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慈禧全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笔记载:“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如上所引,文宗得位,不无巧取之嫌,而恭王的内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兄弟各有心病,种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而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积嫌到咸丰五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兹就王湘绮所著祺祥故事中,有关此事的记载,分段录引注释如次,以明究竟(引文上加a记号)。
a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万春园,原名绮春园。道光年间,尊养孝和太后于此。文宗即位,亦奉康慈太妃居绮春,这是文宗以宣宗尊孝和者尊康慈,而视疾问安,又无异亲子,凡此都是报答抚育之恩。但看康慈误认文宗为恭王所说的一段话,偏心自见,而猜嫌固先起自康慈。
a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
此记康慈不得太后封号,死不瞑目。“哦,哦!”是暂不置可否之词,恭王则以为文宗已经许诺。这可能是一种误会,但恭王行事,有时亦确不免冲动冒失,因而被认为“狂妄自大”以后与慈禧的不和,即由于此种性格使然。
恭王初入军机在咸丰三年十月,虽为新进,但以爵位最尊,成为掌印钥的“领班军机大臣”所谓“军机领袖”、“首辅”、“首揆”都是指领班的军机大臣。召见军机,自乾隆十三、四年间开始,全班同见,但首辅或一日数召,面听指示称为“承旨”既承旨而缮拟上谕进呈,称为“述旨”至于“传旨”通常指口头传达旨意而言。
a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遂愠王,令出军机,入上书房,而减杀太后丧仪,皆称遗诏减损之。自此远王同诸王矣!
“所司”指礼部。尊封皇太后,应由礼部具奏,陈明一切仪典。恭王传旨,虽非文宗本意,但皇帝如摈拒礼部请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则将闹成大笑话,所以不得不依奏。而恭王的“传旨”起于误会,终同挟制,文宗自然要懊恼。
清史稿文宗本纪咸丰五年秋七月壬戌朔:“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到七月庚午(初九),皇太后崩,十一天以后,恭王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原因”奉旨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所谓“自此远王同诸王”的“诸王”指惇郡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钟郡王奕诒、孚郡王奕漁e等四人,这就是说,文宗从此看待奕-与其他异母弟并无区别,不复如“亲昆弟”而康慈的抚育之恩,也算在尊封太后一事中报答过了。
据清史稿礼志康慈太后崩“帝持服百日如制”所谓“减杀太后丧仪”最主要的是谥法有异,清史稿后妃传康慈崩后“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袝庙”按:封后而不系帝谥,起于明宪宗生母孝肃太后,明史后妃传“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嘉靖十五年与纪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祀,以别嫡庶,其后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庄烈帝母孝纯,咸遵用其制。”但在清朝,上谥太后,并无此前例。文宗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方面表示,孝静太后抚育有恩,侍奉如生母,一方面亦表示嫡庶究竟有别。致憾之深,可以想见。
以后到了咸丰七年,奕-复起,受命为都统,其时肃顺已开始得宠,为固位计,不免对奕-有所中伤。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名,仓皇避往热河,命奕-留京“办理抚局”则由于肃顺的制造空气及守旧派的推波助澜,相率以为奕-将借洋人的势力,重演“土木之变”的故事,甚至连惇亲王奕淙亦相信奕-要谋反。于是文宗与恭亲王手足之间,猜忌愈深。
总之,如无牢不可解的心病,则以兄弟之亲,谗言不入,文宗末命的顾命八大臣,当以奕-为首。“祖制重顾命”以恭王的才具,执行尊严的家法,慈禧决不可能取得任何政治上的权力。照这样看,清文宗与恭亲王的手足参商,不过便宜了慈禧一个人而已。历史的因果关系,有时奇妙难测,此为一例。
笔记载:“道光之季,宣宗衰病,一日召二皇子入对,将藉以决定储位。二皇子各请命于其师,卓(秉恬)教恭王,以上如有所垂询,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杜则谓咸丰帝曰:‘阿哥如条陈时政,智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如其言,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
如上所引,文宗得位,不无巧取之嫌,而恭王的内心不甚甘服,亦可想而知。兄弟各有心病,种下了猜嫌不和的根由。而以静皇贵妃的封号一事为导火线,积嫌到咸丰五年,出现了明显的裂痕。兹就王湘绮所著祺祥故事中,有关此事的记载,分段录引注释如次,以明究竟(引文上加a记号)。
a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圆明园三园之一的万春园,原名绮春园。道光年间,尊养孝和太后于此。文宗即位,亦奉康慈太妃居绮春,这是文宗以宣宗尊孝和者尊康慈,而视疾问安,又无异亲子,凡此都是报答抚育之恩。但看康慈误认文宗为恭王所说的一段话,偏心自见,而猜嫌固先起自康慈。
a又一日,上问安入,遇恭王自内而出,上问病如何?王跪泣言:“已笃!”意待封号以瞑。上但曰:“哦,哦!”王至军机,遂传旨令具册礼。
此记康慈不得太后封号,死不瞑目。“哦,哦!”是暂不置可否之词,恭王则以为文宗已经许诺。这可能是一种误会,但恭王行事,有时亦确不免冲动冒失,因而被认为“狂妄自大”以后与慈禧的不和,即由于此种性格使然。
恭王初入军机在咸丰三年十月,虽为新进,但以爵位最尊,成为掌印钥的“领班军机大臣”所谓“军机领袖”、“首辅”、“首揆”都是指领班的军机大臣。召见军机,自乾隆十三、四年间开始,全班同见,但首辅或一日数召,面听指示称为“承旨”既承旨而缮拟上谕进呈,称为“述旨”至于“传旨”通常指口头传达旨意而言。
a所司以礼请,上不肯却奏,依而上尊号,遂愠王,令出军机,入上书房,而减杀太后丧仪,皆称遗诏减损之。自此远王同诸王矣!
“所司”指礼部。尊封皇太后,应由礼部具奏,陈明一切仪典。恭王传旨,虽非文宗本意,但皇帝如摈拒礼部请尊封皇太后的奏章,则将闹成大笑话,所以不得不依奏。而恭王的“传旨”起于误会,终同挟制,文宗自然要懊恼。
清史稿文宗本纪咸丰五年秋七月壬戌朔:“尊皇贵太妃为康慈皇太后”到七月庚午(初九),皇太后崩,十一天以后,恭王以“办理皇太后丧仪疏略”的“原因”奉旨退出军机,回上书房读书。所谓“自此远王同诸王”的“诸王”指惇郡王奕淙、醇郡王奕澴、钟郡王奕诒、孚郡王奕漁e等四人,这就是说,文宗从此看待奕-与其他异母弟并无区别,不复如“亲昆弟”而康慈的抚育之恩,也算在尊封太后一事中报答过了。
据清史稿礼志康慈太后崩“帝持服百日如制”所谓“减杀太后丧仪”最主要的是谥法有异,清史稿后妃传康慈崩后“上谥曰‘孝静康慈弼天辅圣皇后’,不系宣宗谥,不袝庙”按:封后而不系帝谥,起于明宪宗生母孝肃太后,明史后妃传“孝肃周太后,英宗妃、宪宗生母也。嘉靖十五年与纪邵二太后并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祀,以别嫡庶,其后穆宗母孝恪、神宗母孝定、光宗母孝靖、熹宗母孝和、庄烈帝母孝纯,咸遵用其制。”但在清朝,上谥太后,并无此前例。文宗不以家法而沿用前朝故事,一方面表示,孝静太后抚育有恩,侍奉如生母,一方面亦表示嫡庶究竟有别。致憾之深,可以想见。
以后到了咸丰七年,奕-复起,受命为都统,其时肃顺已开始得宠,为固位计,不免对奕-有所中伤。英法联军,进逼京师,文宗以“秋狝木兰”为名,仓皇避往热河,命奕-留京“办理抚局”则由于肃顺的制造空气及守旧派的推波助澜,相率以为奕-将借洋人的势力,重演“土木之变”的故事,甚至连惇亲王奕淙亦相信奕-要谋反。于是文宗与恭亲王手足之间,猜忌愈深。
总之,如无牢不可解的心病,则以兄弟之亲,谗言不入,文宗末命的顾命八大臣,当以奕-为首。“祖制重顾命”以恭王的才具,执行尊严的家法,慈禧决不可能取得任何政治上的权力。照这样看,清文宗与恭亲王的手足参商,不过便宜了慈禧一个人而已。历史的因果关系,有时奇妙难测,此为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