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一品仵作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百官暗吃一惊,忙猜圣意。
那夜,为显宝剑锋光,殿中撤了两盏宫灯,钟鼓声扬,宝剑出鞘,其辉如金乌升于地平之初,明辉一线逼得百官屏息虚目,十式秋明剑法,引得夜风徐徐入殿,剑光使得殿内生了粼粼金波,腾龙九柱如伫天宫,一式平沙落雁舞罢,三皇子收剑,南图属臣尚有怔色,仿佛还陷在那金阙仙境里,三皇子一党得色尽显,当殿盛赞其剑术有成扬我国威,百官碍于属国使臣在场,只好忍下党争之心纷纷附和。一番附和作罢,三皇子呈还宝剑,却久不见内侍来取。
先帝亦未开口,三皇子一党的面色渐渐由喜转惊,百官正猜测君心,三皇子一党已诚惶诚恐地跪在了大殿当中,百官也随之跪伏在地,静候龙威。
清风缓歇,丝竹声止,殿内静得落针可闻。
半晌,没候来帝音,却听见三皇子轻唤了声,“父皇?”
百官未敢平身,直到仍未听到帝音,这才起了疑心,随三皇子一同望向御座。
只见腾龙柱上仍映着粼粼金波,金阙之景仍在,先帝威坐于御座之上,五彩冕旒,九龙云袍,眉目慈善,面含舒色,仰望而去如见天帝。御座后,宫人肃立,静若人偶。
“……父皇?”三皇子再次轻唤,先帝依旧威坐不动不出声,三皇子面色一变,当先起身!
这时,殿内两侧的御前侍卫已奔至御座前,御前侍卫长在御座前连唤三声,往先帝鼻下一探,顿时大惊,噗通一跪!
这一跪,仿佛跪裂山河,撞响了先帝驾崩的第一声丧钟。
先帝之死神秘蹊跷,百官尚在震惊惶恐之时,元相国便高喊一声,“拿下刺客!”
禁卫军披甲执刀闯入殿内,三皇子手中还提着持国宝剑,尚未弄清事由便被御林军层层围住。三皇子舞剑前,殿内撤下两盏宫灯,三皇子舞剑后,先帝就驾崩了。虽然先帝身上未见剑伤,但暗器毒香之物谁也难说,三皇子百口莫辩,兴许是心知有人要陷他于弑父弑君的万劫不复之地,竟提剑斩开御林卫冲出了大殿!
这一逃,看在御前侍卫及御林军眼里无异于畏罪出逃,侍卫长大喝一声,“殿下哪里去!”随即便率御卫高手们提剑长掠而出,御林军闻声而来,三皇子在乾华广场上被层层围住,寡不敌众,被乱剑刺死于乾华广场。
事后回想,先帝暴毙,朝中无储,皇子为大,三皇子再有刺驾之嫌,无先帝旨意,即便是只忠于先帝的御林军也不该自作主张刺死皇子,拿下也就罢了。但那时的御林军中兴许已有被收买之人,趁乱出了剑,三皇子血溅宫阶,腥风灌进金殿,惊了三皇子一党。
七皇子与三皇子乃是同党,见侍卫们提着血剑回来,惊得连连后退,没退几步便被刀架住,殿内的其余同党也悉数被绑。
元相国手执持国宝剑,以高祖皇帝曾有旨意,元家子孙可持剑谏言为由,称逆党必然事先多有准备,先帝驾崩的消息切不可传出宫去,以免逆党得到消息无所顾忌,起兵夺宫。如今之计应先严闭宫门,将百官看禁在殿内,以防有逆党将消息传递出宫,再以先帝口谕传召内三军将领进宫,不敢来者当视为逆党,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总而言之,要将手握兵权的将领全都严闭在宫里,才可保住今夜宫外无领兵之将,保住盛京城不起兵乱。今夜安然度过,才可令家国不乱,保住朝廷,再立新君!
元家虽已将持国宝剑还回,但元家先祖曾辅佐高祖谋立江山大业,元老国公赋闲之时,曾被先帝三登其门请回朝中,平荣王之乱,保先帝帝位,先帝虽疑心元家,但回想青史旧事,每逢朝局危乱,献策平乱辅佐君王的功臣良将里都有元家人的身影。
而今夜,先帝暴毙,朝中无储,后宫无主,朝廷之危近在眼前,这些年连遭九皇子夭折、元贵妃自幽、先帝猜疑、百官排挤的相国,今夜却临危再担重任,那执剑指天之举令人顿觉忠义,不由心生敬佩之情。
御前侍卫长冲元相国抱了抱拳,命御林军围住大殿,百官之中有不从者皆被拿下!
随后,御前侍卫请出尚方宝剑出宫传旨,三军将领见了尚方宝剑皆知宫中必有大事,但见剑如见君,不敢不进宫。
然而,进宫容易出宫难,御前侍卫长绝没有想到,当他将人带回金殿,殿门刚关上,等待他的便是一幕扑面而来的毒香。侍卫们倒下,一直静观宫变的南图属臣里有一人笑着起身,一语惊人,“真没想到,今夜竟能如此顺利。”
南图气候湿热,国内多崇山峻岭,山中多毒物奇花,世上的神丹灵药、五蛊奇毒,皆出南图。
先帝并非三皇子所杀,百官明白时皆身中奇毒瘫软在殿中,眼睁睁看着那南图属臣来到御前侍卫长面前,将人一刀割喉,就地剥了脸皮,不过半个时辰,金殿的门再次打开时,“御前侍卫长”手执尚方宝剑和龙武卫兵符再次出了宫去,这次打开的是盛京城的大门,迎进的是时任骁骑营将军的华老将军所率领的骁骑军和暂驻在城外的南图王庭卫军。
那夜,战马弛破宫门,东五门被血洗了三遍,乾华广场上遍布御林军和禁卫军的尸体,元党以三皇子谋逆、乱党夺宫为由,命骁骑军进宫扫平乱党,而南图王庭卫军则以进宫营救使臣团为由驰援骁骑军。
那夜,金殿的门整整敞了一夜,百官眼睁睁地看着乾华广场上马踏残尸的惨象,闻着那令人作呕的腥风,天蒙蒙亮时,泛白的晨辉照进东门,那遍地残肢血肉之景令殿内漫开一股浓烈的骚臭气。
未曾劝降,没有威逼,只是如此一夜,百官从此闭口,朝廷从此姓元。
那日之后,盛京落入元家之手,而外三军中也相继传来大动,沂东总兵萧老将军被副将刺杀于府中,萧元帅死于海上,西北、陵北亦前后出事,受朝事牵连的岂止萧家满门,岂止五万萧家军,还有数以万计的性命死于上元宫变的余威。
夺宫之事,元家显然准备充足,但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准备的,或许是从九皇子夭折之后,也或许是在那三代赋闲的时光里。
元家,这大兴唯一一个存续至今的开国大姓豪族,在几经起落之后,在为保嫡子交还持国宝剑之后,在显露败相的今日,终于让人见识了其在功名沉浮里磨出的刀锋,在与国同辉的岁月里深埋的根基。
回想那夜,先帝身居御座,面容慈和,仍如生时,那双盯着百官和殿外的眼,眼底那一潭死水般的幽寂,令人至今想起仍觉得后背生寒。
而今夜,一如二十年前那夜,江山未改,君臣已换,御座之上不见帝王,拄剑而立的已换作当年的稚子。
镇国公仰头,望着幽悬的宫梁,闻着殿外腥风,只觉得二十年朝事好似一梦,不觉长叹。若叫他当年遥望今朝,他绝难料到当年的稚子今夜会立在这里。
但,这或许便是步元两家的宿命吧……
“我都听说了,延儿被劫出城去了。”镇国公已经历过一回宫变,见过百官的德行,知道没人敢先出声,唯有他先开口了。
“学生定将季延救回,请恩师放心。”元修听见镇国公的声音,那深如幽潭般的眸中隐有微光动了动,看起来总算像几分活人了。
镇国公听他此时还肯称他为恩师,不由又想起当年在这殿上,五岁稚子跪于帝前为他求情的情形,又想起那些年在国公府里,他悉心传授稚子武艺时的日子,季家人丁不旺,多是一脉单传,在他心里却一直有两个孙儿。这些年来,他深知难抗元家之势,为保季家血脉,又不愿祸乱朝纲,便有意淡出朝堂,早早告老赋闲。若非他是修儿的启蒙恩师,镇国公府的日子绝不会那么好过。而今太皇太后薨了,元家人一日之间几乎绝尽,看着昔日那笑容朗朗如烈日般的孩子成了这般模样,他终是不忍心,随百官一同进了宫。
这……许也是他的宿命。
耄耋之年的老人又叹了一声,摆了摆手,道:“老夫都听说了,辽帝也劫了英睿都督出城,如今帝驾在何处?可有军报?”
英睿都督竟是女子,他也没想到,圣上虽已在军前立后,但既已知那名满京城的少年是女儿身,他自然看得出修儿的心思。既如此,还是称她为都督吧,省得刺痛修儿。
以修儿之心,帝驾要拦,心上人要找,还要救恩师的孙儿和自己的外祖父,如今城中正值乱时,想要顾及周全,得看军报再行部署。
但元修尚未答军报之事,百官之中便忽然传来噗通一声!
镇国公回头,见百官散开,见一武官跪伏在地,正瑟瑟发抖,“下官骁骑营参领姚仕江,家门不幸,孽女败坏门风,听闻已被侯爷所擒,厚颜斗胆恳请侯爷允下官将那孽女带回处置,以正门风!”
姚仕江羞恼欲死,他原对那孽女寄予厚望,指望她入侯府为妾,日后进宫为妃,福荫家族,没想到她那么不成器,轿子进了侯府,竟又被侯府给逐了出来!此事已让他在同僚面前颜面尽失,那孽女竟敢不问父兄之意自许婚事,不明不白地进了都督府!此事连累她几个姐妹的闺誉,原先商议好的婚事全都被官媒给退了回来,家中妻妾成日哭哭啼啼,军中同僚亦在背后指指点点,他一怒之下将那孽女逐出姚府,却没想到她竟敢大肆为生母重新发丧,还纵容都督府里的婆子在城门口将他这个当爹的一通谩骂数落,害他成了城中百姓茶余饭后唾骂的谈资,更成了同僚之间的笑柄!
他恨不能杀了那孽女一解心头之恨,哪知更令他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英睿都督竟是个女子!
盛京城里无人不知他姚仕江的女儿嫁入了都督府,可英睿都督竟是女儿身,还被圣上在军前立了后,他简直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女子嫁给女子为妻,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世间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也不知他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竟要因那孽女受此羞辱!
今日英睿都督被辽帝劫走,圣上也弃城而去,好在那孽女被禁卫所擒,没能逃出城去,不然……倘若朝中如二十年前那般肃清朝野,难保姚家无祸!
与其终日惶惶难安,不如他先自请了结那孽女,只是不知能否如愿。
姚仕江羞于抬头,百官的目光让他觉得犹如芒刺在背,更令他深觉惶恐的是上方一道居高临下的目光,那目光落在人背上,重如山岳沉铁,压得人背折腰弯,连气都透不过来。他禁不住又伏低了些,鼻尖贴上冰凉的宫砖,闻着百官朝靴上沾着的血腥气,连吹进大殿的风声听在耳中都觉得似冤魂厉鬼的哭号。
“刚接到军报,大辽王军进了越州,呼延昊和她皆不在其中。”元修道。
姚仕江一僵,顿觉脸上火辣辣的,似被人掴了一巴掌。他原以为,元修要么应允,要么不允,却没想到他竟不置可否,直接回镇国公的话,连句话都不搭理他。
“……弃子。”镇国公蹙眉,辽帝想带英睿出关,一路上必定阻碍重重,王军人多,不可能逃过沿路兵马的追捕,弃了王军,带着少数人马乔装摸向关外才是聪明的办法。只不过,连王军都弃,真不愧是辽帝的作风。
“不弃。”元修忽然道。
“嗯?”
“他弃,我不弃。”元修此话意味颇深,说罢淡淡地瞥向殿门口处伏跪着的人,冷不丁地道,“姚参领今夜就携本侯的军令出城,八百里加急向越州传令,拦住大辽王军,不可令其驰出越州。”
姚仕江猛地抬头,满脸的不可置信。
“本侯有句话要你代传——本侯请大辽王军在越州驿馆小住些日子,衣食不缺。安心小住者,日后可回关外与父母妻儿团聚,闹事者,格杀勿论!”元修睨着姚仕江,剑鞘上的金斑映浑了眸底,似深不见底的黑水涌起滔波,顷刻便能将人覆没,“辽军如若出了越州,亦或在越州闹出任何乱子,唯你姚家满门是问!”
姚仕江猛地醒过神来,眼底迸出惊喜的光彩,连声叩谢,“下官领命!下官必不负侯爷所托!”
百官看着姚仕江起身退出大殿,艳羡不解者甚多,不知今夜是哪阵风吹到了姚仕江的头上,竟让他得此重用。
镇国公端量了元修一眼,多年不问朝事,眸光依旧炯亮。眼下盛京大乱,各方暗桩难保不会趁机而动搅乱时局,晋王和谦公子一党曾在青州设有的堂口,胡人也曾在青州活动,圣上在青州应该也有暗桩。如今圣上虽弃半壁江山而去,青州的人未必就撤了,且晋王一党尚未肃清,青州的形势十分复杂,辽军如若进了青州,盛京这边就很难掌控了。越州离盛京近,没有青州那般鱼龙混杂,辽军在越州要容易掌控得多。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没有生事的可能,那么命谁办这差事最合适?
姚仕江卖女求荣,必怀谋求高位之心,奈何使尽手段,反落得受尽屈辱的下场。正当此身在泥沼之中时,忽得重用,怎能不效全力?他到了越州,绝不会受州官及各路人马的贿赂,必当一心办差,以求一雪前辱,日后高升。
镇国公心中五味杂陈,修儿以前不愿理会朝事,而今用起人来,倒是尽得御人之道的精髓。且这孩子的心思已深得连他都捉摸不透,他只能看出他用姚仕江的真意,却想不通他留下辽军有何用意。
依他戍边时的做派,辽军哪里能活?
唉!
镇国公今夜已不知叹了几回气,叹声刚落,只听殿来传来匆匆的脚步声,一抬头便看见两个中年武将披甲进了殿来。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元修的两位舅舅。
“修儿,灵柩备妥了,停放在相府的灵堂里。”二人进殿之后面有凄色。
元修却似已经麻木,立在御阶之上动也不动,华家二子华廷武见了之后面色沉了沉,刚要开口便被其兄华廷文按下。
“修儿,家仇要报,但你外祖父尚在圣上手中,不可不救,否则你娘在天之灵难安。”华廷文言外之意是此时救人要紧,不必急着去灵堂。
华廷武脸色难看,扫了兄长一眼,怒意皆在眼底。话何必说得这么温和?要不是这孽障,元华两家何至于落得今日这般下场?这孽障害得外祖父被绑出城,父亲惨死城下,母亲身首异处,嫡妹跌落城楼……难道还要给他好脸色?
华廷文摇了摇头,暗打眼色,逼其忍怒,不可多言。圣上已弃半壁江山而去,江北这半壁江山日后谁主,难道还用多问?修儿戍边十年,深受江北百姓爱戴,又有西北三十万狼师效忠,除了他,无人能坐稳这半壁江山!今日他们为长,明日兴许便是臣,这金殿之上百官面前,有些话已不能说了!难道看修儿这副深沉之态,还看不出他遭此变故,性情已与从前大不相同?
“方才接到军报,元隆帝往南去了,算算时辰,应出城三十余里,离江北水师大营很近了。”元修仿佛没看见两个舅舅之间的眼底官司,他遥望殿外,眸光幽沉,话语缓而凉。
“那还不快派人飞鸽传书西北军驻营,命大军拦住圣驾?我这就率龙武卫出城追赶,前有西北军,后有龙武卫,中有骁骑营,不信拦不住圣驾!”华廷武不顾兄长阻拦,急声献策,大有元修出兵迟缓之意。
元修眉峰压着,似黑云压城,风雨将至,“拦住又能如何?骁骑营敢不顾季延的性命,还是舅舅敢不顾外公的性命?舅舅莫要忘了,西北军的抚恤银两是何人贪去的,又是何人查出来的,元隆帝善于笼络人心,江北水师军中又有一智囊军师,西北军的将士皆是血性儿郎,必定让路放圣驾南去。至于舅舅……”
元修冷笑一声,“只怕舅舅领兵而去,裹尸而还!”
华廷武一惊,这才想起抚恤银一事虽是元相国之意,但华元两家一体,华家自始至终都是知情的,且从中贪了不少好处。
“那、那你有何良策?”
“外公对南下大有用处,性命无忧。元隆帝带着百姓南下,大军走不快,行军时日颇长,我自有长久之计,不劳两位舅舅操劳。眼下大火烧城,百姓惶惶不安,元隆帝及晋王一党在城中的暗桩未必全都撤了,难保不会有乱党趁城中大乱之时生事。两位舅舅不妨率左右龙武卫修固城门,重建官邸,维持城中秩序,早安朝廷大局。”
此言有理,但华廷武仍对元修不肯直言有何良策之事心怀不满,刚要追问,又被兄长暗中压了下来。
“好,你戍边十年,论用兵之策,舅舅们皆不如你,那一切就听你调遣了。”华廷文语气温和,应下之后便抱拳告退,“眼下城中大乱,是该先稳住城中局势,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
华廷文言罢,不由分说便拽着胞弟退出了大殿。
直到二人的身影没入了夜色之中,连脚步声都听不见了,元修才将目光收回来,淡淡地看了眼殿内百官,眉宇之间微显疲态,“都去吧!帮衬着龙武卫把城火灭了,各自重建官邸,盛京府及五城巡捕司需安抚好百姓,有事可随时报与宫中。三日一朝,各报重建之事。”
百官纷纷应是,与进殿时的慌乱不同,退出大殿时已然神色安稳了许多。
深夜传召百官,未道一句安抚之言,只叫百官旁听了一番井然有序的部署,便安抚了百官。这行事果断之风,御下善用之能,若是早肯用在朝事上,或许大兴的江山今日已是另一番景象。
镇国公今夜已不知叹了几回气,百官都告退了,唯独他还留在大殿之上。
元修拾阶而下,直到此时才向恩师施了一礼,道:“天色已晚,学生命人送恩师回府歇息,季延之事切莫忧心,一切交给学生。”
“老夫信你,你只管放手一搏。”镇国公道。
“……谢恩师信重!”元修再施一礼,恭谨如前,却郑重许多。
镇国公摆了摆手,“老夫年事已高,但镇国公之名也是当年沙场上拿战功换来的,还是有些旧部记得老夫的。如有需要帮衬之处,切莫不提,自个儿担着。”
元修未起身,只道:“恩师在,便是帮学生的忙了。”
镇国公见他还是那倔脾气,心下既气恼又心疼,想要训诫几句,发现元修久不肯抬头,细观之下才发现他脸色霜白不似人色,不由惊问:“你可是受了内伤?”
自进殿后,他便一直立在高处,金玉明珠,宝光辉映,衬得脸色尚有几分神采,哪成想他竟是强撑着!
“可有传召御医?”
“学生尚有一事没安排妥当……”
“胡闹!”镇国公斥责一声,一扫殿内,对孟三喝道,“还不去传御医?”
孟三长舒一口气,感激地冲镇国公抱了抱拳,麻溜儿地退出殿去传御医了。
殿中静了下来,镇国公见元修不吭声,心知他脾气倔,自己还不如早些回府,让他将事情安排妥当,也好早些让御医诊治。
镇国公走时没让人送,只摆了摆手,出殿时似真似假地道:“御医诊完脉,让他去国公府里回禀老夫一声,你要是不肯好好听御医的,老夫明儿就修书一封给西北的顾老头儿,日后就由顾老头儿管教你,老夫不管了!”
元修望着老者离去的背影,一时间神情恍惚,仿佛想起西北。他一生两位恩师,一是启蒙恩师镇国公,一是西北老帅顾老将军,二人本无交集,他成了天下名将之后,两人便常有书信往来,争论他究竟是谁的学生。这磨嘴皮似的书信一直来往了数年,年年都是那些话,直到他班师回朝……
今夜想起太多西北时的事,唯独这桩令男子的脸上添了淡淡的笑意,“学生听恩师的就是,还请恩师切勿修书给老将军,学生近日实在挨不得军棍了。”
镇国公脚步没停,一路拾阶而下,身影远去,骂声喃喃,“这顾老头儿,就知使军棍!改日回朝……”
改日回朝,江山已改,这天下恐再无人敢罚他军棍。
老者的声音随风散了,巍巍金殿,宫门九重,男子披着华氅静静地立在庙堂高处,再难望日暮关山西北之远。
夜风高起,吹来一截衣袖,有人尚且候在殿外。
那人正是被元修一同传召进宫的禁卫军小将。
元修瞥了那截衣袖一眼,转身回殿,声音传出殿去时已闻之淡漠低沉,不复方才神采,“进殿来。”
那小将迈进金殿时见元修背对殿门拄剑而立,背影挺拔,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仰望。
“姓氏门庭。”元修问。
“末将沈明启。”小将恭恭敬敬地跪答。
元修闻言回首,“你与安平侯府有何姻亲?”
安平侯世子名叫沈明泰。
小将却笑了笑,笑意冷嘲,“回侯爷,外室所出无名无分,末将不敢高攀安平侯府,不过是在禁卫军中领着微薄的俸禄奉养祖母和娘亲,过平常日子罢了。”
往事不曾多言,身世已然明了,元修将沈明启的神态看在眼里,淡声道:“本侯有一事差你去办,如能办好,日后不必认祖归宗,大可自立门户,祖母和娘亲诰命加身也不是不可能。”
沈明启闻言,猛地仰起头来,眼底迸出狂热的惊喜,随即俯首道:“但凭侯爷差遣,末将万死不辞!”
“附耳过来。”
沈明启一愣,起身近前。
宫灯煌煌,二人抱影,御阶扶手上精嵌的夜明珠荧煌耀人,沈明启瞳仁微缩,目露惊光。
元修言罢,负手淡道:“准你便宜行事之权。”
沈明启急忙敛神,跪下领命,“末将谨记在心,必不负侯爷所托!”
元修抬了抬手,神色淡漠,沈明启却步而退,也办差去了。
元修背对殿门,春寒难透氅衣,男子拄剑而立之姿却如山石将倾。
一阵南风入殿,捎来血气烽烟,灯影悠悠,走马灯般来回掠着,摇摇如云林,空幽似大梦,一梦边关,一梦京城。
元修扶住宫栏,稳住摇摇欲坠的身子,回头望了眼殿外之南。南天烧红,烽烟漫漫,城外山河目所难及,故人绝音耳力难闻。
他却似有所感,忽觉心口痛如锥刺,一口腥甜溅在宫砖上,天地倒转,殿梁高似云天,云天之远,远在伸手难及之处。
阿青……
*
“慢!”
三十里外,一声急喝惊破长夜。
呼延昊急奔出屋,眼底充血,脚步似风!屋前的青砖被生生踏裂,他在掠向南墙的半空,三丈之地,数步之隔,却成了此生最难到达的远方。
她太过刚烈绝决,不给自己留一分的生机,也不给他留悔恨的余地。
然而,他终是悔了,懊悔的滋味蚀心蚀骨,满腔焚急皆化作一念——慢!慢!
然而,世间一切皆慢,唯独她的刀不慢。
血顺着刀刃淌出,被拂上墙头的春风吹落,落入老院墙下的春土里,却在人的心头溅开,不知痛了谁。
呼延昊气息一乱,登时从半空坠下,这一坠,他以为要坠进永难挽回的深渊里,目睹暮青从墙头洒血坠下。然而,当他落地仰头,却睹见一叶飘落。
一叶之轻,轻于鸿毛,一叶之韧,却韧过春风。那新叶逆风而落,落在少女的腕上三寸之处,落时轻如点水,却含雷霆之力!
暮青手臂尽麻,刀自掌心滑出,一线寒光带血坠落,她倏地睁眼,却不看刀,而是转头北望。
南墙后倚着一棵歪脖子老树,老枝探墙入院,她望见一树春黄,漫天星子,两袖残红当空,捎来血气烽烟。
夜深不见春山,山头却堆起火光,铁蹄声踏破村前,惊醒了老村。
呼延昊望出村头,目露惊光,恍惚间,耳畔响起半夜前在义庄里听见的一言——你与他皆有帝王之志,他给不了我的,你也给不了我。而他给我的,无人能给我。
呼延昊目光一寒,纵身掠向墙头,伸手抓向暮青!
却在这时,犬吠鸡鸣,灯烛点起,风声过耳,捎来几句斗嘴的闲话。
“啧!怎么又这么狼狈?每回遇刺都能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说来也算奇才。”
“少说一句,你不会死!”
“嘿!这话越队长听着刺耳是吧?也对,每回她遇刺,您都不在,这亲卫队长当得,也够失职的。”
“闭嘴!”
“我说……”
“杀敌!亦或我先宰了你!”
“你伤重拖累了脚程,反不如圣上先到,没面子怪小爷?”
两道人影从暮青身边掠过,直取呼延昊首级!
院中顿时起了打斗声,胡语呼喝,妇孺啼哭。
暮青僵住,依旧举目北望,望见来人华袍苍颜,春寒露重湿了肩头,眸深似海,波澜滔天惊破山河。
“步惜欢……”
这一唤,声音细微,却仿佛用尽了一生余力,随即便是天地倒悬,暮青眼前一黑,失足跌下了墙头——
------题外话------
上个月底元宝住院,反反复复病了二十来天,谢谢浮熙和梦妍妞儿寄来的枇杷膏,不知用量,只小小的喂了一口,第二天就见效了,已收在冰箱里妥善储藏了。
大家久等了,因为我坚持要把分离的内容写完,所以攒到现在才发,断在这里,知道有人要打我,所以滚走避难……
百官暗吃一惊,忙猜圣意。
那夜,为显宝剑锋光,殿中撤了两盏宫灯,钟鼓声扬,宝剑出鞘,其辉如金乌升于地平之初,明辉一线逼得百官屏息虚目,十式秋明剑法,引得夜风徐徐入殿,剑光使得殿内生了粼粼金波,腾龙九柱如伫天宫,一式平沙落雁舞罢,三皇子收剑,南图属臣尚有怔色,仿佛还陷在那金阙仙境里,三皇子一党得色尽显,当殿盛赞其剑术有成扬我国威,百官碍于属国使臣在场,只好忍下党争之心纷纷附和。一番附和作罢,三皇子呈还宝剑,却久不见内侍来取。
先帝亦未开口,三皇子一党的面色渐渐由喜转惊,百官正猜测君心,三皇子一党已诚惶诚恐地跪在了大殿当中,百官也随之跪伏在地,静候龙威。
清风缓歇,丝竹声止,殿内静得落针可闻。
半晌,没候来帝音,却听见三皇子轻唤了声,“父皇?”
百官未敢平身,直到仍未听到帝音,这才起了疑心,随三皇子一同望向御座。
只见腾龙柱上仍映着粼粼金波,金阙之景仍在,先帝威坐于御座之上,五彩冕旒,九龙云袍,眉目慈善,面含舒色,仰望而去如见天帝。御座后,宫人肃立,静若人偶。
“……父皇?”三皇子再次轻唤,先帝依旧威坐不动不出声,三皇子面色一变,当先起身!
这时,殿内两侧的御前侍卫已奔至御座前,御前侍卫长在御座前连唤三声,往先帝鼻下一探,顿时大惊,噗通一跪!
这一跪,仿佛跪裂山河,撞响了先帝驾崩的第一声丧钟。
先帝之死神秘蹊跷,百官尚在震惊惶恐之时,元相国便高喊一声,“拿下刺客!”
禁卫军披甲执刀闯入殿内,三皇子手中还提着持国宝剑,尚未弄清事由便被御林军层层围住。三皇子舞剑前,殿内撤下两盏宫灯,三皇子舞剑后,先帝就驾崩了。虽然先帝身上未见剑伤,但暗器毒香之物谁也难说,三皇子百口莫辩,兴许是心知有人要陷他于弑父弑君的万劫不复之地,竟提剑斩开御林卫冲出了大殿!
这一逃,看在御前侍卫及御林军眼里无异于畏罪出逃,侍卫长大喝一声,“殿下哪里去!”随即便率御卫高手们提剑长掠而出,御林军闻声而来,三皇子在乾华广场上被层层围住,寡不敌众,被乱剑刺死于乾华广场。
事后回想,先帝暴毙,朝中无储,皇子为大,三皇子再有刺驾之嫌,无先帝旨意,即便是只忠于先帝的御林军也不该自作主张刺死皇子,拿下也就罢了。但那时的御林军中兴许已有被收买之人,趁乱出了剑,三皇子血溅宫阶,腥风灌进金殿,惊了三皇子一党。
七皇子与三皇子乃是同党,见侍卫们提着血剑回来,惊得连连后退,没退几步便被刀架住,殿内的其余同党也悉数被绑。
元相国手执持国宝剑,以高祖皇帝曾有旨意,元家子孙可持剑谏言为由,称逆党必然事先多有准备,先帝驾崩的消息切不可传出宫去,以免逆党得到消息无所顾忌,起兵夺宫。如今之计应先严闭宫门,将百官看禁在殿内,以防有逆党将消息传递出宫,再以先帝口谕传召内三军将领进宫,不敢来者当视为逆党,宁可错杀不可放过!总而言之,要将手握兵权的将领全都严闭在宫里,才可保住今夜宫外无领兵之将,保住盛京城不起兵乱。今夜安然度过,才可令家国不乱,保住朝廷,再立新君!
元家虽已将持国宝剑还回,但元家先祖曾辅佐高祖谋立江山大业,元老国公赋闲之时,曾被先帝三登其门请回朝中,平荣王之乱,保先帝帝位,先帝虽疑心元家,但回想青史旧事,每逢朝局危乱,献策平乱辅佐君王的功臣良将里都有元家人的身影。
而今夜,先帝暴毙,朝中无储,后宫无主,朝廷之危近在眼前,这些年连遭九皇子夭折、元贵妃自幽、先帝猜疑、百官排挤的相国,今夜却临危再担重任,那执剑指天之举令人顿觉忠义,不由心生敬佩之情。
御前侍卫长冲元相国抱了抱拳,命御林军围住大殿,百官之中有不从者皆被拿下!
随后,御前侍卫请出尚方宝剑出宫传旨,三军将领见了尚方宝剑皆知宫中必有大事,但见剑如见君,不敢不进宫。
然而,进宫容易出宫难,御前侍卫长绝没有想到,当他将人带回金殿,殿门刚关上,等待他的便是一幕扑面而来的毒香。侍卫们倒下,一直静观宫变的南图属臣里有一人笑着起身,一语惊人,“真没想到,今夜竟能如此顺利。”
南图气候湿热,国内多崇山峻岭,山中多毒物奇花,世上的神丹灵药、五蛊奇毒,皆出南图。
先帝并非三皇子所杀,百官明白时皆身中奇毒瘫软在殿中,眼睁睁看着那南图属臣来到御前侍卫长面前,将人一刀割喉,就地剥了脸皮,不过半个时辰,金殿的门再次打开时,“御前侍卫长”手执尚方宝剑和龙武卫兵符再次出了宫去,这次打开的是盛京城的大门,迎进的是时任骁骑营将军的华老将军所率领的骁骑军和暂驻在城外的南图王庭卫军。
那夜,战马弛破宫门,东五门被血洗了三遍,乾华广场上遍布御林军和禁卫军的尸体,元党以三皇子谋逆、乱党夺宫为由,命骁骑军进宫扫平乱党,而南图王庭卫军则以进宫营救使臣团为由驰援骁骑军。
那夜,金殿的门整整敞了一夜,百官眼睁睁地看着乾华广场上马踏残尸的惨象,闻着那令人作呕的腥风,天蒙蒙亮时,泛白的晨辉照进东门,那遍地残肢血肉之景令殿内漫开一股浓烈的骚臭气。
未曾劝降,没有威逼,只是如此一夜,百官从此闭口,朝廷从此姓元。
那日之后,盛京落入元家之手,而外三军中也相继传来大动,沂东总兵萧老将军被副将刺杀于府中,萧元帅死于海上,西北、陵北亦前后出事,受朝事牵连的岂止萧家满门,岂止五万萧家军,还有数以万计的性命死于上元宫变的余威。
夺宫之事,元家显然准备充足,但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准备的,或许是从九皇子夭折之后,也或许是在那三代赋闲的时光里。
元家,这大兴唯一一个存续至今的开国大姓豪族,在几经起落之后,在为保嫡子交还持国宝剑之后,在显露败相的今日,终于让人见识了其在功名沉浮里磨出的刀锋,在与国同辉的岁月里深埋的根基。
回想那夜,先帝身居御座,面容慈和,仍如生时,那双盯着百官和殿外的眼,眼底那一潭死水般的幽寂,令人至今想起仍觉得后背生寒。
而今夜,一如二十年前那夜,江山未改,君臣已换,御座之上不见帝王,拄剑而立的已换作当年的稚子。
镇国公仰头,望着幽悬的宫梁,闻着殿外腥风,只觉得二十年朝事好似一梦,不觉长叹。若叫他当年遥望今朝,他绝难料到当年的稚子今夜会立在这里。
但,这或许便是步元两家的宿命吧……
“我都听说了,延儿被劫出城去了。”镇国公已经历过一回宫变,见过百官的德行,知道没人敢先出声,唯有他先开口了。
“学生定将季延救回,请恩师放心。”元修听见镇国公的声音,那深如幽潭般的眸中隐有微光动了动,看起来总算像几分活人了。
镇国公听他此时还肯称他为恩师,不由又想起当年在这殿上,五岁稚子跪于帝前为他求情的情形,又想起那些年在国公府里,他悉心传授稚子武艺时的日子,季家人丁不旺,多是一脉单传,在他心里却一直有两个孙儿。这些年来,他深知难抗元家之势,为保季家血脉,又不愿祸乱朝纲,便有意淡出朝堂,早早告老赋闲。若非他是修儿的启蒙恩师,镇国公府的日子绝不会那么好过。而今太皇太后薨了,元家人一日之间几乎绝尽,看着昔日那笑容朗朗如烈日般的孩子成了这般模样,他终是不忍心,随百官一同进了宫。
这……许也是他的宿命。
耄耋之年的老人又叹了一声,摆了摆手,道:“老夫都听说了,辽帝也劫了英睿都督出城,如今帝驾在何处?可有军报?”
英睿都督竟是女子,他也没想到,圣上虽已在军前立后,但既已知那名满京城的少年是女儿身,他自然看得出修儿的心思。既如此,还是称她为都督吧,省得刺痛修儿。
以修儿之心,帝驾要拦,心上人要找,还要救恩师的孙儿和自己的外祖父,如今城中正值乱时,想要顾及周全,得看军报再行部署。
但元修尚未答军报之事,百官之中便忽然传来噗通一声!
镇国公回头,见百官散开,见一武官跪伏在地,正瑟瑟发抖,“下官骁骑营参领姚仕江,家门不幸,孽女败坏门风,听闻已被侯爷所擒,厚颜斗胆恳请侯爷允下官将那孽女带回处置,以正门风!”
姚仕江羞恼欲死,他原对那孽女寄予厚望,指望她入侯府为妾,日后进宫为妃,福荫家族,没想到她那么不成器,轿子进了侯府,竟又被侯府给逐了出来!此事已让他在同僚面前颜面尽失,那孽女竟敢不问父兄之意自许婚事,不明不白地进了都督府!此事连累她几个姐妹的闺誉,原先商议好的婚事全都被官媒给退了回来,家中妻妾成日哭哭啼啼,军中同僚亦在背后指指点点,他一怒之下将那孽女逐出姚府,却没想到她竟敢大肆为生母重新发丧,还纵容都督府里的婆子在城门口将他这个当爹的一通谩骂数落,害他成了城中百姓茶余饭后唾骂的谈资,更成了同僚之间的笑柄!
他恨不能杀了那孽女一解心头之恨,哪知更令他想不到的事还在后头——英睿都督竟是个女子!
盛京城里无人不知他姚仕江的女儿嫁入了都督府,可英睿都督竟是女儿身,还被圣上在军前立了后,他简直成了天下最大的笑话!
女子嫁给女子为妻,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世间还有比这更荒唐的事?也不知他上辈子造了什么孽,竟要因那孽女受此羞辱!
今日英睿都督被辽帝劫走,圣上也弃城而去,好在那孽女被禁卫所擒,没能逃出城去,不然……倘若朝中如二十年前那般肃清朝野,难保姚家无祸!
与其终日惶惶难安,不如他先自请了结那孽女,只是不知能否如愿。
姚仕江羞于抬头,百官的目光让他觉得犹如芒刺在背,更令他深觉惶恐的是上方一道居高临下的目光,那目光落在人背上,重如山岳沉铁,压得人背折腰弯,连气都透不过来。他禁不住又伏低了些,鼻尖贴上冰凉的宫砖,闻着百官朝靴上沾着的血腥气,连吹进大殿的风声听在耳中都觉得似冤魂厉鬼的哭号。
“刚接到军报,大辽王军进了越州,呼延昊和她皆不在其中。”元修道。
姚仕江一僵,顿觉脸上火辣辣的,似被人掴了一巴掌。他原以为,元修要么应允,要么不允,却没想到他竟不置可否,直接回镇国公的话,连句话都不搭理他。
“……弃子。”镇国公蹙眉,辽帝想带英睿出关,一路上必定阻碍重重,王军人多,不可能逃过沿路兵马的追捕,弃了王军,带着少数人马乔装摸向关外才是聪明的办法。只不过,连王军都弃,真不愧是辽帝的作风。
“不弃。”元修忽然道。
“嗯?”
“他弃,我不弃。”元修此话意味颇深,说罢淡淡地瞥向殿门口处伏跪着的人,冷不丁地道,“姚参领今夜就携本侯的军令出城,八百里加急向越州传令,拦住大辽王军,不可令其驰出越州。”
姚仕江猛地抬头,满脸的不可置信。
“本侯有句话要你代传——本侯请大辽王军在越州驿馆小住些日子,衣食不缺。安心小住者,日后可回关外与父母妻儿团聚,闹事者,格杀勿论!”元修睨着姚仕江,剑鞘上的金斑映浑了眸底,似深不见底的黑水涌起滔波,顷刻便能将人覆没,“辽军如若出了越州,亦或在越州闹出任何乱子,唯你姚家满门是问!”
姚仕江猛地醒过神来,眼底迸出惊喜的光彩,连声叩谢,“下官领命!下官必不负侯爷所托!”
百官看着姚仕江起身退出大殿,艳羡不解者甚多,不知今夜是哪阵风吹到了姚仕江的头上,竟让他得此重用。
镇国公端量了元修一眼,多年不问朝事,眸光依旧炯亮。眼下盛京大乱,各方暗桩难保不会趁机而动搅乱时局,晋王和谦公子一党曾在青州设有的堂口,胡人也曾在青州活动,圣上在青州应该也有暗桩。如今圣上虽弃半壁江山而去,青州的人未必就撤了,且晋王一党尚未肃清,青州的形势十分复杂,辽军如若进了青州,盛京这边就很难掌控了。越州离盛京近,没有青州那般鱼龙混杂,辽军在越州要容易掌控得多。
可即便如此,也不是没有生事的可能,那么命谁办这差事最合适?
姚仕江卖女求荣,必怀谋求高位之心,奈何使尽手段,反落得受尽屈辱的下场。正当此身在泥沼之中时,忽得重用,怎能不效全力?他到了越州,绝不会受州官及各路人马的贿赂,必当一心办差,以求一雪前辱,日后高升。
镇国公心中五味杂陈,修儿以前不愿理会朝事,而今用起人来,倒是尽得御人之道的精髓。且这孩子的心思已深得连他都捉摸不透,他只能看出他用姚仕江的真意,却想不通他留下辽军有何用意。
依他戍边时的做派,辽军哪里能活?
唉!
镇国公今夜已不知叹了几回气,叹声刚落,只听殿来传来匆匆的脚步声,一抬头便看见两个中年武将披甲进了殿来。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元修的两位舅舅。
“修儿,灵柩备妥了,停放在相府的灵堂里。”二人进殿之后面有凄色。
元修却似已经麻木,立在御阶之上动也不动,华家二子华廷武见了之后面色沉了沉,刚要开口便被其兄华廷文按下。
“修儿,家仇要报,但你外祖父尚在圣上手中,不可不救,否则你娘在天之灵难安。”华廷文言外之意是此时救人要紧,不必急着去灵堂。
华廷武脸色难看,扫了兄长一眼,怒意皆在眼底。话何必说得这么温和?要不是这孽障,元华两家何至于落得今日这般下场?这孽障害得外祖父被绑出城,父亲惨死城下,母亲身首异处,嫡妹跌落城楼……难道还要给他好脸色?
华廷文摇了摇头,暗打眼色,逼其忍怒,不可多言。圣上已弃半壁江山而去,江北这半壁江山日后谁主,难道还用多问?修儿戍边十年,深受江北百姓爱戴,又有西北三十万狼师效忠,除了他,无人能坐稳这半壁江山!今日他们为长,明日兴许便是臣,这金殿之上百官面前,有些话已不能说了!难道看修儿这副深沉之态,还看不出他遭此变故,性情已与从前大不相同?
“方才接到军报,元隆帝往南去了,算算时辰,应出城三十余里,离江北水师大营很近了。”元修仿佛没看见两个舅舅之间的眼底官司,他遥望殿外,眸光幽沉,话语缓而凉。
“那还不快派人飞鸽传书西北军驻营,命大军拦住圣驾?我这就率龙武卫出城追赶,前有西北军,后有龙武卫,中有骁骑营,不信拦不住圣驾!”华廷武不顾兄长阻拦,急声献策,大有元修出兵迟缓之意。
元修眉峰压着,似黑云压城,风雨将至,“拦住又能如何?骁骑营敢不顾季延的性命,还是舅舅敢不顾外公的性命?舅舅莫要忘了,西北军的抚恤银两是何人贪去的,又是何人查出来的,元隆帝善于笼络人心,江北水师军中又有一智囊军师,西北军的将士皆是血性儿郎,必定让路放圣驾南去。至于舅舅……”
元修冷笑一声,“只怕舅舅领兵而去,裹尸而还!”
华廷武一惊,这才想起抚恤银一事虽是元相国之意,但华元两家一体,华家自始至终都是知情的,且从中贪了不少好处。
“那、那你有何良策?”
“外公对南下大有用处,性命无忧。元隆帝带着百姓南下,大军走不快,行军时日颇长,我自有长久之计,不劳两位舅舅操劳。眼下大火烧城,百姓惶惶不安,元隆帝及晋王一党在城中的暗桩未必全都撤了,难保不会有乱党趁城中大乱之时生事。两位舅舅不妨率左右龙武卫修固城门,重建官邸,维持城中秩序,早安朝廷大局。”
此言有理,但华廷武仍对元修不肯直言有何良策之事心怀不满,刚要追问,又被兄长暗中压了下来。
“好,你戍边十年,论用兵之策,舅舅们皆不如你,那一切就听你调遣了。”华廷文语气温和,应下之后便抱拳告退,“眼下城中大乱,是该先稳住城中局势,事不宜迟,我们这就去!”
华廷文言罢,不由分说便拽着胞弟退出了大殿。
直到二人的身影没入了夜色之中,连脚步声都听不见了,元修才将目光收回来,淡淡地看了眼殿内百官,眉宇之间微显疲态,“都去吧!帮衬着龙武卫把城火灭了,各自重建官邸,盛京府及五城巡捕司需安抚好百姓,有事可随时报与宫中。三日一朝,各报重建之事。”
百官纷纷应是,与进殿时的慌乱不同,退出大殿时已然神色安稳了许多。
深夜传召百官,未道一句安抚之言,只叫百官旁听了一番井然有序的部署,便安抚了百官。这行事果断之风,御下善用之能,若是早肯用在朝事上,或许大兴的江山今日已是另一番景象。
镇国公今夜已不知叹了几回气,百官都告退了,唯独他还留在大殿之上。
元修拾阶而下,直到此时才向恩师施了一礼,道:“天色已晚,学生命人送恩师回府歇息,季延之事切莫忧心,一切交给学生。”
“老夫信你,你只管放手一搏。”镇国公道。
“……谢恩师信重!”元修再施一礼,恭谨如前,却郑重许多。
镇国公摆了摆手,“老夫年事已高,但镇国公之名也是当年沙场上拿战功换来的,还是有些旧部记得老夫的。如有需要帮衬之处,切莫不提,自个儿担着。”
元修未起身,只道:“恩师在,便是帮学生的忙了。”
镇国公见他还是那倔脾气,心下既气恼又心疼,想要训诫几句,发现元修久不肯抬头,细观之下才发现他脸色霜白不似人色,不由惊问:“你可是受了内伤?”
自进殿后,他便一直立在高处,金玉明珠,宝光辉映,衬得脸色尚有几分神采,哪成想他竟是强撑着!
“可有传召御医?”
“学生尚有一事没安排妥当……”
“胡闹!”镇国公斥责一声,一扫殿内,对孟三喝道,“还不去传御医?”
孟三长舒一口气,感激地冲镇国公抱了抱拳,麻溜儿地退出殿去传御医了。
殿中静了下来,镇国公见元修不吭声,心知他脾气倔,自己还不如早些回府,让他将事情安排妥当,也好早些让御医诊治。
镇国公走时没让人送,只摆了摆手,出殿时似真似假地道:“御医诊完脉,让他去国公府里回禀老夫一声,你要是不肯好好听御医的,老夫明儿就修书一封给西北的顾老头儿,日后就由顾老头儿管教你,老夫不管了!”
元修望着老者离去的背影,一时间神情恍惚,仿佛想起西北。他一生两位恩师,一是启蒙恩师镇国公,一是西北老帅顾老将军,二人本无交集,他成了天下名将之后,两人便常有书信往来,争论他究竟是谁的学生。这磨嘴皮似的书信一直来往了数年,年年都是那些话,直到他班师回朝……
今夜想起太多西北时的事,唯独这桩令男子的脸上添了淡淡的笑意,“学生听恩师的就是,还请恩师切勿修书给老将军,学生近日实在挨不得军棍了。”
镇国公脚步没停,一路拾阶而下,身影远去,骂声喃喃,“这顾老头儿,就知使军棍!改日回朝……”
改日回朝,江山已改,这天下恐再无人敢罚他军棍。
老者的声音随风散了,巍巍金殿,宫门九重,男子披着华氅静静地立在庙堂高处,再难望日暮关山西北之远。
夜风高起,吹来一截衣袖,有人尚且候在殿外。
那人正是被元修一同传召进宫的禁卫军小将。
元修瞥了那截衣袖一眼,转身回殿,声音传出殿去时已闻之淡漠低沉,不复方才神采,“进殿来。”
那小将迈进金殿时见元修背对殿门拄剑而立,背影挺拔,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仰望。
“姓氏门庭。”元修问。
“末将沈明启。”小将恭恭敬敬地跪答。
元修闻言回首,“你与安平侯府有何姻亲?”
安平侯世子名叫沈明泰。
小将却笑了笑,笑意冷嘲,“回侯爷,外室所出无名无分,末将不敢高攀安平侯府,不过是在禁卫军中领着微薄的俸禄奉养祖母和娘亲,过平常日子罢了。”
往事不曾多言,身世已然明了,元修将沈明启的神态看在眼里,淡声道:“本侯有一事差你去办,如能办好,日后不必认祖归宗,大可自立门户,祖母和娘亲诰命加身也不是不可能。”
沈明启闻言,猛地仰起头来,眼底迸出狂热的惊喜,随即俯首道:“但凭侯爷差遣,末将万死不辞!”
“附耳过来。”
沈明启一愣,起身近前。
宫灯煌煌,二人抱影,御阶扶手上精嵌的夜明珠荧煌耀人,沈明启瞳仁微缩,目露惊光。
元修言罢,负手淡道:“准你便宜行事之权。”
沈明启急忙敛神,跪下领命,“末将谨记在心,必不负侯爷所托!”
元修抬了抬手,神色淡漠,沈明启却步而退,也办差去了。
元修背对殿门,春寒难透氅衣,男子拄剑而立之姿却如山石将倾。
一阵南风入殿,捎来血气烽烟,灯影悠悠,走马灯般来回掠着,摇摇如云林,空幽似大梦,一梦边关,一梦京城。
元修扶住宫栏,稳住摇摇欲坠的身子,回头望了眼殿外之南。南天烧红,烽烟漫漫,城外山河目所难及,故人绝音耳力难闻。
他却似有所感,忽觉心口痛如锥刺,一口腥甜溅在宫砖上,天地倒转,殿梁高似云天,云天之远,远在伸手难及之处。
阿青……
*
“慢!”
三十里外,一声急喝惊破长夜。
呼延昊急奔出屋,眼底充血,脚步似风!屋前的青砖被生生踏裂,他在掠向南墙的半空,三丈之地,数步之隔,却成了此生最难到达的远方。
她太过刚烈绝决,不给自己留一分的生机,也不给他留悔恨的余地。
然而,他终是悔了,懊悔的滋味蚀心蚀骨,满腔焚急皆化作一念——慢!慢!
然而,世间一切皆慢,唯独她的刀不慢。
血顺着刀刃淌出,被拂上墙头的春风吹落,落入老院墙下的春土里,却在人的心头溅开,不知痛了谁。
呼延昊气息一乱,登时从半空坠下,这一坠,他以为要坠进永难挽回的深渊里,目睹暮青从墙头洒血坠下。然而,当他落地仰头,却睹见一叶飘落。
一叶之轻,轻于鸿毛,一叶之韧,却韧过春风。那新叶逆风而落,落在少女的腕上三寸之处,落时轻如点水,却含雷霆之力!
暮青手臂尽麻,刀自掌心滑出,一线寒光带血坠落,她倏地睁眼,却不看刀,而是转头北望。
南墙后倚着一棵歪脖子老树,老枝探墙入院,她望见一树春黄,漫天星子,两袖残红当空,捎来血气烽烟。
夜深不见春山,山头却堆起火光,铁蹄声踏破村前,惊醒了老村。
呼延昊望出村头,目露惊光,恍惚间,耳畔响起半夜前在义庄里听见的一言——你与他皆有帝王之志,他给不了我的,你也给不了我。而他给我的,无人能给我。
呼延昊目光一寒,纵身掠向墙头,伸手抓向暮青!
却在这时,犬吠鸡鸣,灯烛点起,风声过耳,捎来几句斗嘴的闲话。
“啧!怎么又这么狼狈?每回遇刺都能把自己搞得如此狼狈,说来也算奇才。”
“少说一句,你不会死!”
“嘿!这话越队长听着刺耳是吧?也对,每回她遇刺,您都不在,这亲卫队长当得,也够失职的。”
“闭嘴!”
“我说……”
“杀敌!亦或我先宰了你!”
“你伤重拖累了脚程,反不如圣上先到,没面子怪小爷?”
两道人影从暮青身边掠过,直取呼延昊首级!
院中顿时起了打斗声,胡语呼喝,妇孺啼哭。
暮青僵住,依旧举目北望,望见来人华袍苍颜,春寒露重湿了肩头,眸深似海,波澜滔天惊破山河。
“步惜欢……”
这一唤,声音细微,却仿佛用尽了一生余力,随即便是天地倒悬,暮青眼前一黑,失足跌下了墙头——
------题外话------
上个月底元宝住院,反反复复病了二十来天,谢谢浮熙和梦妍妞儿寄来的枇杷膏,不知用量,只小小的喂了一口,第二天就见效了,已收在冰箱里妥善储藏了。
大家久等了,因为我坚持要把分离的内容写完,所以攒到现在才发,断在这里,知道有人要打我,所以滚走避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