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地域~天使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这也是一个关于赵国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赵国名将赵奢,但咱们也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位赵奢将军。
赵奢的前半生史料记载很少,直到赵惠文王时,赵奢的记载才多了起来。赵奢做田部吏时执法无私,因平原君赵胜家不肯交税,赵奢依法杀胜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平原君都纵容家人不依法纳税,谁还守法呢?如此赵国可能弱矣,赵国弱则列强必犯赵,则赵国危矣;国家都不存在了,您还有富贵可言吗?可是若您贵为平原君都依法纳税,谁还敢偷税?如此国家强矣,难道做为皇亲国戚的平原君不希望这样吗?”平原君听了,觉得赵奢真是个人才,便向赵王举荐赵奢任主管全国赋税的官员。赵奢就任后执法如山,于是国库充实。后赵奢又被认命为将军,步入界军。公元前270年,秦军兵围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惠文王欲出兵相救,但廉颇、乐乘等皆言不可,唯赵奢认为虽道远险狭,但将勇者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救阏与之围。赵奢果不负重望,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嘉其功而封为马服君,地位比于廉颇、蔺相如等。因赵奢善于用兵,其被后人称为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
都说将门出虎子,但赵奢之名后世齐颂,却生了个夸夸其谈的儿子赵括。也许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赵括自小就喜欢谈论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均能倒背如流。有时与其父谈论兵法时,云山雾照地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括母见此喜出望外:“我儿已尽读其父之兵书,论兵法天下无人能敌,有子如此,真将门虎子也!”赵奢则一脸的不高兴:“女人家知道什么,这小子自以为天下第一,这正是为将之忌呀。带兵打仗不但要熟读兵书,还得因地制宜,虽战略上轻视对手但战术上必须兢兢业业。可这些在儿子看来却几句话而已,这样的人带兵能打胜仗吗?”听了母亲转述赵奢之语后,赵括撇了撇嘴:“看来父亲真是老了呀!”两年后,赵奢病重。临死前拉着赵括的手说:“兵者凶也,为父多年来小心翼翼才免败辱,如今总算是死也瞑目了。可你绝不是将才,切记不可妄居其位!”又嘱咐括母说:“有朝一日若赵王命赵括为将,你一定要劝止,以免丧师辱国!”言毕而终。赵奢死后,赵王嘉其功,让赵括承袭马服君。
尽管赵奢临终前再三叮嘱,但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于是韩国想出了献上党于赵以求赵国出兵相救的策略,赵王因贪上党之地,于是受地发兵。秦王大怒,遂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迎战,两国乍一交锋赵军便败一阵,先锋赵茄被杀。再战赵军又败,丢了二鄣四尉。于是廉颇传令:“秦军强,不可出战,再有出战者,虽胜亦斩!”于是不论王龁如何挑战,廉颇就是坚守不出。秦、赵相持四个月,王龁进兵不能,退兵不敢,真是进退两难,无奈只好派人请示秦王。
这个时候封建中国屡试不爽的一计派上了用场,那就是反间计。应侯范睢向秦王建议:“赵将廉颇深知秦、赵之间的军事实力,如果想战胜赵军,就必须让赵王撤换廉颇。听说赵奢之后赵括自言善于用兵,实则不过是只纸老虎。如果能让赵王以赵括更廉颇,那咱们的胜算就大了!”秦王问应侯:“如何才能让赵王弃用廉颇呢?”范睢屏弃左右人等悄悄地对秦王说若要去廉颇非如此这般
没几日,邯郸城内便传开了流言“秦国所痛恨、畏惧的,不过是马服君赵括罢了;廉颇就容易对付多了,他见秦军如老鼠见到猫,早被秦国大军吓破了胆,投降是迟早的事情。”秦王又重金行贿赵王左右佞臣不断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赵王本来就怨怒廉颇连吃败仗,现在又坚壁固守不肯出战,便有些相信了那些流言。于是召来赵括问道:“爱卿能为寡人击秦败秦军吗?”赵括自信地拍了拍胸脯说:“若秦王命武安君白起为将,臣也许会费些周折,现在秦将是无名小辈王龁,臣若为将,定让他有来无回!”赵王大喜,立即命赵括为上将,率二十大军往替廉颇。括母知道后立即上书赵王:“赵括不过是读了其父几本兵书而已,却一点都不知道变通,根本不适用带兵,赵奢临终时曾特意嘱妾‘括若为将,必败赵兵!’希望大王收回成命。”赵王不顾括母之阻,仍命赵括进军长平。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却畏惧秦将白起,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果然,当赵括轻敌冒进,突遭秦军包围见到白起大旗时,顿时吓得肝胆俱裂。赵括被围四十余天后突围未果,被秦军射杀,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投降白起后被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最惨烈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因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虽熟读兵书却根本没有实战经验,又不能虚心接受正确意见,最终导致长平之败,故后世称其只会“纸上谈兵”当然,真正的“纸”是在北宋时期才出现,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书均是写于竹简之上,所谓“学富五车”也因此而来。所以“纸上谈兵”一词绝不会是宋之前的古人所言,而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情况总结出来的,这与春秋时期其他著名的典故出处有些不同。但不管是先秦原文还是后人总结,只要这个典故于今人有借鉴意义,咱们就姑妄信之又如何?
这也是一个关于赵国的故事。虽然故事的主角并不是赵国名将赵奢,但咱们也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位赵奢将军。
赵奢的前半生史料记载很少,直到赵惠文王时,赵奢的记载才多了起来。赵奢做田部吏时执法无私,因平原君赵胜家不肯交税,赵奢依法杀胜家主事者九人。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平原君都纵容家人不依法纳税,谁还守法呢?如此赵国可能弱矣,赵国弱则列强必犯赵,则赵国危矣;国家都不存在了,您还有富贵可言吗?可是若您贵为平原君都依法纳税,谁还敢偷税?如此国家强矣,难道做为皇亲国戚的平原君不希望这样吗?”平原君听了,觉得赵奢真是个人才,便向赵王举荐赵奢任主管全国赋税的官员。赵奢就任后执法如山,于是国库充实。后赵奢又被认命为将军,步入界军。公元前270年,秦军兵围阏与(今山西和顺县)。赵惠文王欲出兵相救,但廉颇、乐乘等皆言不可,唯赵奢认为虽道远险狭,但将勇者胜。于是,赵王任命赵奢为将,率军往救阏与之围。赵奢果不负重望,大败秦军。赵惠文王嘉其功而封为马服君,地位比于廉颇、蔺相如等。因赵奢善于用兵,其被后人称为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
都说将门出虎子,但赵奢之名后世齐颂,却生了个夸夸其谈的儿子赵括。也许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这赵括自小就喜欢谈论兵法,家传六韬、三略之书均能倒背如流。有时与其父谈论兵法时,云山雾照地连赵奢也说不过他。括母见此喜出望外:“我儿已尽读其父之兵书,论兵法天下无人能敌,有子如此,真将门虎子也!”赵奢则一脸的不高兴:“女人家知道什么,这小子自以为天下第一,这正是为将之忌呀。带兵打仗不但要熟读兵书,还得因地制宜,虽战略上轻视对手但战术上必须兢兢业业。可这些在儿子看来却几句话而已,这样的人带兵能打胜仗吗?”听了母亲转述赵奢之语后,赵括撇了撇嘴:“看来父亲真是老了呀!”两年后,赵奢病重。临死前拉着赵括的手说:“兵者凶也,为父多年来小心翼翼才免败辱,如今总算是死也瞑目了。可你绝不是将才,切记不可妄居其位!”又嘱咐括母说:“有朝一日若赵王命赵括为将,你一定要劝止,以免丧师辱国!”言毕而终。赵奢死后,赵王嘉其功,让赵括承袭马服君。
尽管赵奢临终前再三叮嘱,但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都的联系。韩虽想献出上党郡向秦求和,但是上党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于是韩国想出了献上党于赵以求赵国出兵相救的策略,赵王因贪上党之地,于是受地发兵。秦王大怒,遂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赵王派廉颇迎战,两国乍一交锋赵军便败一阵,先锋赵茄被杀。再战赵军又败,丢了二鄣四尉。于是廉颇传令:“秦军强,不可出战,再有出战者,虽胜亦斩!”于是不论王龁如何挑战,廉颇就是坚守不出。秦、赵相持四个月,王龁进兵不能,退兵不敢,真是进退两难,无奈只好派人请示秦王。
这个时候封建中国屡试不爽的一计派上了用场,那就是反间计。应侯范睢向秦王建议:“赵将廉颇深知秦、赵之间的军事实力,如果想战胜赵军,就必须让赵王撤换廉颇。听说赵奢之后赵括自言善于用兵,实则不过是只纸老虎。如果能让赵王以赵括更廉颇,那咱们的胜算就大了!”秦王问应侯:“如何才能让赵王弃用廉颇呢?”范睢屏弃左右人等悄悄地对秦王说若要去廉颇非如此这般
没几日,邯郸城内便传开了流言“秦国所痛恨、畏惧的,不过是马服君赵括罢了;廉颇就容易对付多了,他见秦军如老鼠见到猫,早被秦国大军吓破了胆,投降是迟早的事情。”秦王又重金行贿赵王左右佞臣不断在赵王面前诋毁廉颇。赵王本来就怨怒廉颇连吃败仗,现在又坚壁固守不肯出战,便有些相信了那些流言。于是召来赵括问道:“爱卿能为寡人击秦败秦军吗?”赵括自信地拍了拍胸脯说:“若秦王命武安君白起为将,臣也许会费些周折,现在秦将是无名小辈王龁,臣若为将,定让他有来无回!”赵王大喜,立即命赵括为上将,率二十大军往替廉颇。括母知道后立即上书赵王:“赵括不过是读了其父几本兵书而已,却一点都不知道变通,根本不适用带兵,赵奢临终时曾特意嘱妾‘括若为将,必败赵兵!’希望大王收回成命。”赵王不顾括母之阻,仍命赵括进军长平。
赵括上任之后,一反廉颇的部署,不仅临战更改部队的制度,而且大批撤换将领,使赵军战力下降。秦见赵中了计,暗中命白起为将军,王龁为副将。赵括虽自大骄狂,但他却畏惧秦将白起,所以秦王下令“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
果然,当赵括轻敌冒进,突遭秦军包围见到白起大旗时,顿时吓得肝胆俱裂。赵括被围四十余天后突围未果,被秦军射杀,四十余万赵国士兵投降白起后被全部坑杀。这就是历史上最惨烈的秦、赵长平之战,赵国自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
因赵括只会夸夸其谈,虽熟读兵书却根本没有实战经验,又不能虚心接受正确意见,最终导致长平之败,故后世称其只会“纸上谈兵”当然,真正的“纸”是在北宋时期才出现,春秋战国时代所谓的书均是写于竹简之上,所谓“学富五车”也因此而来。所以“纸上谈兵”一词绝不会是宋之前的古人所言,而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情况总结出来的,这与春秋时期其他著名的典故出处有些不同。但不管是先秦原文还是后人总结,只要这个典故于今人有借鉴意义,咱们就姑妄信之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