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常耀宗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四月下旬,我们有幸去了趟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下得山来,有人说少林寺没什么可看的,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
其实,之所以如此,皆源于电影、电视剧少林寺那一张张“名片”产生的轰动效应。一直以来,我们受其影响太深,以致走不出那片被营造得浓厚的氛围。
影视中,少林寺是一方净土,是僧人们修行练功之地,一般僧人不下山,外人也不上山。与此相反,如今的少林寺,中外游人一拨接一拨,一拨出来,一拨又进去,烧香拜佛、游览参观、照相留影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之,少林寺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二百万余人,十几万外宾,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究其原因,少林寺古老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使然。
少林文化的主体是禅宗和武术。
先说禅宗。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的,因其位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即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首传禅宗,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被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是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要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具有成佛的智慧,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无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换言之,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觉悟成佛,正所谓最深奥的也就是最简单的。
影视中,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帮讨王世充的打斗场面激烈精彩,一招一式,无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斗转星移,迄今已没有了王世充,哪还有当年的一幕?
听人讲,少林寺禅堂、练功房等地如今尚不对外开放。也许是真人不露面吧。实际上少林弟子有所成就者不在少数,只是大多不为人知。比如,正宗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功夫传人、十八罗汉之一释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在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又如,少林寺四大金刚之一、武僧总教头释延鲁,以少林五形拳、大洪拳、鹰爪拳、少林春秋大刀及铁布衫等武功绝技见长,其中真枪顶人的表演在世界武术大会摘金。少林功夫后继有人,值得自豪!
百闻不如一见。在一个类似擂台式的表演场,象形拳、三节棍、双鞭等各种武功套路一一上演,令观者大饱眼福。特别是硬气功断木棍、铁片表演,让人见出了少林功夫名不虚传。武魂仍在,值得欣喜!
再说少林功夫。它是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功夫是修行是参禅,少林功夫的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由禅宗智慧赋予的。因此又叫禅武,禅以武为主,武以禅为用,以禅入武,从而达到武学的最高境界。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禅与武的优越之处,就是少林功夫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正所谓最高深的功夫也就是最普通的功夫。
总之,我们不能总是将影视中的镜头再按放到现在的少林寺上。毕竟,时代变了。今日的少林寺已完全失去了往昔的生存环境,我们认识和评价的标准和视角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少林寺一行,我们已知,少林寺里的地方并未全都开放,这种有收有放,收放合一的做法是合理的。一味的封闭,不符合目前的社会现实需求。统统开放,中国的少林也就无所谓少林了。基于此,当下在少林寺进行适量的经营性活动可实现“双赢”的目的,一则有益于少林寺和登封市,二则有利于让世界了解少林寺,等于大大地宣传了少林寺,提高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又何尝不是对少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当下一个层面上,靠经营性活动解决一切。从实质上来讲,少林文化要想大繁荣、大发展,势必融合到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当中去。例如针对少林功夫,有关人士指出,要以禅武要义为指导,从大武术的范畴中、从现代武术的发展中再摄取更深邃的营养,使其再度焕发出蓬勃强劲的生命力。
没有亲历就没有亲为。看少林,我们深感中国有少林而荣光。想少林,我们深感传承少林文化任重道远。尽管这须少林中人努力,但我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多走进少林,多学习少林文化,多宣传少林文化,争取让少林文化在普及中提高!人家外国人都不远千里来顶礼膜拜少林,甚而住下来学习少林功夫,我们国人有何理由不行动起来呢?少林兴亡,匹夫有责!
四月下旬,我们有幸去了趟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少林寺。下得山来,有人说少林寺没什么可看的,大有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之感。
其实,之所以如此,皆源于电影、电视剧少林寺那一张张“名片”产生的轰动效应。一直以来,我们受其影响太深,以致走不出那片被营造得浓厚的氛围。
影视中,少林寺是一方净土,是僧人们修行练功之地,一般僧人不下山,外人也不上山。与此相反,如今的少林寺,中外游人一拨接一拨,一拨出来,一拨又进去,烧香拜佛、游览参观、照相留影者熙熙攘攘,络绎不绝。因之,少林寺先后被评为“郑州市十大旅游景区”、“全国5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二百万余人,十几万外宾,是名副其实的中原旅游明珠,华夏旅游胜地。究其原因,少林寺古老神秘的佛教文化名扬天下使然。
少林文化的主体是禅宗和武术。
先说禅宗。少林寺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即公元495年,是孝文帝为安顿印度高僧跋陀而建的,因其位于嵩山少室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北魏孝昌三年,即公元527年,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来到少林,首传禅宗,达摩被称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被称为禅宗的祖庭。禅宗是中国佛教延绵不断的主要宗派。禅宗流传久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教义和修行方法的简单易行。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要旨。所谓“教外别传”是指在教典以外别有一种教义的传授方法。禅宗的简易性,便体现在“见性成佛”的主张上。
禅是“静虑”佛教称安静地深思为禅定。达摩提出一种新的禅定方法,主张人人都具有佛性也就是“本性”人人都先天具有成佛的智慧,人人都能够通过觉悟佛性而成为佛,尽管何时豁然大悟难以料定。众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为对自身的本性无觉悟。一旦“拨开迷雾见青天”明心见性,自性就是佛,把佛变为举目常见的平常人。换言之,在日常劳动生活中都可以觉悟成佛,正所谓最深奥的也就是最简单的。
影视中,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帮讨王世充的打斗场面激烈精彩,一招一式,无不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斗转星移,迄今已没有了王世充,哪还有当年的一幕?
听人讲,少林寺禅堂、练功房等地如今尚不对外开放。也许是真人不露面吧。实际上少林弟子有所成就者不在少数,只是大多不为人知。比如,正宗少林寺曹洞派三十四代功夫传人、十八罗汉之一释延武,擅长少林传统功夫和散打,在2006年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比赛中获拳术、棍术两项金奖。又如,少林寺四大金刚之一、武僧总教头释延鲁,以少林五形拳、大洪拳、鹰爪拳、少林春秋大刀及铁布衫等武功绝技见长,其中真枪顶人的表演在世界武术大会摘金。少林功夫后继有人,值得自豪!
百闻不如一见。在一个类似擂台式的表演场,象形拳、三节棍、双鞭等各种武功套路一一上演,令观者大饱眼福。特别是硬气功断木棍、铁片表演,让人见出了少林功夫名不虚传。武魂仍在,值得欣喜!
再说少林功夫。它是在嵩山少林寺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的,功夫是修行是参禅,少林功夫的动作和套路讲究动静结合、形神兼备。它所表现出来的深厚文化内涵是由禅宗智慧赋予的。因此又叫禅武,禅以武为主,武以禅为用,以禅入武,从而达到武学的最高境界。这是少林功夫与其他派系武术的不同之处。禅与武的优越之处,就是少林功夫已经形成人人可以演练的很具体的参禅程式。少林功夫的许多招式都是僧人们受日常劳作,如挑水、扫地、打柴、烧火动作的启发加工提炼而成的。正所谓最高深的功夫也就是最普通的功夫。
总之,我们不能总是将影视中的镜头再按放到现在的少林寺上。毕竟,时代变了。今日的少林寺已完全失去了往昔的生存环境,我们认识和评价的标准和视角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通过少林寺一行,我们已知,少林寺里的地方并未全都开放,这种有收有放,收放合一的做法是合理的。一味的封闭,不符合目前的社会现实需求。统统开放,中国的少林也就无所谓少林了。基于此,当下在少林寺进行适量的经营性活动可实现“双赢”的目的,一则有益于少林寺和登封市,二则有利于让世界了解少林寺,等于大大地宣传了少林寺,提高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又何尝不是对少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也绝不能只停留在当下一个层面上,靠经营性活动解决一切。从实质上来讲,少林文化要想大繁荣、大发展,势必融合到世界文化、民族文化当中去。例如针对少林功夫,有关人士指出,要以禅武要义为指导,从大武术的范畴中、从现代武术的发展中再摄取更深邃的营养,使其再度焕发出蓬勃强劲的生命力。
没有亲历就没有亲为。看少林,我们深感中国有少林而荣光。想少林,我们深感传承少林文化任重道远。尽管这须少林中人努力,但我辈也要积极参与其中,多走进少林,多学习少林文化,多宣传少林文化,争取让少林文化在普及中提高!人家外国人都不远千里来顶礼膜拜少林,甚而住下来学习少林功夫,我们国人有何理由不行动起来呢?少林兴亡,匹夫有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