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刀口漫步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几个文友聚餐,下酒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文学。说起近来的诗坛,像娱乐圈一般热闹,不禁哑然失笑。先是网友纷纷恶搞赵丽华,群起仿写“梨花体”诗歌;接着韩寒大放厥词,嚷着灭诗,说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诗圈便抱团还击,却有个诗人帮了倒忙,在朗诵会上全裸出镜,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一时间,沉寂的诗坛,一地鸡毛,甚嚣尘上。
哥儿几个都说不像话。我随声附和,但存有异议,文坛为什么就不能像娱乐圈一样红红火火呢?我们沉默得太久了。难道只因为我们无话可说,不能言说?原本这个坛子才是最能贡献思想的地方。又或者那些闹剧,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这个我倒信服。但是仍然有值得一闹,以及在闹过之后值得一想的东西呈现出来,那就是我们——大部分受众——对诗歌艺术的无知已经暴露无遗了。
恶搞赵丽华者,在对赵丽华的早期诗作进行穷追猛打的消遣的同时,满足了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当众扒光的裸露癖。那些光溜溜的身子上面,只写着两个字:“无知”因为无知,因为缺乏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最起码的认知,所以他们敢于像文化流氓一样,对那些不像诗的文本指手画脚,进行穷凶极恶地追杀;同样因为无知,因为缺乏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最起码的认知,所以韩寒能够壮着被商业催生的肥胆,嚷着剥夺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的生存权利。
我并不想力挺赵丽华,借机加入正在紧密抱团的诗坛,更不愿媚俗地仿写“梨花体”在趁火打劫之时收获网络影响力,只因为我也在写诗,写的也是大部分受众无法接受的“口语诗”——或者只是“口水诗”而我的授业恩师始终是伊沙。我不管别人如何理解,反正在伊沙之前,我认识的诗歌,只是泰戈尔,只是莎士比亚,中国当代诗人鲜有能打动我者。而正是因为结识了伊沙,拜读过他编选的世纪诗典,才让我真正领略到诗歌——这种表达形式的巨大魅力。也只有“口语诗”让我找到了快意表达的通道。与之分庭抗礼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学院派写作”现在只能把当代诗歌引向死胡同。其局限性之一,或许就在于“审丑”功能的欠缺,让它无法具备与时代精神的传播相匹配的“调门”或者“制式”都用彩电了,谁还买黑白
席间坐着两位诗歌前辈,都先后放弃了写诗。其中一位姐姐谈起自己写诗的经历,那真是一段神魂颠倒的时光,诗歌带给她的欢欣与忧郁,是“诗外人士”根本无法理解的。然而她说,写到最后,诗歌让它绝望,感觉一切都写到头了,不能再往前走了,简直要疯掉了。我的理解是,或许她接近了海子当年的疯狂极致。但与此同时,我却在朝另一个方向眺望,她选择的莫非就是一条“死路”呢?所谓的“纯诗”——所谓的能够企及灵魂高度的“纯诗”是否确有其事?那种凌空蹈虚的表达,到底能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呢?拽着自己的脑袋,真的能够跳离地面?真理到底藏在字词的迷津里,还是字里行间的骨架和血肉——事件之中呢?是不是路线的选择,让她走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呢?为什么“口语诗”能够带给... -->>
几个文友聚餐,下酒的话题,自然离不开文学。说起近来的诗坛,像娱乐圈一般热闹,不禁哑然失笑。先是网友纷纷恶搞赵丽华,群起仿写“梨花体”诗歌;接着韩寒大放厥词,嚷着灭诗,说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诗圈便抱团还击,却有个诗人帮了倒忙,在朗诵会上全裸出镜,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一时间,沉寂的诗坛,一地鸡毛,甚嚣尘上。
哥儿几个都说不像话。我随声附和,但存有异议,文坛为什么就不能像娱乐圈一样红红火火呢?我们沉默得太久了。难道只因为我们无话可说,不能言说?原本这个坛子才是最能贡献思想的地方。又或者那些闹剧,在本质上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这个我倒信服。但是仍然有值得一闹,以及在闹过之后值得一想的东西呈现出来,那就是我们——大部分受众——对诗歌艺术的无知已经暴露无遗了。
恶搞赵丽华者,在对赵丽华的早期诗作进行穷追猛打的消遣的同时,满足了一次又一次把自己当众扒光的裸露癖。那些光溜溜的身子上面,只写着两个字:“无知”因为无知,因为缺乏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最起码的认知,所以他们敢于像文化流氓一样,对那些不像诗的文本指手画脚,进行穷凶极恶地追杀;同样因为无知,因为缺乏对当代诗歌发展的最起码的认知,所以韩寒能够壮着被商业催生的肥胆,嚷着剥夺当代诗歌和当代诗人的生存权利。
我并不想力挺赵丽华,借机加入正在紧密抱团的诗坛,更不愿媚俗地仿写“梨花体”在趁火打劫之时收获网络影响力,只因为我也在写诗,写的也是大部分受众无法接受的“口语诗”——或者只是“口水诗”而我的授业恩师始终是伊沙。我不管别人如何理解,反正在伊沙之前,我认识的诗歌,只是泰戈尔,只是莎士比亚,中国当代诗人鲜有能打动我者。而正是因为结识了伊沙,拜读过他编选的世纪诗典,才让我真正领略到诗歌——这种表达形式的巨大魅力。也只有“口语诗”让我找到了快意表达的通道。与之分庭抗礼的“知识分子写作”或者“学院派写作”现在只能把当代诗歌引向死胡同。其局限性之一,或许就在于“审丑”功能的欠缺,让它无法具备与时代精神的传播相匹配的“调门”或者“制式”都用彩电了,谁还买黑白
席间坐着两位诗歌前辈,都先后放弃了写诗。其中一位姐姐谈起自己写诗的经历,那真是一段神魂颠倒的时光,诗歌带给她的欢欣与忧郁,是“诗外人士”根本无法理解的。然而她说,写到最后,诗歌让它绝望,感觉一切都写到头了,不能再往前走了,简直要疯掉了。我的理解是,或许她接近了海子当年的疯狂极致。但与此同时,我却在朝另一个方向眺望,她选择的莫非就是一条“死路”呢?所谓的“纯诗”——所谓的能够企及灵魂高度的“纯诗”是否确有其事?那种凌空蹈虚的表达,到底能不能收到实际效果呢?拽着自己的脑袋,真的能够跳离地面?真理到底藏在字词的迷津里,还是字里行间的骨架和血肉——事件之中呢?是不是路线的选择,让她走到最后不得不放弃呢?为什么“口语诗”能够带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