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走进无人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李国庆1990年3月3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0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前苏联和平站。
各国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的6名队员在极地的合影:他们身穿防寒服,各自都手持自己国家的国旗,面露胜利的微笑。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位戴眼镜的高个子就是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3月下旬考察队来到巴黎访问时,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征服南极大陆的英雄。他征尘未消,脸上冻伤的瘢痕仍明显可见,消瘦了十几公斤的身体也还没有完全恢复。
一谈起横穿南极大陆的艰辛历程,他就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他的谈吐既无惊人之语,更无骄矜之气,但是,他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使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到振奋和自豪。
与南极“有缘”
南极,这个到处是冰雪的银色世界,神秘而又富于魅力。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南极更是一块宝地。它是研究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的独一无二的最好场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索这块大陆的奥秘,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仅仅靠着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于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秦大河就是这支“长征”队伍中的一员。
秦大河于1947年1月4日出生在我国大西北黄河之畔的兰州市。大河这个名字似乎从他一出生就把他和对大自然的探索联系在一起了。1965年他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可是还没读完一年级,10年动乱就开始了,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干扰。197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县城当中学教员。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所学的专业,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许多有关冰川学的书籍。1977年,他被调到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此真正走上了从事冰川研究的道路。不久,他又考上研究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3年以后,秦大河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南极,先后参加了澳大利亚“凯西站”和中国“长城站”的两次南极越冬考察,在南极工作过很长时间。
1988年4月,秦大河正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负责越冬考察队工作。在一次与国内的通话中,他得知中国应邀参加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后,立即毛遂自荐,要求作为中国队员参加国际多国考察队。但由于当时正式人选已定,他只能作候补人选。
出许真是因为大河与南极冰川有缘吧,原定人选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国际考察,他幸运地由候补“转正”了。1988年12月下旬,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把这个决定通知了当时还在长城站的秦大河。1989年1月,他离开长城站回到国内,着手进行准备。
“武装到牙齿”
秦大河只在家里住了10天,便匆匆赶到美国北部与加拿大交界处的边境小镇伊利,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
国际考察队为横穿南极选定的是一条最为艰难的路线,所以每个队员必须在体力、精神和技术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强化训练的主要项目是滑雪和驾驭狗拉雪撬。
当时那里是隆冬季节,气温低达零下38摄氏度。考察队员们每次外出训练连续个把星期,日行30至40公里,夜间就在冰天雪地里钻睡袋休息,连帐篷都没有,十分紧张、艰苦。在此之前,其他5名队员都早已在格陵兰大冰盖地区进行过2700公里的训练,而这些对秦大河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他必须从头学起,所以,他的任务更为艰巨,训练实际上是对他能力的检验。
训练期间,队员们还接受了严格的体格检验。秦大河1。84米的个头,82公斤的体重,很壮实。然而没想到,在检查牙齿时却发现了问题。口腔内科的大夫说必须拔掉5颗牙。否则就不能参加考察队。大河无奈,只好答应拔牙。谁知到了口腔外科“狠心的”大夫又把要拔的牙齿数量增加了一倍。大河想,拔5颗牙都是硬着头皮答应的,要拔10颗怎么得了?但医生的态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要么拔牙,要么别去南极。大河横穿南极的决心已经下定,只有豁出去了。就这样,硬是一下子拔掉了10颗牙,换了假的。他笑着说,为参加这次考察,可真是“武装到牙齿”了。不过他认为医生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如果牙不好,万一在横穿南极途中疼痛发炎,就毫无办法。只要两顿饭吃不好,在那种体力消耗极大的情况下,立刻就会无法坚持。
打胜第一仗1989年7月26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中国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7月27日,队员进行了数公里的试行。28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正,6名队员、41条经过3年训练的爱斯基摩种狼狗拉着3个雪橇,正式踏上了横穿南极的征途。
在开始阶段,人和狗在体力和其他方面都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恰好头几天的天气很好,为考察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加之当时南极正值寒季,夜长日短,考察队每天仅行走4至6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际上不是在滑雪,而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他这样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腰带挂在雪橇上向前滑行。横穿南极,全程6000公里,计划7个月左右完成,即每天平均要走将近30公里路程。靠步行显然是难以做到。因此,对秦大河来说,迅速掌握滑雪技术成了首要任务。他每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跟着队友们,一边行进,一边学习。
一个星期后。他就能连续滑雪了:第一天连续滑一小时,第二天两小时滑雪时间逐日增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35至40米每秒。两个月内风速超过120公里每小时的日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另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迷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亡,因此非常危险。拉雪撬的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公里。因此通过南极半岛的时间要比预定计划慢得多。而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线将经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为避免在南极的寒季(每年4月至10月)通过这一地带,遇到特别低温而使整个计划失败,必须采取措施把耽误的时间追赶回来。考察队经与设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的大本营和在法国、美国的协调办公室联系,最后决定把雪橇的运载重量减到最低限度,把一切能扔的物品,包括备用的帐篷、睡袋、甚至替换的内衣及部分科学仪器全都扔掉,轻装前进,务必赶在寒季到来前抵达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进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
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回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面的人和路。后来他干脆从身上穿着的特制绒裤上剪下一块用来包在脸上。这种材料既可挡风,又不妨碍呼吸。每天晚上把它取下时,上面都结有一大块冰。南极的风可怕,这是考察队员们的一致看法。当我问到秦大河这次横穿南极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风,南极的风实在太厉害了。”
顺利过极点考察队11月7日到达爱国者丘陵,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艰难路程。这个时间比预定计划晚了25天。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一样,虽然十分疲劳,但决心接受新的挑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 -->>
李国庆1990年3月3日,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遍世界: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经过7个多月艰苦跋涉,徒步行进近6000公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使用机械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于当地时间下午7时10分抵达“终点”——南极东部的前苏联和平站。
各国的报刊纷纷刊登了这支考察队的6名队员在极地的合影:他们身穿防寒服,各自都手持自己国家的国旗,面露胜利的微笑。其中五星红旗格外引人注目。持旗的这位戴眼镜的高个子就是秦大河——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
3月下旬考察队来到巴黎访问时,我有幸见到了这位征服南极大陆的英雄。他征尘未消,脸上冻伤的瘢痕仍明显可见,消瘦了十几公斤的身体也还没有完全恢复。
一谈起横穿南极大陆的艰辛历程,他就按捺不住兴奋和激动。他的谈吐既无惊人之语,更无骄矜之气,但是,他的顽强毅力和拼搏精神,使每一个中华儿女感到振奋和自豪。
与南极“有缘”
南极,这个到处是冰雪的银色世界,神秘而又富于魅力。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南极更是一块宝地。它是研究地球气候与环境变迁的独一无二的最好场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为了深入探索这块大陆的奥秘,一支由中、美、苏、法、英、日6个国家的6名队员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仅仅靠着滑雪板,带着运载物品的狗拉雪橇,于1989年7月28日从南极半岛的顶端出发,开始了举世瞩目的南极“长征”。秦大河就是这支“长征”队伍中的一员。
秦大河于1947年1月4日出生在我国大西北黄河之畔的兰州市。大河这个名字似乎从他一出生就把他和对大自然的探索联系在一起了。1965年他考入兰州大学地质地理系。可是还没读完一年级,10年动乱就开始了,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干扰。197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一个县城当中学教员。但他始终念念不忘所学的专业,利用业余时间读了许多有关冰川学的书籍。1977年,他被调到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从此真正走上了从事冰川研究的道路。不久,他又考上研究生,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83年以后,秦大河的研究重点转向了南极,先后参加了澳大利亚“凯西站”和中国“长城站”的两次南极越冬考察,在南极工作过很长时间。
1988年4月,秦大河正在中国南极“长城站”负责越冬考察队工作。在一次与国内的通话中,他得知中国应邀参加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后,立即毛遂自荐,要求作为中国队员参加国际多国考察队。但由于当时正式人选已定,他只能作候补人选。
出许真是因为大河与南极冰川有缘吧,原定人选因病不能参加这次国际考察,他幸运地由候补“转正”了。1988年12月下旬,国家南极考察委员会把这个决定通知了当时还在长城站的秦大河。1989年1月,他离开长城站回到国内,着手进行准备。
“武装到牙齿”
秦大河只在家里住了10天,便匆匆赶到美国北部与加拿大交界处的边境小镇伊利,参加为期两个月的强化训练。
国际考察队为横穿南极选定的是一条最为艰难的路线,所以每个队员必须在体力、精神和技术上做好最充分的准备。强化训练的主要项目是滑雪和驾驭狗拉雪撬。
当时那里是隆冬季节,气温低达零下38摄氏度。考察队员们每次外出训练连续个把星期,日行30至40公里,夜间就在冰天雪地里钻睡袋休息,连帐篷都没有,十分紧张、艰苦。在此之前,其他5名队员都早已在格陵兰大冰盖地区进行过2700公里的训练,而这些对秦大河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他必须从头学起,所以,他的任务更为艰巨,训练实际上是对他能力的检验。
训练期间,队员们还接受了严格的体格检验。秦大河1。84米的个头,82公斤的体重,很壮实。然而没想到,在检查牙齿时却发现了问题。口腔内科的大夫说必须拔掉5颗牙。否则就不能参加考察队。大河无奈,只好答应拔牙。谁知到了口腔外科“狠心的”大夫又把要拔的牙齿数量增加了一倍。大河想,拔5颗牙都是硬着头皮答应的,要拔10颗怎么得了?但医生的态度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要么拔牙,要么别去南极。大河横穿南极的决心已经下定,只有豁出去了。就这样,硬是一下子拔掉了10颗牙,换了假的。他笑着说,为参加这次考察,可真是“武装到牙齿”了。不过他认为医生的做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如果牙不好,万一在横穿南极途中疼痛发炎,就毫无办法。只要两顿饭吃不好,在那种体力消耗极大的情况下,立刻就会无法坚持。
打胜第一仗1989年7月26日,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全体队员从中国的长城站飞抵位于南极半岛拉尔森冰架北端的出发地点——海豹冰原岛峰。7月27日,队员进行了数公里的试行。28日当地时间上午9时正,6名队员、41条经过3年训练的爱斯基摩种狼狗拉着3个雪橇,正式踏上了横穿南极的征途。
在开始阶段,人和狗在体力和其他方面都需要有个适应过程。恰好头几天的天气很好,为考察队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加之当时南极正值寒季,夜长日短,考察队每天仅行走4至6个小时,因此第一个星期进展比较顺利。只是秦大河并不像他的队友那样轻松。由于他滑雪技术不佳,为跟上队伍,前几天他实际上不是在滑雪,而是在快步行走。队友们开玩笑地说他滑雪时像个“优美的舞蹈家”。可是他这样却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体力。因而感到十分吃力。有时实在没有办法,只好把腰带挂在雪橇上向前滑行。横穿南极,全程6000公里,计划7个月左右完成,即每天平均要走将近30公里路程。靠步行显然是难以做到。因此,对秦大河来说,迅速掌握滑雪技术成了首要任务。他每天以顽强的毅力坚持跟着队友们,一边行进,一边学习。
一个星期后。他就能连续滑雪了:第一天连续滑一小时,第二天两小时滑雪时间逐日增加。到8月中旬,他终于可以和其他队员一样,全天全程滑雪了。他以意志和汗水打胜了冰雪长征途中的第一仗。
严峻的考验第一个星期的平静天气结束后,接踵而来的是暴风雪、冰隙区和低温。考察队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8月4日,一场强烈暴风雪袭来,持续了两天两夜,风速高达35至40米每秒。两个月内风速超过120公里每小时的日子竟有14。雪层常常达到一两米厚,有时几乎把狗埋在雪里,使得考察队无法前进。暴风雪来临时,天昏地暗,能见度极差。队员们有时连走在前面的雪橇都分辨不清;晚上从一个帐篷走到另一个帐篷都必须用绳子拴在身上,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从8月下旬起,考察队在南极半岛进入了这次横穿迷中最危险的巨大冰隙地区。
冰隙是因冰川的各个部分运动速度不同而造成的裂缝,表面常为冰雪覆盖,实际却是几米甚至几十米的深沟。如果人或雪橇从上面经过,就有可能坠入沟底,造成伤亡,因此非常危险。拉雪撬的狗好几次掉进了冰隙。幸好都被救了上来。
恶劣的天气和自然条件,使考察队的行进速度大受影响,有时一天只能前进两三公里。因此通过南极半岛的时间要比预定计划慢得多。而这次横穿南极的最后一段路线将经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为避免在南极的寒季(每年4月至10月)通过这一地带,遇到特别低温而使整个计划失败,必须采取措施把耽误的时间追赶回来。考察队经与设在智利蓬塔阿雷纳斯的大本营和在法国、美国的协调办公室联系,最后决定把雪橇的运载重量减到最低限度,把一切能扔的物品,包括备用的帐篷、睡袋、甚至替换的内衣及部分科学仪器全都扔掉,轻装前进,务必赶在寒季到来前抵达目的地。
10月中旬,考察队到达雷克斯山区,在接近赛普尔时,气温低达零下35到40摄氏度。从东边刮来的极地大风正好迎面扑向东进的考察队员,刺骨钻心,难以忍受。
一天下来,队员们的脸都肿了,每个人都有冻伤。6人中只有秦大河戴眼镜,脸部无法包严,金属镜架又特别凉,回而伤得比别人更重,尤其是鼻梁和眼皮处总是旧伤未好,又添新伤。有段时间他干脆不戴眼镜,只戴防风镜,可这样又看不清前面的人和路。后来他干脆从身上穿着的特制绒裤上剪下一块用来包在脸上。这种材料既可挡风,又不妨碍呼吸。每天晚上把它取下时,上面都结有一大块冰。南极的风可怕,这是考察队员们的一致看法。当我问到秦大河这次横穿南极考察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风,南极的风实在太厉害了。”
顺利过极点考察队11月7日到达爱国者丘陵,走完了第一段2100公里的艰难路程。这个时间比预定计划晚了25天。秦大河和其他队员一样,虽然十分疲劳,但决心接受新的挑战,争取时间,及时到达极点。他们确定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