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看来只好如此,到一步走一步了。萧瑀拟诏。”待萧瑀拿来纸笔,李渊口授诏文: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文最后说:“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内,九官惟序、四门以穆。朕付托得人,义同释负,遐尔宁泰,嘉慰良深。自今而后,军机兵仗、财政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李渊口授完了诏文,萧瑀龙飞凤舞,早已书成。李渊无心再审,对萧瑀与陈叔达,挥了挥手说:
“你二人快去把诏书送给秦王,看他是怎么说的,然后速速回来,将情况告之于朕。”
陈叔达与萧瑀领命而去,李渊呆呆地站在那里。良久,轻轻地唤出了四个字:“张妃、尹妃。”
俩位佳人闻声而至,李渊在她们的掺扶下,缓缓地走向内室。
1
李世民已经诛杀了太子、齐王及他们的十个儿子,控制了京畿要地,又颁布了赦免与太子东宫、齐王府里一切有牵连的人,当务之事,便是等待李渊的消息。人说知子莫如父,实际上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的,知父莫如子。李世民就知道,他的父皇李渊,明智、理性,又非常的务实。遇到事情,他总会很好地来权衡利弊得失。如今事以至此,能帮助他将李氏天下支撑下去的,就只剩了他李世民,毕竟他们是亲生的父子。舍我其谁?李世民信心十足地对自己说,安安心心地等待李渊自己的觉醒。趁这一点点空闲的时间,李世民把自己的那个梦讲给房玄龄与杜如晦听。
“济世安民,上天的旨意。”杜如晦听后沉思着说:“这不仅是大王你,也是我等做臣子的使命。此生能跟随大王,做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情,是为臣三生有幸!”
“是啊,大王早一日掌握军机庶政之权,将使我大唐王朝早一日走向昌盛繁荣。”房玄龄说。
“本王掌握了军机庶政之权,眼前该做的有哪些事情?”李世民虽说还是秦王,连太子也不是,便俨然皇帝的口气,询问房玄龄。
“要做的事自然很多,依臣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件。”房玄龄也俨然朝中重臣的身份,分析说:“皇上自建立大唐王朝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作了一些改革,但主要还是沿袭隋朝的大制,虽有发展,却积弊太深,隐患太多。从隋王朝被推翻的原因来看,除了隋炀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外,其一便是史制腐败,能人不用,仅由士族垄断高官之途;其二便是愚民役民,不能体恤民众百姓,炀帝视民为畜为奴,任意驱使却不给半分权利。若是大王主政,主要应该从这两点开始,拔乱反正,选贤任能,亲民爱民。如此一来,定能使我大唐王朝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玄龄说得不错,国以人立。当初七雄争霸,秦国能扫平六国而一国独立,就是赢在人才上。”杜如晦接着说:“秦穆公时,仅一偏居小国,却能尽全力来招徕人才。百里奚、蹇叔、由余,被他独具慧眼,一个个请来。在这仨人的合力辅佐之下,才使偏居的小小秦国,掠地千里,成一方霸主。到秦孝公,更是求贤若渴,不仅亲自颁发了求贤令,还以高官厚禄,从卫国挖来商鞅这位旷世奇才。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称雄天下。接下来的秦王赢政,不仅继承了先祖的用人谋略,还善于平等待人,诚恳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他看了李斯上谏的反逐客令,即刻反省自己,收回了自己亲手颁发的命令。”
“是啊。”李世民点点头说:“国以人立,选贤任能是非常重要的。亲民爱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隋之灭,就是农民起义,动其根基。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大隋之灭,不能不说是血的教训。对民众,应该有亲爱之心,使之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方可使我大唐王朝,千秋万代。可是,眼前还有许多具体事情,譬如二府现有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置,宗室里有忌心族人的处治……”李世民说到这里,只见陈叔达和萧瑀,双双到来,李世民忙止了话语,迎上前去。
“皇上有旨,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萧瑀说着一步上前,将圣旨双手托起交给李世民。
“自今而后,军机兵仗,财政粮仓,凡属军政之事,并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李世民接过圣旨,展卷默读到此,心中大为欢喜。
父皇,我知道你,会让世民来替你打理江山的!李世民在心里私语,抬起头来,望着萧瑀和陈叔达,说:
“两位大臣,谢谢你们。皇上既然令本王打理朝政,本王在这里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俩位,可否能听。”
“太子何必这么客气,臣是皇上的臣子,也是太子的臣子,皇上已经将朝政交给太子,臣一切但凭太子差遣,惟命是从就是。还有何不能听的。”萧瑀说。
“臣也是这个意思。”陈叔达接着说。
李世民听了,更加高兴,望着萧瑀说:“世民历来征战四方,对朝庭之事,还有许多不解。如今蒙父皇厚爱,全权打理朝政,此事还有劳尚书,多多支持。世民想委任尚书为左仆射,如果尚书愿意,世民即刻凑明父皇。”
“为太子效命,就是为皇上效命,哪有不愿意的,萧瑀唯有惟命是从,鞠躬尽瘁。”
“左仆射真社稷俊臣也。”李世民称赞萧瑀说,然后令人拿来纸笔,为萧瑀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萧瑀接过诗来,睁眼看着,感激得留出两滴老泪。李世民见了,微微一笑,转身对陈叔达说:“国公才气过人,忠孝仁德,世民欲委礼部尚书一职于公,还请公以后能鼎力相助。”
“谢太子恩泽,臣自当披肝沥胆,尽忠职守。”陈叔达说。
李世民点点头,接着说:“想世民扫平王世充、杜建德归京时,多有谗于世民,多亏国公直言于父皇,说世民并不坐大。世民当时得知,一直心存感激,只是一直无缘说起,现借此机会,表示谢意。”
陈叔达听了,心中大惊。他细细回忆,似乎是有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陪李渊在书房闲聊,元吉来说秦王每战之后,必留下许多降将,一心只想坐大自己。李渊就此征求陈叔达的意见,陈叔达说:“秦王爱才,苦心收罗,只为大唐王朝留住人才而已。”记得当时只有几个宦官在场,没想到……陈叔达想到这里,感激之余,对李世民又多了几分害怕。
送走两位老臣,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看来,我们刚刚谈到的事情,还真就要一一来践行。你二位,从现在起,可要辛苦一点,我们一定要干出很好的成绩来。”
“有这样的好机会,为国效力,臣不会怕任何辛苦的。”房玄龄说。
“好,不过还有一事需要说明,你们既要辛苦努力,现在又得不到什么官职,本王现在,只能擢升如晦为太子左庶子,玄龄……”李世民沉思着。
“臣在皇上的印象中不好,请太子暂不安排职位。”房玄龄接口说。
“好,只有委屈你啦。”李世民真诚地说。
“能为太子效命,为大唐王朝出力,高兴还来不及,哪有委屈的道理?”房玄龄也真诚地回答到。
“好,有你们相随相伴,本太子真高兴。”秦王说。
“能跟随太子济世安民,是我们的福气。”杜如晦说。
“对,此生能济世安民,是我们大家的福气,也是我大唐王朝的福气。”李世民自信地说。
“还是百姓的福气。”房玄龄补充说。
“对,百姓的福气!”李世民说着哈哈大笑起来。房玄龄与杜如晦都跟着一阵大笑。
140、
李世民亲掌军政大权,此时还刚满7岁。他年青力壮,头脑清晰,一肚子的想法,满腔的热情,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可是,李世民到了朝堂,来上朝的人... -->>
“看来只好如此,到一步走一步了。萧瑀拟诏。”待萧瑀拿来纸笔,李渊口授诏文:立李世民为皇太子!诏文最后说:“皇太子世民夙禀生知、识量明允,文德武功、平一宇内,九官惟序、四门以穆。朕付托得人,义同释负,遐尔宁泰,嘉慰良深。自今而后,军机兵仗、财政仓粮,凡厥庶政,事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然后闻奏。”李渊口授完了诏文,萧瑀龙飞凤舞,早已书成。李渊无心再审,对萧瑀与陈叔达,挥了挥手说:
“你二人快去把诏书送给秦王,看他是怎么说的,然后速速回来,将情况告之于朕。”
陈叔达与萧瑀领命而去,李渊呆呆地站在那里。良久,轻轻地唤出了四个字:“张妃、尹妃。”
俩位佳人闻声而至,李渊在她们的掺扶下,缓缓地走向内室。
1
李世民已经诛杀了太子、齐王及他们的十个儿子,控制了京畿要地,又颁布了赦免与太子东宫、齐王府里一切有牵连的人,当务之事,便是等待李渊的消息。人说知子莫如父,实际上这话也可以反过来说的,知父莫如子。李世民就知道,他的父皇李渊,明智、理性,又非常的务实。遇到事情,他总会很好地来权衡利弊得失。如今事以至此,能帮助他将李氏天下支撑下去的,就只剩了他李世民,毕竟他们是亲生的父子。舍我其谁?李世民信心十足地对自己说,安安心心地等待李渊自己的觉醒。趁这一点点空闲的时间,李世民把自己的那个梦讲给房玄龄与杜如晦听。
“济世安民,上天的旨意。”杜如晦听后沉思着说:“这不仅是大王你,也是我等做臣子的使命。此生能跟随大王,做一些有益于民众的事情,是为臣三生有幸!”
“是啊,大王早一日掌握军机庶政之权,将使我大唐王朝早一日走向昌盛繁荣。”房玄龄说。
“本王掌握了军机庶政之权,眼前该做的有哪些事情?”李世民虽说还是秦王,连太子也不是,便俨然皇帝的口气,询问房玄龄。
“要做的事自然很多,依臣看来,主要有这么几件。”房玄龄也俨然朝中重臣的身份,分析说:“皇上自建立大唐王朝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上都作了一些改革,但主要还是沿袭隋朝的大制,虽有发展,却积弊太深,隐患太多。从隋王朝被推翻的原因来看,除了隋炀帝好大喜功的性格外,其一便是史制腐败,能人不用,仅由士族垄断高官之途;其二便是愚民役民,不能体恤民众百姓,炀帝视民为畜为奴,任意驱使却不给半分权利。若是大王主政,主要应该从这两点开始,拔乱反正,选贤任能,亲民爱民。如此一来,定能使我大唐王朝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
“玄龄说得不错,国以人立。当初七雄争霸,秦国能扫平六国而一国独立,就是赢在人才上。”杜如晦接着说:“秦穆公时,仅一偏居小国,却能尽全力来招徕人才。百里奚、蹇叔、由余,被他独具慧眼,一个个请来。在这仨人的合力辅佐之下,才使偏居的小小秦国,掠地千里,成一方霸主。到秦孝公,更是求贤若渴,不仅亲自颁发了求贤令,还以高官厚禄,从卫国挖来商鞅这位旷世奇才。商鞅变法之后,国富民强,称雄天下。接下来的秦王赢政,不仅继承了先祖的用人谋略,还善于平等待人,诚恳地接受不同的意见和批评。他看了李斯上谏的反逐客令,即刻反省自己,收回了自己亲手颁发的命令。”
“是啊。”李世民点点头说:“国以人立,选贤任能是非常重要的。亲民爱民,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隋之灭,就是农民起义,动其根基。民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大隋之灭,不能不说是血的教训。对民众,应该有亲爱之心,使之安居乐业。只有这样,方可使我大唐王朝,千秋万代。可是,眼前还有许多具体事情,譬如二府现有人员及相关人员的安置,宗室里有忌心族人的处治……”李世民说到这里,只见陈叔达和萧瑀,双双到来,李世民忙止了话语,迎上前去。
“皇上有旨,立秦王李世民为皇太子!”萧瑀说着一步上前,将圣旨双手托起交给李世民。
“自今而后,军机兵仗,财政粮仓,凡属军政之事,并无大小,悉委皇太子断决……”李世民接过圣旨,展卷默读到此,心中大为欢喜。
父皇,我知道你,会让世民来替你打理江山的!李世民在心里私语,抬起头来,望着萧瑀和陈叔达,说:
“两位大臣,谢谢你们。皇上既然令本王打理朝政,本王在这里还有一个不情之请,不知俩位,可否能听。”
“太子何必这么客气,臣是皇上的臣子,也是太子的臣子,皇上已经将朝政交给太子,臣一切但凭太子差遣,惟命是从就是。还有何不能听的。”萧瑀说。
“臣也是这个意思。”陈叔达接着说。
李世民听了,更加高兴,望着萧瑀说:“世民历来征战四方,对朝庭之事,还有许多不解。如今蒙父皇厚爱,全权打理朝政,此事还有劳尚书,多多支持。世民想委任尚书为左仆射,如果尚书愿意,世民即刻凑明父皇。”
“为太子效命,就是为皇上效命,哪有不愿意的,萧瑀唯有惟命是从,鞠躬尽瘁。”
“左仆射真社稷俊臣也。”李世民称赞萧瑀说,然后令人拿来纸笔,为萧瑀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萧瑀接过诗来,睁眼看着,感激得留出两滴老泪。李世民见了,微微一笑,转身对陈叔达说:“国公才气过人,忠孝仁德,世民欲委礼部尚书一职于公,还请公以后能鼎力相助。”
“谢太子恩泽,臣自当披肝沥胆,尽忠职守。”陈叔达说。
李世民点点头,接着说:“想世民扫平王世充、杜建德归京时,多有谗于世民,多亏国公直言于父皇,说世民并不坐大。世民当时得知,一直心存感激,只是一直无缘说起,现借此机会,表示谢意。”
陈叔达听了,心中大惊。他细细回忆,似乎是有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陪李渊在书房闲聊,元吉来说秦王每战之后,必留下许多降将,一心只想坐大自己。李渊就此征求陈叔达的意见,陈叔达说:“秦王爱才,苦心收罗,只为大唐王朝留住人才而已。”记得当时只有几个宦官在场,没想到……陈叔达想到这里,感激之余,对李世民又多了几分害怕。
送走两位老臣,李世民对房玄龄和杜如晦说:“看来,我们刚刚谈到的事情,还真就要一一来践行。你二位,从现在起,可要辛苦一点,我们一定要干出很好的成绩来。”
“有这样的好机会,为国效力,臣不会怕任何辛苦的。”房玄龄说。
“好,不过还有一事需要说明,你们既要辛苦努力,现在又得不到什么官职,本王现在,只能擢升如晦为太子左庶子,玄龄……”李世民沉思着。
“臣在皇上的印象中不好,请太子暂不安排职位。”房玄龄接口说。
“好,只有委屈你啦。”李世民真诚地说。
“能为太子效命,为大唐王朝出力,高兴还来不及,哪有委屈的道理?”房玄龄也真诚地回答到。
“好,有你们相随相伴,本太子真高兴。”秦王说。
“能跟随太子济世安民,是我们的福气。”杜如晦说。
“对,此生能济世安民,是我们大家的福气,也是我大唐王朝的福气。”李世民自信地说。
“还是百姓的福气。”房玄龄补充说。
“对,百姓的福气!”李世民说着哈哈大笑起来。房玄龄与杜如晦都跟着一阵大笑。
140、
李世民亲掌军政大权,此时还刚满7岁。他年青力壮,头脑清晰,一肚子的想法,满腔的热情,准备大干一番事业。可是,李世民到了朝堂,来上朝的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