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1/2)
80文学 www.80wx.ne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丰杜克列耶夫大街上有一辆电车隆隆地响着,因为路面有点斜,所以电车好像很吃力。
在歌剧院门前,电车停住了。
几个年轻人跳下车来。
那电车又朝前开去了。
帕科拉索夫催促着后面的同伴:“别磨蹭了,伙计们!咱们已经迟到了。”
到歌剧院大门时,昂柯尼夫才赶上了他。
“还记得不,伊格纳特,三年前,也是在这儿。那时,杜巴瓦领着一批‘工人反对派’回到咱们队伍中来。那次晚会开得多成功啊!今天,咱们又要和他斗一斗了。”
昂柯尼夫急匆匆地说。
他们在入口处出示了证件后,快步走进了大厅。
帕科拉索夫回答昂柯尼夫:“是啊,杜巴瓦的历史在这个老地方重新上演了。”
有人发出“嘘”的警告声。
他们只好在就近的位子上坐下来。
会议已经开始了。
台上有位妇女在讲话。
“咱们来得正好,就坐这儿吧,听听你妻子讲些什么。”
帕科拉索夫低声说着,并用胳膊肘碰了碰昂柯尼夫。
“……不错,我们在讨论会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大家学到了东西……托洛茨基分子已被击溃了……他们做出了一连串严重违反党纪的事情。”
塔莉亚十分激动,一绺头发耷拉到她脸上,妨碍了她讲话。她用力将头向后一甩,又继续说:“在本次大会上,托洛茨基分子也相当多。各区有意邀请他们出席,让大家在全市党代会上再听听他们的意见。”
“如果他们自己不愿多说,那可别怨我们。他们在各区的彻底失败,应该接受教训。我看他们不敢再登上这个讲台……”
忽然,从池座右角发出一个尖锐的声音将塔莉亚打断:“我们还是要说话的!”
塔利亚回过身去。
“好,杜巴瓦,就请你上来吧。”
杜巴瓦凶狠地盯着她,撇着嘴说:“时机一到,我们就说!”
全场上发出不满意的声音。
帕科拉索夫再也忍不住了:“怎么?还想再次动摇党的基础吗?”
杜巴瓦能够听出这是谁的声音,但他咬着嘴唇,低下了头。
塔莉亚接着说:“杜巴瓦本人就是一个托洛茨基分子对党纪进行破坏的鲜明例证。他是哈尔科夫共大的学生,但他和舒姆斯基在这呆了三个星期了。
“他来这儿干什么呢?到处演讲!谁派他来的呢?想给党内斗争煽风点火——跟许多个托洛茨基分子一样!”
大会期待着托洛茨基分子站出来承认错误。塔莉亚像是谈心般地启发着他们,她说了很多很多……在后排有人说:“让杜菲坦谈谈晴雨表吧,他是气象学家。”
全场上激起一阵愤慨的声音:“少开玩笑!”
“让他们回答:他们是否停止反党活动?”
“反党的宣言到底是谁写的?”
主席不停地摇着铃,会场一片喧哗。
塔莉亚又发言了:“现在让我把一封信给大家读一读,这是阿丽佳?尤列涅娃写来的,她现在是共青团州委会的组织部长。”
塔莉亚将那封信从一大包信件中抽了出来,看了看后念道:“我们从来还没有听说过如此强烈的反党言论。军委会的一个人竟然公开说:‘党机关不投降,我们就使用武力对它进行消灭。’当时柯察金上台去说:‘你也配是党员?……’但他们不让柯察金说下去,又嚷又叫,最后还动了手,打得保尔满脸是血,野蛮至极呀!……”
塔莉亚走下了主席台。
……
杜菲坦跳上了主席台。
全场发出了不满的喧闹和哄笑声。
“这里有人称我为气象学家,但是多数派同志们,你们就这样来讥讽我的政治观点吗?”他气愤地嚷道,“不管你们怎么笑,我就是要说——青年就是晴雨表。列宁有好几次都这样说过。”
会场立即安静下来了。
“列宁怎么说的?”
有人提问他。
杜菲坦来了精神。
“当十月起义时,列宁就下过命令……你们要不要我将这一段给你们念念?我这儿有全部引文卡片。”
说着他真就去开皮包。
“这我们知道!”
“那关于团结的问题列宁是怎么讲的?”
“关于党的纪律是怎么写的?”
“列宁什么时候要青年和党对立了?”
杜菲坦答不上来了。
和舒姆斯基坐在一起的茨维塔耶夫生气地附在舒姆斯基的耳边骂:“这个蠢小子热心得过火了!”
舒姆斯基也附和道:“对,他准会把咱们彻底拖垮。”
杜菲坦尖细的声音又叫了起来,但不断地引起场上的反对,最后,他竟气急败坏地说走了嘴——“和党作斗争”……这样一来,茨维塔耶夫写了个纸条,催促杜巴瓦上台讲话,并纠正刚才杜菲坦的错处。
杜巴瓦请求发言,立刻得到了允许。
他发言时声音很低,却非常清楚,整个会场都很安静。
但当他讲完了之后,会场里像炸响了一颗手榴弹似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向杜巴瓦袭来。愤怒的喊声像皮鞭子一样抽着他的脸。
“可耻!”
“打倒分裂者!”
“停止!少在这诽谤吧!”
他走下主席台时,赢得的是众人的讥笑,那讥笑像给唱砸了的三流演员的奖赏。
后来主席说:“现在请舒姆斯基发言。”
舒姆斯基站起来,说道:“我拒绝发言。”
坐在后排的帕科拉索夫用他低沉的语音请求发言了。
而杜巴瓦听到这个码头工人的声音,心里就七上八下了。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昨天的情景……大家是在杜科利夫那里举行聚会的。帕科拉索夫、昂柯尼夫、塔莉亚、沃林采夫等人都在场。杜巴瓦对大家的恳诚相劝和尖锐批评都置之不理……在这种狂热的斗争中,他失去了全部朋友。连那有着多年友谊的同志和朋友察尔基也不跟他说话了。
而且察尔基与安娜的频繁接触更使他耿耿于怀。
一年前,安娜成了杜巴瓦的妻子。他俩各有各的房间。
杜巴瓦认为之所以安娜不赞成他的见解,两人的关系之所以日益紧张、恶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察尔基成为了她的常客——这让他十分不满!
为此,他和安娜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这使得他俩几乎要反目为仇了。
帕科拉索夫的演说将他的思绪打断。
“……他们已经不是战友,不是革命的战士,不是我们的阶级兄弟了……”
当帕科拉索夫的长篇演说结束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杜菲坦家聚集了十来个人。
杜巴瓦说:“今天,我和舒姆斯基就要回哈尔科夫了。在这儿,没什么事儿了。你们千万别散伙,要等局势转变……再搞公开斗争,怕会被开除党籍了;至于以后,也很难预料。”
他说完之后,茨维塔耶夫、舒姆斯基和杜菲坦又争论了几句,然后各自散了。
一九二四年是有史以来特别冷的一年。
元月里满地是雪,冷得出奇。
从下旬起,又刮起暴风,大雪连绵不断。
西南铁路线都埋在了雪底下。
人们又和这残暴的自然展开了斗争。
扫雪机的铁犁头钻进了山一样的积雪,为列车开道。
严寒和暴风雪将表层结了冰的电报线毁坏了,在十二条线里,只有印欧线以及其他两条直通线还能够通报。
谢别托夫卡总站电报房。
三架莫尔斯电报机嗒嗒嗒地响着,内行人才能将这种连贯的语言听懂。
两个女报务员都很年轻。她们顶多收过两万米长的电报纸条。
但她们身旁的一个老头子却已收过二十万米长的电报纸条了。
不像她们那样皱着眉看那些纸条,拼那些字母。他只倾听那机器的嗒嗒声,就把字一个个地写到电报纸上了:“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
他一面记,一面想:“这大概又是一个关于积雪的通知。”
这个时候,风在户外呼啸着,一团又一团的雪向窗子扑来。真是百年罕见的大风雪!
他被风雪吸引了,望着窗上那精美怪诞的窗花,他走神儿了,忘了听机器的响声了……等他回过头来,已经积了不少纸条了。
于是他急忙拿起来看:“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六点五十分……”
他急忙记了下来,把纸条丢开,又用一只手托着下巴,开始倾听:“在高尔克逝世……”
他慢慢地记着。
他听过无数的喜报和讣闻,别人的快乐和悲哀总是让他最早听到。他对那些简略而又不完整的短句的意义,早已不假思索了;他只是收下来,记在纸上,并不在意电报的内容。
现在又是某个人死了,有人正在将这消息告诉其他人。
他忘记这电报开头的话:“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
收报机继续响着,老报务员把响声译成文字:“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这几个字并没有让他特别注意,他安静地坐着,稍感疲倦。
他想:在某一地方,有一个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人死了,而他正把这悲痛的消息记下来,准备通知另外某个人……有人将为之绝望而忧伤地大哭起来!
但这都与他无关,他只是一个事外的旁观者。
收报机接着响下去。
几点之后是一划,接着又是几点,又是一划……这老报务员从那些熟悉的声音中,已经知道这个字的第一道笔划了,第二道... -->>
丰杜克列耶夫大街上有一辆电车隆隆地响着,因为路面有点斜,所以电车好像很吃力。
在歌剧院门前,电车停住了。
几个年轻人跳下车来。
那电车又朝前开去了。
帕科拉索夫催促着后面的同伴:“别磨蹭了,伙计们!咱们已经迟到了。”
到歌剧院大门时,昂柯尼夫才赶上了他。
“还记得不,伊格纳特,三年前,也是在这儿。那时,杜巴瓦领着一批‘工人反对派’回到咱们队伍中来。那次晚会开得多成功啊!今天,咱们又要和他斗一斗了。”
昂柯尼夫急匆匆地说。
他们在入口处出示了证件后,快步走进了大厅。
帕科拉索夫回答昂柯尼夫:“是啊,杜巴瓦的历史在这个老地方重新上演了。”
有人发出“嘘”的警告声。
他们只好在就近的位子上坐下来。
会议已经开始了。
台上有位妇女在讲话。
“咱们来得正好,就坐这儿吧,听听你妻子讲些什么。”
帕科拉索夫低声说着,并用胳膊肘碰了碰昂柯尼夫。
“……不错,我们在讨论会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大家学到了东西……托洛茨基分子已被击溃了……他们做出了一连串严重违反党纪的事情。”
塔莉亚十分激动,一绺头发耷拉到她脸上,妨碍了她讲话。她用力将头向后一甩,又继续说:“在本次大会上,托洛茨基分子也相当多。各区有意邀请他们出席,让大家在全市党代会上再听听他们的意见。”
“如果他们自己不愿多说,那可别怨我们。他们在各区的彻底失败,应该接受教训。我看他们不敢再登上这个讲台……”
忽然,从池座右角发出一个尖锐的声音将塔莉亚打断:“我们还是要说话的!”
塔利亚回过身去。
“好,杜巴瓦,就请你上来吧。”
杜巴瓦凶狠地盯着她,撇着嘴说:“时机一到,我们就说!”
全场上发出不满意的声音。
帕科拉索夫再也忍不住了:“怎么?还想再次动摇党的基础吗?”
杜巴瓦能够听出这是谁的声音,但他咬着嘴唇,低下了头。
塔莉亚接着说:“杜巴瓦本人就是一个托洛茨基分子对党纪进行破坏的鲜明例证。他是哈尔科夫共大的学生,但他和舒姆斯基在这呆了三个星期了。
“他来这儿干什么呢?到处演讲!谁派他来的呢?想给党内斗争煽风点火——跟许多个托洛茨基分子一样!”
大会期待着托洛茨基分子站出来承认错误。塔莉亚像是谈心般地启发着他们,她说了很多很多……在后排有人说:“让杜菲坦谈谈晴雨表吧,他是气象学家。”
全场上激起一阵愤慨的声音:“少开玩笑!”
“让他们回答:他们是否停止反党活动?”
“反党的宣言到底是谁写的?”
主席不停地摇着铃,会场一片喧哗。
塔莉亚又发言了:“现在让我把一封信给大家读一读,这是阿丽佳?尤列涅娃写来的,她现在是共青团州委会的组织部长。”
塔莉亚将那封信从一大包信件中抽了出来,看了看后念道:“我们从来还没有听说过如此强烈的反党言论。军委会的一个人竟然公开说:‘党机关不投降,我们就使用武力对它进行消灭。’当时柯察金上台去说:‘你也配是党员?……’但他们不让柯察金说下去,又嚷又叫,最后还动了手,打得保尔满脸是血,野蛮至极呀!……”
塔莉亚走下了主席台。
……
杜菲坦跳上了主席台。
全场发出了不满的喧闹和哄笑声。
“这里有人称我为气象学家,但是多数派同志们,你们就这样来讥讽我的政治观点吗?”他气愤地嚷道,“不管你们怎么笑,我就是要说——青年就是晴雨表。列宁有好几次都这样说过。”
会场立即安静下来了。
“列宁怎么说的?”
有人提问他。
杜菲坦来了精神。
“当十月起义时,列宁就下过命令……你们要不要我将这一段给你们念念?我这儿有全部引文卡片。”
说着他真就去开皮包。
“这我们知道!”
“那关于团结的问题列宁是怎么讲的?”
“关于党的纪律是怎么写的?”
“列宁什么时候要青年和党对立了?”
杜菲坦答不上来了。
和舒姆斯基坐在一起的茨维塔耶夫生气地附在舒姆斯基的耳边骂:“这个蠢小子热心得过火了!”
舒姆斯基也附和道:“对,他准会把咱们彻底拖垮。”
杜菲坦尖细的声音又叫了起来,但不断地引起场上的反对,最后,他竟气急败坏地说走了嘴——“和党作斗争”……这样一来,茨维塔耶夫写了个纸条,催促杜巴瓦上台讲话,并纠正刚才杜菲坦的错处。
杜巴瓦请求发言,立刻得到了允许。
他发言时声音很低,却非常清楚,整个会场都很安静。
但当他讲完了之后,会场里像炸响了一颗手榴弹似的。暴风雨般的掌声向杜巴瓦袭来。愤怒的喊声像皮鞭子一样抽着他的脸。
“可耻!”
“打倒分裂者!”
“停止!少在这诽谤吧!”
他走下主席台时,赢得的是众人的讥笑,那讥笑像给唱砸了的三流演员的奖赏。
后来主席说:“现在请舒姆斯基发言。”
舒姆斯基站起来,说道:“我拒绝发言。”
坐在后排的帕科拉索夫用他低沉的语音请求发言了。
而杜巴瓦听到这个码头工人的声音,心里就七上八下了。他不由自主地回想起昨天的情景……大家是在杜科利夫那里举行聚会的。帕科拉索夫、昂柯尼夫、塔莉亚、沃林采夫等人都在场。杜巴瓦对大家的恳诚相劝和尖锐批评都置之不理……在这种狂热的斗争中,他失去了全部朋友。连那有着多年友谊的同志和朋友察尔基也不跟他说话了。
而且察尔基与安娜的频繁接触更使他耿耿于怀。
一年前,安娜成了杜巴瓦的妻子。他俩各有各的房间。
杜巴瓦认为之所以安娜不赞成他的见解,两人的关系之所以日益紧张、恶化的一个原因就是察尔基成为了她的常客——这让他十分不满!
为此,他和安娜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吵,这使得他俩几乎要反目为仇了。
帕科拉索夫的演说将他的思绪打断。
“……他们已经不是战友,不是革命的战士,不是我们的阶级兄弟了……”
当帕科拉索夫的长篇演说结束时,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杜菲坦家聚集了十来个人。
杜巴瓦说:“今天,我和舒姆斯基就要回哈尔科夫了。在这儿,没什么事儿了。你们千万别散伙,要等局势转变……再搞公开斗争,怕会被开除党籍了;至于以后,也很难预料。”
他说完之后,茨维塔耶夫、舒姆斯基和杜菲坦又争论了几句,然后各自散了。
一九二四年是有史以来特别冷的一年。
元月里满地是雪,冷得出奇。
从下旬起,又刮起暴风,大雪连绵不断。
西南铁路线都埋在了雪底下。
人们又和这残暴的自然展开了斗争。
扫雪机的铁犁头钻进了山一样的积雪,为列车开道。
严寒和暴风雪将表层结了冰的电报线毁坏了,在十二条线里,只有印欧线以及其他两条直通线还能够通报。
谢别托夫卡总站电报房。
三架莫尔斯电报机嗒嗒嗒地响着,内行人才能将这种连贯的语言听懂。
两个女报务员都很年轻。她们顶多收过两万米长的电报纸条。
但她们身旁的一个老头子却已收过二十万米长的电报纸条了。
不像她们那样皱着眉看那些纸条,拼那些字母。他只倾听那机器的嗒嗒声,就把字一个个地写到电报纸上了:“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
他一面记,一面想:“这大概又是一个关于积雪的通知。”
这个时候,风在户外呼啸着,一团又一团的雪向窗子扑来。真是百年罕见的大风雪!
他被风雪吸引了,望着窗上那精美怪诞的窗花,他走神儿了,忘了听机器的响声了……等他回过头来,已经积了不少纸条了。
于是他急忙拿起来看:“一月二十一日下午六点五十分……”
他急忙记了下来,把纸条丢开,又用一只手托着下巴,开始倾听:“在高尔克逝世……”
他慢慢地记着。
他听过无数的喜报和讣闻,别人的快乐和悲哀总是让他最早听到。他对那些简略而又不完整的短句的意义,早已不假思索了;他只是收下来,记在纸上,并不在意电报的内容。
现在又是某个人死了,有人正在将这消息告诉其他人。
他忘记这电报开头的话:“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发给所有各站!”
收报机继续响着,老报务员把响声译成文字:“弗……拉……基……米……尔——伊……里……奇……”
这几个字并没有让他特别注意,他安静地坐着,稍感疲倦。
他想:在某一地方,有一个叫做弗拉基米尔?伊里奇的人死了,而他正把这悲痛的消息记下来,准备通知另外某个人……有人将为之绝望而忧伤地大哭起来!
但这都与他无关,他只是一个事外的旁观者。
收报机接着响下去。
几点之后是一划,接着又是几点,又是一划……这老报务员从那些熟悉的声音中,已经知道这个字的第一道笔划了,第二道...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