、醋……缺啥买啥;也会买肉(这不是废话)以前家里的肉都是每日在村里骑自行车叫卖的人手里买的——后座挂俩竹篓,他一边骑一边时不时喊上两句。老妈会过日子,挑肉的时候眼尖得很,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说到底游村叫卖的不如集市卖的肉种类多,记忆里他只卖猪肉。因为鸡鸭家家都会养几只,现吃现宰。猪就不行了,得找专业的来。只有过年了才会动刀子。
我不止一次从老妈嘴里听说我比别家小孩听话,吃饭睡觉的时候从来不闹。
“往桌上一放。一小碗粥,一勺一勺地喂,一会就吃干净。从不烦神。”说这话的时候她是很自豪的。
我最爱去的地方是菜市门口的干货店,因为那里卖桃酥。巴掌大的圆饼,表面撒点黑芝麻,一口咬下去先是听到酥脆的声音,接着就是朴实又讨人喜的甜味。
我不爱吃甜食,因为大多在制作过程中不要钱似的加糖,唯独桃酥是个例外,那种甜刚刚好。
老爸在外打工,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好吃的:可乐,牛奶,还有旺旺雪饼——说这是高档品一点也不夸张。单是精致的包装就表示它是在集市上买不到的,每包售价也是村里一般人家大概两天的伙食费。用可以管两天的钱只为满足孩子一时口舌之欲的行为那绝对是“溺爱”。
但我的行为可以说是清奇——我拿雪饼换桃酥。一小袋两块薄饼换人家小孩手里一块厚实的,自以为大赚。按那个时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