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走进无人区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生给修改润色。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他问:“爸爸,孔孟的心肝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如今,子民如同草芥,社稷拱手送人,这是什么世道?!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爸爸。”
父亲没有回答,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民主共和”。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爸爸。”
“孩子,清朝政府无能,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战败,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还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把我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爸爸,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他们呢?中国人怕死吗?”
“中国人并不怕死,中国太落后了!”李卓侯愤慨地说,“就说甲午海战那一回,海军总兵兼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打得多勇敢啊!本来他打赢了,可是后来他的炮弹全用尽了,他想加速马力,用致远号去撞沉日本的军舰吉野号,谁知致远号军舰是从外国买的,它的速度怎么也追不上吉野号,最后反而被吉野号发出的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上的250多名官兵,全部英勇牺牲了!
“真是民族的耻辱!”小小年纪的李仲揆,突然说出了一句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话。
“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发愤读书。”李卓侯勉励着自己的儿子。
一天下午,父亲离馆出去办点儿事情,教馆里没有了老师,学生们就有点儿像脱了缰的野马,闹翻了天。他们把桌子搭起来,做成戏台,一个个登台表演,有唱湖北戏的,有唱湖北渔鼓道情的,也有唱湖北山歌的。
更有那调皮一点的孩子,偷偷地跑到附近农民的庄稼地里,挖来一些山芋和花生,或是偷摘一些豆子,就着点燃的野火,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一声不吭。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就问:“老师父,仲揆呢?您不要客气,实话告诉我,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李先生。”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您走了以后,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在那儿读呀,写呀!教室里闹得不成个样子,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那儿安静。您瞧,他还在看书哩!”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天都快黑了,进屋来看吧!”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笑着说:“爸爸,你回来了。我只剩下一小段了,趁着天井里还有点儿亮,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乐呵呵地笑着,又还给爸爸一个,说:“爸爸,这只给你吃。”
要多做好事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服上也是连上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不一会儿,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使他不致于悬空晃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让他自由,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妈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即将出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好的,还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25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有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路。
他,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两只大眼晶莹闪亮,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
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耕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爱的儿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1902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年鸦片战争一役,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己经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和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号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实业的需要。他还认为,在办学当中,“小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他,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看到那来来往往,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客轮和兵舰,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
生给修改润色。不过当时小仲揆还不懂。他问:“爸爸,孔孟的心肝是什么意思?”
父亲说:“这篇文章主要是说明孔子、盂子他们对于国民和社稷的一些想法。”
“他们是怎么说的呢?”
“孟子说过,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可如今,子民如同草芥,社稷拱手送人,这是什么世道?!
“怎样才能做到民为贵呢?爸爸。”
父亲没有回答,只在纸上写了几个字:“民主共和”。
小仲揆懂事地点点头,表示有些明白父亲的意思。
父亲沉吟了一会儿,又感慨地吟诵了两句诗:伤心怕看澎湖月,妙手难回旅大春。
“澎湖月是什么意思呢?爸爸。”
“孩子,清朝政府无能,甲午海战,中国海军打不过日本海军,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中国承认战败,将台湾、澎湖和辽东半岛都割让给日本,还赔款白银二万万两。”
“旅大春又是什么意思呢?”
“甲午海战之后没过几年,沙皇俄国又强迫中国签订了中俄条约,把我国的海港旅顺和大连都租让给他们了。”
“爸爸,中国为什么打不过他们呢?中国人怕死吗?”
“中国人并不怕死,中国太落后了!”李卓侯愤慨地说,“就说甲午海战那一回,海军总兵兼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打得多勇敢啊!本来他打赢了,可是后来他的炮弹全用尽了,他想加速马力,用致远号去撞沉日本的军舰吉野号,谁知致远号军舰是从外国买的,它的速度怎么也追不上吉野号,最后反而被吉野号发出的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上的250多名官兵,全部英勇牺牲了!
“真是民族的耻辱!”小小年纪的李仲揆,突然说出了一句和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话。
“记住甲午海战的教训吧,孩子。现在需要的是,发愤读书。”李卓侯勉励着自己的儿子。
一天下午,父亲离馆出去办点儿事情,教馆里没有了老师,学生们就有点儿像脱了缰的野马,闹翻了天。他们把桌子搭起来,做成戏台,一个个登台表演,有唱湖北戏的,有唱湖北渔鼓道情的,也有唱湖北山歌的。
更有那调皮一点的孩子,偷偷地跑到附近农民的庄稼地里,挖来一些山芋和花生,或是偷摘一些豆子,就着点燃的野火,烧烤着美餐一顿。
天快擦黑的时候,李卓侯先生回馆来了,学生们一个个赶紧溜回自己的房舍,一声不吭。和尚就向李先生一五一十地数落起这些不听话的学生来了。
李先生听老和尚说了许多孩子的不是,可是没有提到自己的孩子,就问:“老师父,仲揆呢?您不要客气,实话告诉我,这一下午他在干什么?”
“不是我当面奉承您,李先生。”老和尚满面笑容地说:“您的儿子将来一定会有出息。您走了以后,他一直遵照着您的吩咐,在那儿读呀,写呀!教室里闹得不成个样子,他就躲到天井里去了,那儿安静。您瞧,他还在看书哩!”
李卓侯顺着和尚手指的方向看去,儿子仲揆坐在天井里的一张小凳上,手里拿着一本书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仲揆,天都快黑了,进屋来看吧!”
小仲揆这才合起书,笑着说:“爸爸,你回来了。我只剩下一小段了,趁着天井里还有点儿亮,就到这里看了一小会儿。”
“刚才我回家看了一下,你母亲给你带了几个熟鸡蛋来。”
李仲揆接过父亲递给他的几个还有点热气的鸡蛋,乐呵呵地笑着,又还给爸爸一个,说:“爸爸,这只给你吃。”
要多做好事刚刚过完一个热热闹闹的元宵节,睡到半夜,突然听到隔壁邻居的惊呼声:“起火了,起火了!快来救火啊!
小仲揆全家赶紧起床救火。原来是隔壁河南太婆家里的火冲破了房顶——她的孙子白天玩鞭炮,一个炮仗落到了柴草垛里,当时没有在意,半夜里却着起火来了。
浓烟大火就发生在隔壁,农村里谁家不是木头架子草棚的顶,怎么不惊慌啊!
大家急急忙忙,有的往外搬东西,有的赶紧挑水救火。
慌乱中,突然不见了小仲揆,妈妈的心里惊疑不定:“这孩子,他跑到哪儿去啦?
经过七手八脚的抢救,火熄灭了,人们也渐渐散去,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妈妈这才看到,小仲揆也走出来了。只见他脸上左一块、右一块黑灰,鞋子全湿了,衣服上也是连上带泥,手里提着一只小提桶,桶里放着一只瓢。
“孩子,你上哪儿——你也去救火了吗?”母亲惊呼着。
小仲揆不声不响地点点头。
母亲赶紧把他拉到自己身边,抚摸着额头上被火焰燎焦了的头发,心疼地说:“孩子,你还不到10岁,人比桶也高不多少,怎么能去救火啊!
“我从塘里提半桶水,顺着搭在房后的梯子爬到房顶上去,用瓢一瓢一瓢地往上面泼水。泼完了,我再去提一桶水。
“嗨!真难为这个孩子了,他怎么提得动这么一桶水啊!
“他怎么爬得上那么高的梯子啊!
当邻居的大人们正在七嘴八舌夸奖小仲揆的时候,他却溜走了——去看看遭到不幸的河南太婆的一家怎么样了。
他看到,河南太婆从大火里被匆匆忙忙抢救出来的时候,没有来得及穿棉衣,此时正围着一床烧破了的旧棉被坐在那里,冻得瑟瑟发抖。
小仲揆走到自己的奶奶跟前,轻轻地对奶奶说:“婆婆,河南太婆没穿棉衣,您给她几件衣服吧!”
奶奶看了看这个懂事的孩子,走到自己刚刚抢救出来的包袱跟前,从不多的衣服当中,找了几件可以御寒的衣服递给小仲揆。他抱着这几件衣服,赶紧跑到河南太婆那儿去了。
这是在学馆里。一天晚上,入睡以后,仲揆在朦胧中仿佛感到有人在拉他枕着的衣服,并没有在意。可是睡在他身旁的同学被惊醒了,原来有小偷来偷盖在他们被子上的衣服。
手脚快的同学赶紧爬了起来去捉这个小偷,不一会儿,小偷果然被抓回来了,他衣衫褴褛,被反扭着双手,并且显然已经挨了打,鼻青脸肿。很快,大家七千八脚地把小偷吊到了树上。有人还在叫着:“非得打他一顿不可!”
李仲揆在吵吵嚷嚷中却返身走进了课堂,只见他端出来了一张凳子。
“他这是想干什么?”有的同学在悄俏议论。
李仲揆不声不响地将凳子放在被反吊在树上的小偷的脚下,使他不致于悬空晃荡着。
这下子使得那些叫绑叫打的人泄了气,人群渐渐散开了。
李仲揆把绑着小偷的绳子解了开来,让他自由,然后又诚恳又认真地对他说:“你莫要做坏事,做了坏事,人家就要打你;你要多做好事,别人才会对你好。”
小偷的眼眶里泪如泉涌,向李仲揆鞠了个躬,就跑了。
那些爱打闹的学生感到十分扫兴,他们抱怨李仲揆说:“他偷人家的东西,而且还想偷你的东西,你还去帮他。”
仲揆没有申辩。
也有人好奇地问李仲揆说:“那时你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我看见他穿得那么破,又那么瘦弱,他被反吊着,还挨打,太可怜了,心里不忍。”小仲揆天真地回答。
“你放了他,他到别处去还会继续偷的,不教训他一顿,再也改不好。
“我想,”李仲揆和善地回答说,“人总是希望能够像人一样的生活。要不是生活逼迫,也许不会走这条路。我希望他以后会做一个好人。
求学去“喔喔喔!喔喔喔!”蜷缩在鸡窝里的大公鸡,把插在翅膀底下的脑袋伸出来,扑扑翅膀,打响了黎明前的鸡鸣!
山坎下的那间小破屋里,点着一根灯草的油灯,一直亮到这会儿。仲揆的妈妈缝完了最后一针,咬断了线头,把针别好。这原是她陪嫁时的衣服,如今给即将出门去求学的小仲揆改缝了一件棉袄。她将棉袄折好,又将几件已经缝补好的换洗衣服打成一个小包袱,就去灶堂底下点火做饭。
今天,她要送仲揆离开家乡到武昌去求学。这件事来得真是太突然了。前两天,仲揆从爸爸的学馆里回来,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听城里回来的人说,两湖总督张之洞在武昌办了几个官费小学堂,那里教国文,教洋书,学得好的,还能出洋留学呐!爸爸让我上那儿考学去。
“你到武昌去考学?”妈妈又惊讶,又为难地说,“钱呢?
“妈妈,那是官费小学堂,不收学费,也不收饭费。
“傻孩子,学堂不收费,连盘缠钱也不要吗?这笔钱又在哪里呢?
“那——”小仲揆想了想,还是决心试一试,“我去找下湾的陈二爹借几个盘缠钱。
母亲默默地同意了。陈二爹是李仲揆的发蒙先生,一向就喜爱这个好学的孩子,慨然借给了他。
不一会儿,小仲揆也起床了。今天必须赶个大早,先走25里旱地赶到团风,才能赶上由团风开到武昌去的轮船妈妈叮嘱他说:“孩子,这回你是独自一人去武昌求学,离家远,那儿又没有亲人,你要自己照应自己,敬老师,爱学友,好好读书。”
“妈妈,我一定好好念书。”
告别了妈妈和家里的亲人,小仲揆背起一个小包袱,夹上一把旧雨伞,上了路。
他,天庭饱满,鼻梁挺直,两只大眼晶莹闪亮,脑后梳着一条乌黑的大辫子。
今天,他身穿蓝布衣袍,青布背心,脚下是母亲做的布袜和毛边布鞋。衣着虽然俭朴,却已是一位英俊的少年。
他走过家旁经常去浇水的菜地,经过常帮妈妈提水和钓鱼的池塘,穿过村上的那个小茶亭,踏上了通向回龙山街的崎岖小路。
东方露出了鱼肚色,蜿蜒起伏的回龙山在朦胧的晨曦中显得苍苍莽莽,下贩耕地的农民已经把牛牵了出来,手扶着犁耙在田埂上慢慢走着。挑担赶集的人,也已稀稀落落地走在大路上。小仲揆的妈妈站在高处,手搭凉棚眺望着,她那亲爱的儿子正在向着远方走去。
再见,可爱而又贫困的故乡回龙山!
自己争取到的权利1902年的武汉三镇。
在汉水和长江交接的地方,龟山蛇山隔江相映,古老的黄鹤楼和西洋式的江汉关遥遥相望,这里就是当年号称“九省通衢”的武汉三镇。1840年鸦片战争一役,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轰开了清朝大门,武汉三镇就成为外国资本主义侵入最早,而又压迫最深的地区之一。它是英、美、日、德、法等帝国主义争夺的对象,己经成为一个畸形发展的城市。
李仲揆下船以后,打听了好几个人,才找到了南路高等小学堂,怯生生地走进去办理报考的手续。买了一张报名表就填写起来。
是太兴奋?太紧张?还是由于年轻没有经验?李仲揆自己也不知是怎么搞的,他提起笔来,在姓名栏下端端正正写下的不是“李仲揆”,却是“十四”两个字。
当他发现这个错误的时候,“十四”已经无可挽回地摆在姓名栏里。他急忙将“十”字改成“李”字,这“四”字却是不好改动的了。重新买一张报名表吗?他只带了借来的不多的一点盘缠,付了船钱和饭费,他已无力再买第二张报名表。就叫“李四”吗?那多不好听,平常人们举例说到什么不相干的人的时候,就用“张三”、“李四”来代替,他不愿自己就叫这样一个名字。
还有补救的办法吗?李仲揆冷静下来想了一会儿,又抬起头来环顾四周。这是一所旧皇太子殿改建的学堂,大厅正中,挂着一块横匾,上面的油漆虽已斑驳,大匾上的“光被四表”四个大字,还清晰可见。
“光被四表”——李仲揆的目光停留在那儿,他得到启发,提起笔在“四”字的下面,加上一个“光”字。
“李四光!”仲揆端详着自己给自己起的这个新名字,觉得很高兴。“四面发光,四面光明,光照四方!多么响亮的名字啊!
年轻而又单纯的李四光,对于他自己的前途,对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充满着多么光明的憧憬啊!
从此,李四光成为李仲揆的大名,他那富有战斗性和科学精神的一生,也正和他当时在一瞬间起的美好的名字相符合。
入学考试虽然取得了第一名的优秀成绩,但是主考先生看见李四光是一个农村出来的穷孩子,不太愿意录取他。学堂里有位张先生,很惜爱李四光的才学,极力向主考先生保荐说:“这孩子是我的先生的儿子,聪明好学,读书很用功,这样的人才我们不应该放弃。
结果,考试发榜,李四光名列第一。这在当时,叫做“案眉”,得到这个称号是很光荣的。
李四光正式成为南路高等小学堂里一名成绩佼佼的优等生。
两湖总督张之洞办学有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当时的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才”。他极力讲求兴学,就是为了“选真才,择时用”,主张要选拔出一些有真才实学的人出来,以适应当时发展工业、实业的需要。他还认为,在办学当中,“小学为急第一”,所以积极创办了一些以培养出洋留学和进一步深造的官费高等小学堂。他规定,凡在各路官费高等小学堂读书的学生,只要是考试名列前茅的优秀生,都可以保送出国。第一名送美国,第二名送英国,第三名送日本。
李四光进入南路高等小学堂以后,发愤求学,虽然几次考试都是名列第一,然而次次保送,他都是榜上无名。
开始,李四光还不明白这里而的奥妙。
然而,几次落选以后,李四光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疑问了。他问当初就力保他入学的张先生:“先生,几次我都榜上无名,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没有别的原因,”张先生说,“你看看,送出去留学的学生,哪一个不是家里有钱有势的?你的家庭我知道,爸爸是个穷教书先生,哪轮得上呢?”
“不合理!不公平!”李四光感到愤懑。
“不过,你也不必过于介意,”张先生宽慰他说,“我看你只要努力,将来也可以比他们有出息。”
可是血气方刚的少年李四光不服气,他想:“他们不派我去,我就自己去。我一面做苦工,一面自己上学。”
他果真不辞而别离开了学校,搭便船去了上海,想自己到日本去留学。
然而,很快他就明白“此路不通”,不得不仍旧回到小学堂。
学堂当局被李四光这种大胆的反抗行为激怒了。他们责备他,威胁说要开除他,还要追回他在官费小学堂里所享受的一切费用。
李四光争辩说:“学堂规定了的,成绩优秀就可以保送出国,我每次考试都得第一名,为什么出洋的名单上就没有我呢?”
学堂当局哑口无言。
张先生出来排解说:“李四光也是求学心切,而且学业确实优良,这次暂缓追究,且让他再考一次。若是仍旧考得第一,说明这孩子有志气,就送他出洋,若是落榜,也是他自己不争气,那时再除名吧!
张先生是很器重李四光的,相信他是一个争气的孩子。
学堂当局也只好这样收场。
李四光暗暗下了决心。又一次考试揭榜,他果然又是名列第一。
这一次,学堂当局只得保送李四光出洋深造。按照李四光的学业成绩,本应保送美国,但却卡了他一下,把他送往日本。就这样,也是李四光自己争取到的权利。
得到出洋深造的机会,李四光兴奋极了。
但是,去学什么呢?
他想到童年时代和爸爸在江边的谈话,那时他多么向往自己能造一艘钢铁轮船;他想到在爸爸的学馆里,听爸爸讲到的甲午海战失败带给中华民族的耻辱;他站在长江岸边徘徊,看到那来来往往,游弋不绝的各色货轮、客轮和兵舰,没有一艘是中国制造
“我要去学造船!——将来,我要为我的祖国制造出最优良的轮船、兵舰。我的祖国一定要富强起来!
14岁的李四光,带着他那美好的理想和伟大的抱负,准备着动身上日本去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