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千古一帝李世民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劲鞭,王世充被尉迟敬德打得倒退几步。尉迟敬德不去恋战,回头翻身下马,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自持钢鞭,在后拼死保护。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冲出重围,殷开山等也率军赶到。这回的情况,又是一变,双方的力量,正好相差无几,唐军与郑军,各自正好都是三万。李世民掉转马头,指挥唐军,冲向郑军阵营。双方在谷水边,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这一战,从清晨到中午,直杀得山水变色,谷河尽血,郑军终于不支,王世充虽恨得双眼冒火,也只能下令退军洛阳。
这一战,唐军虽然死伤不少,郑军却死伤过半。尽管如此,王世充凭了洛阳城高地险,唐军还是攻不进去。转眼,又过去了月余。李世民正在苦思破城之计,忽然接到特使送来高祖李渊的密旨:
速速退兵!
李世民看着这四个字,陷入了沉思。对于父亲,由于母亲的原因,从小就非常的敬重和思念。因为那时与父亲聚少离多,情感上不及与母亲深厚。父亲的身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并不是十分清晰。直到母亲去世后,李世民才到了父亲身边,这时他已经长大成人,成了父亲图谋天下最得力的帮手。在建立唐王朝的一系列战争中,他尊从父亲的命令,从太原一直打到长安。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超出常人的睿智,领略了父亲的深谋远虑,也看到父亲偶尔过于的谨小慎微。李世民的天资与个性,使他年纪轻轻就不能盲从他人,包括自己敬重的父亲。遇事,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在战略上,父亲的老谋深算,确实无人能及,我向他学习了很多,心里很是感激。可是,父亲有时也会太过顾虑。对此,倒是我的坚持,帮助父亲打消了顾虑。李世民沉思着,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比如,是我敦促了父亲适时起军,是我哭劝父亲坚持拿下霍邑……这些,事后都证明了我是正确的。这些,如果我当初不坚持……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里顿时增加了更多的自信与勇气。
是的,在近年的统一的征战中,父亲总是能够从全局出发,深谋远虑。可是,父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父亲对统一战争都显示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智慧。李世民从心里佩服父亲,感激父亲,他们父子一直配合得很默契。只是这一次,他与父亲有了分歧。通过反复地考虑,他对特使说:
“本王举大计而来攻洛阳,就应当一劳永逸。如今东方诸州已经承服大唐,就剩洛阳这座孤城。虽久攻不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拿下它来。你回去禀告父皇,我不能功败垂成,弃洛阳而回兵。”
待李渊特使离去,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皇上的密令,秦王这么回绝,皇上一定会不高兴,此事还请秦王三思。”言罢,见李世民沉思不语,房玄龄又求援地看着杜如晦。
“微臣也认为,秦王最好不要就这样违抗皇上的命令,可以暂时按兵不动,速去京城言明原因,再请御旨。”
李世民听罢,抬起头来,望着房玄龄,那目光分明是在问:“你认为如何?”
房玄龄迎着李世民的目光,坦然地说:“皇上已非昔日唐公,圣旨既下,岂可随意更改。秦王到了京城,还是只能回兵。不如就此回兵,以免伤了父子和气。”
“父亲虽做皇帝,父皇还是父皇,所言未必句句就是真理。何况长安洛阳,千里之隔,父皇一时难知实情,误下旨令,怎么就不能更改?”李世民自言自语,象是在问房玄龄、杜如晦,又象是在问自己。
“如是我,尽管做了皇帝,说出的意见倘若有违实情,也一定会收回。”
李世民言欲未尽,脱口又出此言,自己不免也吃一惊。去看房玄龄与杜如晦,见他二人微微含笑,欣喜地望着李世民。李世民不由也自嘲地一笑说:
“大哥是太子,我此生又怎能当得了皇帝!尽管如此,为唐朝统一天下计,我还是不能撤兵,要坚持继续围攻洛阳,直到完全取得东征的胜利。”
房玄龄与杜如晦听了,再无言语,心里却在考虑,此举得罪了皇上,今后靠什么来妥善处理!(未完待续)
劲鞭,王世充被尉迟敬德打得倒退几步。尉迟敬德不去恋战,回头翻身下马,将自己的坐骑让给李世民,自持钢鞭,在后拼死保护。
李世民与尉迟敬德冲出重围,殷开山等也率军赶到。这回的情况,又是一变,双方的力量,正好相差无几,唐军与郑军,各自正好都是三万。李世民掉转马头,指挥唐军,冲向郑军阵营。双方在谷水边,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这一战,从清晨到中午,直杀得山水变色,谷河尽血,郑军终于不支,王世充虽恨得双眼冒火,也只能下令退军洛阳。
这一战,唐军虽然死伤不少,郑军却死伤过半。尽管如此,王世充凭了洛阳城高地险,唐军还是攻不进去。转眼,又过去了月余。李世民正在苦思破城之计,忽然接到特使送来高祖李渊的密旨:
速速退兵!
李世民看着这四个字,陷入了沉思。对于父亲,由于母亲的原因,从小就非常的敬重和思念。因为那时与父亲聚少离多,情感上不及与母亲深厚。父亲的身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并不是十分清晰。直到母亲去世后,李世民才到了父亲身边,这时他已经长大成人,成了父亲图谋天下最得力的帮手。在建立唐王朝的一系列战争中,他尊从父亲的命令,从太原一直打到长安。立下了赫赫的战功。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超出常人的睿智,领略了父亲的深谋远虑,也看到父亲偶尔过于的谨小慎微。李世民的天资与个性,使他年纪轻轻就不能盲从他人,包括自己敬重的父亲。遇事,他会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在战略上,父亲的老谋深算,确实无人能及,我向他学习了很多,心里很是感激。可是,父亲有时也会太过顾虑。对此,倒是我的坚持,帮助父亲打消了顾虑。李世民沉思着,陷入了深深的回忆:比如,是我敦促了父亲适时起军,是我哭劝父亲坚持拿下霍邑……这些,事后都证明了我是正确的。这些,如果我当初不坚持……想到这里,李世民的心里顿时增加了更多的自信与勇气。
是的,在近年的统一的征战中,父亲总是能够从全局出发,深谋远虑。可是,父亲,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母亲从小就教导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战略还是战术,父亲对统一战争都显示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的智慧。李世民从心里佩服父亲,感激父亲,他们父子一直配合得很默契。只是这一次,他与父亲有了分歧。通过反复地考虑,他对特使说:
“本王举大计而来攻洛阳,就应当一劳永逸。如今东方诸州已经承服大唐,就剩洛阳这座孤城。虽久攻不下,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拿下它来。你回去禀告父皇,我不能功败垂成,弃洛阳而回兵。”
待李渊特使离去,房玄龄对李世民说:“皇上的密令,秦王这么回绝,皇上一定会不高兴,此事还请秦王三思。”言罢,见李世民沉思不语,房玄龄又求援地看着杜如晦。
“微臣也认为,秦王最好不要就这样违抗皇上的命令,可以暂时按兵不动,速去京城言明原因,再请御旨。”
李世民听罢,抬起头来,望着房玄龄,那目光分明是在问:“你认为如何?”
房玄龄迎着李世民的目光,坦然地说:“皇上已非昔日唐公,圣旨既下,岂可随意更改。秦王到了京城,还是只能回兵。不如就此回兵,以免伤了父子和气。”
“父亲虽做皇帝,父皇还是父皇,所言未必句句就是真理。何况长安洛阳,千里之隔,父皇一时难知实情,误下旨令,怎么就不能更改?”李世民自言自语,象是在问房玄龄、杜如晦,又象是在问自己。
“如是我,尽管做了皇帝,说出的意见倘若有违实情,也一定会收回。”
李世民言欲未尽,脱口又出此言,自己不免也吃一惊。去看房玄龄与杜如晦,见他二人微微含笑,欣喜地望着李世民。李世民不由也自嘲地一笑说:
“大哥是太子,我此生又怎能当得了皇帝!尽管如此,为唐朝统一天下计,我还是不能撤兵,要坚持继续围攻洛阳,直到完全取得东征的胜利。”
房玄龄与杜如晦听了,再无言语,心里却在考虑,此举得罪了皇上,今后靠什么来妥善处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