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大唐键侠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对于安禄山的军事能力,李泌私下并不以为然,曾经多次跟李汲说,那厮只堪为一军之将,而不能担当方面统帅,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出任三镇节度使,一靠厚赂当道,尤其是巴结故相李林辅;二靠阿谀奉承上皇、杨妃,常自表忠心;三靠抢夺部下功劳和杀良冒功。
所以李泌说了:“若安贼用兵之能,可有王忠嗣之半,或比肩哥舒翰、高仙芝,我又岂敢放言,两年内便可望将其平灭啊?”
叛乱之初,安禄山的战略部署或许经过长时间筹划,还是相对靠谱的,趁着唐廷不防,先横扫河东,再长驱直入攻陷洛阳,进迫长安。但随即唐廷缓过劲儿来,多方进剿,于河北连战连胜,于河南则各城坚壁,为久峙之势,哥舒翰又封堵着潼关,安禄山在洛阳进退无据,乃起意退回范阳。他还责备亲信严庄、高尚等说:
“我之起兵,汝辈皆说万全。如今四方唐军汇聚,日盛一日,自潼关以西,我军不能寸进,则尔等谋划何在?尚有脸面来见我么?!”
可是没想到老仇人杨国忠却伸手拉了安禄山一把,怂恿天子下诏,逼迫哥舒翰出关迎战,就此导致潼关陷落,叛军复陷西京长安……
听到长安陷落的消息,河北、河南各郡人心动摇,正在河北与叛军鏖战的李光弼急于回师救援,遂将数月来的胜利果实一朝丢弃,全国局势就此接近糜烂……面对这种局面,安禄山本应该亲自坐镇长安,调集兵马,穷追李唐王室不休,起码也应该夺占关中险要,封堵唐朝最具战斗力的朔方军南下啊。然而他呆在洛阳不动,麾下各部也皆逡巡不前,即便有了陈涛斜击败房琯之役,照样没有大举西出之心。
由此新皇帝才能在彭原郡内站稳脚跟,并于十二月间,迎来了汹涌南下的朔方军主力。
李泌为此额手称庆,说:“安贼不知兵要,自失大好战机,此天佑我唐也!”
李汲听了,却不禁在旁撇嘴,心说老天再怎么庇佑,也得自家争气才行啊,瞬息之间,两京失陷,皇帝落荒而逃,就这你也好意思吹唐?
且说这段时日,李汲一直跟陈桴、羿铁锤等人护卫着李泌,每日前往帅府上班,倒是再无刺客来袭——这会儿还冀图侥幸,估计就不会仅仅被留下半数啦,哪怕来一个加强排,都得全军覆没。他过得其实挺清闲,白天跟陈、羿二人在廊下谈谈笑笑,一起吃喝——可惜那俩品级较低,不敢跟他抢饭,未免有些索然无趣——晚间则与李泌研讨内外之事,或者伏案读书。
再没机会得见李适了——他爹倒是天天见——至于李倓,还在关着禁闭呢。
随后李汲也在帅府中见到了闻名已久的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是五十多岁年纪,李光弼稍微年轻一些,前者容貌团团如富家翁,常带笑容,行为举止却一板一眼,对李泌尤其执礼甚恭;后者则面相颇凶恶,体格极健壮,行动如风,寡言少语,但很明显不但对李泌,即便面对李俶时,也常失尊卑之礼。
在李汲看来,李光弼是真将军,但或许有些不懂政治;而郭子仪,哪怕将来弃武从文,他也同样能够混得风生水起吧。
李泌为李俶谋划,建议先不正面攻打长安,而命二将率师渡河而东。然后李光弼守太原,保障北线;郭子仪则先定河东,再谋南下奇袭潼关。只要夺取了潼关,那占据西京的数万叛军,不就如同瓮中之鳖一般么?到时候朔方军在东,王师会合来援的回纥兵在西,对进包夹,西京可复。
旋以得胜之师东进,安禄山必然丧胆,会抛弃洛阳遁走。然而李光弼在击退进犯太原的叛军史思明部后,可以如前一般,东逾太行,挺进河北,则安禄山前失两京,后无退路,便只有授首一途了。
李俶对此,自然满口称善——就他的战略水平,也提不出别的方案来——郭、李二将亦皆认可。
只是事后李氏兄弟私下里分析,李汲就揣测说:“二将既领兵至彭原,却不能正面对敌叛军,规复西京,反要再东渡……之所以答应得这么爽快,不会是相互间有什么矛盾,不愿在元帅麾下并肩作战吧?”
李泌笑着摇摇头,说:“固然二将于理军、用兵,其法迥乎不同,郭仁而李严,郭稳而李勇,然却并没有什么嫌隙。不过你也不算想多了,我料二将应承东出,正是为了脱离元帅掌控……”
原因也很简单,此前哥舒翰潼关战败,那就不是他本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朝廷的掣肘和催促,所以二将才担心若在李俶麾下,到时候若获乱命,身不由己,而且最终责任还得自己来承担,那多郁闷啊。倘若皇帝如同当日“信任”房琯一般,把兵权都交给我们,自可无虞,偏偏陈涛斜战败后,皇帝也慌了,要派个皇子做兵马元帅……
那还不如赞同李泌的建议,我们拉兵出去,担当方面之任,基本在战术上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啊——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乎?前提是你得“在外”才成。
李汲因此就问了:“那么阿兄献此方略,也是出于这种考量吧?”
李泌捻着胡须,笑而不语。
李汲心说这就对了,别想着自家一人包打天下,既然要倚靠他将,就得先摸清楚他们的想法,如其所欲,才能让对方愿意跟你合作,并且可以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来。
然而对于李泌的谋划究竟能不能成功,他仍然在心中打一个大问号。固然跟随李俶出城去校阅朔方军,看起来确实比别郡兵马都要精锐,但若比起后世国家军队来,仍然接近于渣。而且郭、李能战,也只是耳闻啊,具体能打得啥样,还得战场上见。
战略部署再如何严密,如何奇才天纵,落实到战役上,倘若将不能谋,兵不能战,胜利同样属于镜花水月……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即便还没正... -->>
对于安禄山的军事能力,李泌私下并不以为然,曾经多次跟李汲说,那厮只堪为一军之将,而不能担当方面统帅,之所以能够平步青云,出任三镇节度使,一靠厚赂当道,尤其是巴结故相李林辅;二靠阿谀奉承上皇、杨妃,常自表忠心;三靠抢夺部下功劳和杀良冒功。
所以李泌说了:“若安贼用兵之能,可有王忠嗣之半,或比肩哥舒翰、高仙芝,我又岂敢放言,两年内便可望将其平灭啊?”
叛乱之初,安禄山的战略部署或许经过长时间筹划,还是相对靠谱的,趁着唐廷不防,先横扫河东,再长驱直入攻陷洛阳,进迫长安。但随即唐廷缓过劲儿来,多方进剿,于河北连战连胜,于河南则各城坚壁,为久峙之势,哥舒翰又封堵着潼关,安禄山在洛阳进退无据,乃起意退回范阳。他还责备亲信严庄、高尚等说:
“我之起兵,汝辈皆说万全。如今四方唐军汇聚,日盛一日,自潼关以西,我军不能寸进,则尔等谋划何在?尚有脸面来见我么?!”
可是没想到老仇人杨国忠却伸手拉了安禄山一把,怂恿天子下诏,逼迫哥舒翰出关迎战,就此导致潼关陷落,叛军复陷西京长安……
听到长安陷落的消息,河北、河南各郡人心动摇,正在河北与叛军鏖战的李光弼急于回师救援,遂将数月来的胜利果实一朝丢弃,全国局势就此接近糜烂……面对这种局面,安禄山本应该亲自坐镇长安,调集兵马,穷追李唐王室不休,起码也应该夺占关中险要,封堵唐朝最具战斗力的朔方军南下啊。然而他呆在洛阳不动,麾下各部也皆逡巡不前,即便有了陈涛斜击败房琯之役,照样没有大举西出之心。
由此新皇帝才能在彭原郡内站稳脚跟,并于十二月间,迎来了汹涌南下的朔方军主力。
李泌为此额手称庆,说:“安贼不知兵要,自失大好战机,此天佑我唐也!”
李汲听了,却不禁在旁撇嘴,心说老天再怎么庇佑,也得自家争气才行啊,瞬息之间,两京失陷,皇帝落荒而逃,就这你也好意思吹唐?
且说这段时日,李汲一直跟陈桴、羿铁锤等人护卫着李泌,每日前往帅府上班,倒是再无刺客来袭——这会儿还冀图侥幸,估计就不会仅仅被留下半数啦,哪怕来一个加强排,都得全军覆没。他过得其实挺清闲,白天跟陈、羿二人在廊下谈谈笑笑,一起吃喝——可惜那俩品级较低,不敢跟他抢饭,未免有些索然无趣——晚间则与李泌研讨内外之事,或者伏案读书。
再没机会得见李适了——他爹倒是天天见——至于李倓,还在关着禁闭呢。
随后李汲也在帅府中见到了闻名已久的郭子仪和李光弼。郭子仪是五十多岁年纪,李光弼稍微年轻一些,前者容貌团团如富家翁,常带笑容,行为举止却一板一眼,对李泌尤其执礼甚恭;后者则面相颇凶恶,体格极健壮,行动如风,寡言少语,但很明显不但对李泌,即便面对李俶时,也常失尊卑之礼。
在李汲看来,李光弼是真将军,但或许有些不懂政治;而郭子仪,哪怕将来弃武从文,他也同样能够混得风生水起吧。
李泌为李俶谋划,建议先不正面攻打长安,而命二将率师渡河而东。然后李光弼守太原,保障北线;郭子仪则先定河东,再谋南下奇袭潼关。只要夺取了潼关,那占据西京的数万叛军,不就如同瓮中之鳖一般么?到时候朔方军在东,王师会合来援的回纥兵在西,对进包夹,西京可复。
旋以得胜之师东进,安禄山必然丧胆,会抛弃洛阳遁走。然而李光弼在击退进犯太原的叛军史思明部后,可以如前一般,东逾太行,挺进河北,则安禄山前失两京,后无退路,便只有授首一途了。
李俶对此,自然满口称善——就他的战略水平,也提不出别的方案来——郭、李二将亦皆认可。
只是事后李氏兄弟私下里分析,李汲就揣测说:“二将既领兵至彭原,却不能正面对敌叛军,规复西京,反要再东渡……之所以答应得这么爽快,不会是相互间有什么矛盾,不愿在元帅麾下并肩作战吧?”
李泌笑着摇摇头,说:“固然二将于理军、用兵,其法迥乎不同,郭仁而李严,郭稳而李勇,然却并没有什么嫌隙。不过你也不算想多了,我料二将应承东出,正是为了脱离元帅掌控……”
原因也很简单,此前哥舒翰潼关战败,那就不是他本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朝廷的掣肘和催促,所以二将才担心若在李俶麾下,到时候若获乱命,身不由己,而且最终责任还得自己来承担,那多郁闷啊。倘若皇帝如同当日“信任”房琯一般,把兵权都交给我们,自可无虞,偏偏陈涛斜战败后,皇帝也慌了,要派个皇子做兵马元帅……
那还不如赞同李泌的建议,我们拉兵出去,担当方面之任,基本在战术上完全可以自己做主啊——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乎?前提是你得“在外”才成。
李汲因此就问了:“那么阿兄献此方略,也是出于这种考量吧?”
李泌捻着胡须,笑而不语。
李汲心说这就对了,别想着自家一人包打天下,既然要倚靠他将,就得先摸清楚他们的想法,如其所欲,才能让对方愿意跟你合作,并且可以发挥出最大的能动性来。
然而对于李泌的谋划究竟能不能成功,他仍然在心中打一个大问号。固然跟随李俶出城去校阅朔方军,看起来确实比别郡兵马都要精锐,但若比起后世国家军队来,仍然接近于渣。而且郭、李能战,也只是耳闻啊,具体能打得啥样,还得战场上见。
战略部署再如何严密,如何奇才天纵,落实到战役上,倘若将不能谋,兵不能战,胜利同样属于镜花水月……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所以即便还没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