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陈亚珍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母亲的肖像悬挂在墙上,就像是一种心灵的陪伴,浓浓淡淡的牵挂,丝丝缕缕的忧伤,似乎有所依托。守着这帧肖像哭、笑、诉说,被红尘裹挟的我,此时再真实不过我穿着黑色的衣裙凝视着母亲,我喜欢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这样凝望,在这彻底的宁静中,一个时代的足音会悄然贴近,无数的情节如同一只鸟向我飞来,母亲的故事也便如一缕小溪一次次地流进我的心田。
十九岁时的母亲安静地定格在古典的相框里,窈窕的身段,穿着一件袖领镶边的连衣裙,白净的脸庞,碎碎的皓齿,两根粗长的辫子安静地垂钓在胸前,姿态颇有些肃穆,是那种严格规范下的女孩儿。但清纯的气息依然无法掩盖。由于母系是朝鲜族人,母亲有朝鲜族女子端庄与娴静的品别。
我想,父亲就是被母亲这种姿态吸引的吗?
母亲是美的,不能说沉鱼落雁,也可说羞花闭月。据父亲口供:他在营地集训时,一个姑娘从他身边走过,回头向他一瞥,他就记住了这个女孩儿。父亲说,抗美援朝志愿军归国后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多少姑娘迎面走来都会主动问好、鞠躬,送来甜美的微笑,只有母亲只送给他一瞥,而这一瞥却无法一笔勾销。
从这点上看,父亲是爱母亲的,世界上可说沒一个男人不爱漂亮的女人。然而爱是呵护,是具体细节的温暖,这一点父亲太粗糙了,时代也无法成全父亲做一个好丈夫。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是需要用心娇养的,她不是用来出得厅堂,进得厨房,驰骋在社会的任何一个疆场,让她变成锤不垮的铁人、钢人。可是母亲一经被父亲“俘虏”就成了一个最普通最过硬的劳动者。
母亲爱父亲吗?
这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母亲,可一直沒问出口。母亲很沉静,静的像一潭蓝色的湖水,她的表情看不出悲也看不出喜,母亲的心到底装了多少心事谁也不知道。母亲十九岁从东北平原跟随着父亲,到这个鸟飞都有些困难的太行山下的小山城,远离亲人,人生地疏,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几乎磨掉了母亲所有的美丽。
父亲转业回归地方,常在外出搞农田建设,扎根乡下。领导干部一年288天劳动雷打不动,据说这个决策,得到中央认可且在全国纷纷效仿。父亲成了“革命”的代名词,如果有人问,你爸呢?我们会突口而出:“革命去了”
母亲是一名服装裁剪师,除去饭时,我们几乎也见不到母亲。母亲长时间无法入乡随俗,常为捅火做饭这件事搞得交头烂额,比如和煤泥就成了无法攻破的难关,红土掺多了粘的搅不动,煤多了,抱不成块,火焰噎住上不来气。她总是不能适中地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吃饭就成了问题。有天中午,大热天,火虽沒灭,但死活熬不了锅,母亲用斧头臂柴,决定片柴引火,结果小弟从媒池墙上掉下来,母亲一走神,斧刃啪叽劈在母亲的虎口上,血哗然而出
我们集体吓傻!母亲眼里噙满了泪,我们以为她会嚎啕大哭,结果沒有哭,只见母亲使劲把眼泪甩掉,咬着下唇,找了块白布勒住,血才被吓回去
母亲于是说,早知山西是这种火,死也不来这破地方,真想一跺脚走人!
这话说过之后也不见母亲有什么具体行动。其实我们也很向往东北平原,假如母亲带我们离开山西,抛弃父亲,用不着跺脚估计集体同意。听母亲说,东北的灶火很方便,几把白草,几片干牛粪就可做一顿饭,绝不会让谁挨一顿饿。这个诱惑对我们直奔东北绝对奏效!可母亲是个口头革命派,多次说话不算数。有时候我们淘气,她也会说:“听话啊,不听话把你们扔下,我一个人回东北去了,什么破地方”我们一听此话万马齐喑!带我们走,没问题同意,一个人走,留我们咋办呀?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但保证不被饿死还得全靠母亲。
母亲从二十岁生孩子,到二十七岁,五个孩子全部到齐,加上夭折的,几乎一年一个。但五个孩子出生,没一个父亲能守在身边。母亲说她一个人备好所用,一个人住院。我能想象得到,母亲在阵疼时的叫喊,无人安抚的痛苦。母亲一个人爬上产床,无人关照的孤独。孩子来到世上,无人分享欢乐的忧伤。那么艰辛的时刻,那么惨痛的挣扎,那么庄严的瞬间,竟无人陪伴。数年后,我们姐妹五个,没一个对自己的诞生觉得有多么神圣,甚至在父母眼里说不定是多余的。
母亲曾对父亲发火说:“日常事务顾不上做,往肚里搞孩子倒一点不误事。庄稼不是种上就没事了,还得锄刨浇水。”父亲说:“我咋不锄刨浇水了,我一肩挑俩孩到处找奶妈,这不是浇水锄刨是干甚?找不到奶水能活到现在?”母亲曾经提出辞职养孩子,母亲说她愿意享受孩子吮着母亲的乳头那种感觉,那是女人的权力,是女人最美的时刻。父亲说这是后进思想,他要母亲走出锅台,为解放妇女作表率。
不知道别的姐妹如何对待此话,每当我想起父亲这话就怒不可遏!难道父亲的锄刨浇水的全部内容就是找奶妈?这是隔开母女情感的一把刀!可母亲好像也认可此话。
1968年,父亲这个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无缘无故走了“资”彻底与家庭断开,一年回一次家。只有两天时间用来“过年”我们几乎不指望父亲的出现,出现也帮不什么忙,只会帮助吃我们一年都罕见的饺子。我只记得,我们五个孩子的冬暖下凉,都由母亲在茶余饭后完成。母亲美丽的脸常常很憔悴,很疲惫。母亲没有休息时间,除去上班,更多的时间受父亲株连进行审批。有许多家庭,夫妻裂变,父子成仇。但母亲沒有任何行动,母亲本就少言,这个时候更是平心静气,仿佛一切的变故与她无关。母亲拼命挣钱养我们,家庭日常也不示弱,买粮、挑水,拉煤、备炭,都由母亲挑大梁。有一次买粮,母亲拉着大板车,我意外地发现绳子勒在母亲的肩上,两根青筋凸暴,肌肤充起了血红、最终变成了紫前腿弓后腿绷,额头上的汗水乒乒乓乓甩了一地!一个美丽的女人变成了一头力大无比的牛!
三十郎当的母亲依然是美丽的,走在大街上仍如一个硕大的蜘蛛,扯起的目光如同层层蛛丝,但母亲从不为之所动,母亲的警惕性很高,不接收任何人的恩赐,也不许我们无故受恩。那时候最时髦一句话:“世界上沒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母亲让我们有困难靠自己解决。她自己也不另外。她老说一个男人不着调,有一次造大寨田搬石头,母亲的手沾满了泥,一个男人适时递过自己的手绢关照母亲擦手,这应该是一种温暖,可母亲看一眼男人的目光,接过手绢就扔在地下。男人从此不敢接近母亲。小时候我不太懂母亲这个动作的意义,直到现在我懂得了母亲的决然与坚贞是何其壮烈!那个时候我们太需要有人帮助与呵护了,母亲与父亲聚少离多长达十二年,可母亲却无丝毫求助他人的意思。正是我们少不更事的时候,所有的呵护都由母亲承担。
然而我们与母亲的感情并不怎么贴近,是那种敬而远之,相敬如宾之感。甚至是畏惧,是冷淡一个女人如果在世界上过分专注于工作,过分坚强,对亲情的疏漏也必然之大。我们曾经不念母亲有多少好,只记得我们不停地做家务,不停地挨训,挨打是需要时间的,感谢上天没给母亲这样的机会。我们这四朵花蕾般少女,多么需要娇惯,希望温情,甚至干活给些赞赏也好啊!没有,我们每一天都在训练洗衣、做饭、和煤泥、生火、拉煤、挑水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喝胁,无穷无尽的活计,无时没有的训斥让我们筑起了对母亲的敌意。至于父亲呢?居然成了漏网的“敌人”好像促使我们成为劳苦大众的与父亲无关,母亲却成了我们的罪魁祸首。老年的母亲仍然爱唠叨,可我们已不再任训任听了,心烦... -->>
母亲的肖像悬挂在墙上,就像是一种心灵的陪伴,浓浓淡淡的牵挂,丝丝缕缕的忧伤,似乎有所依托。守着这帧肖像哭、笑、诉说,被红尘裹挟的我,此时再真实不过我穿着黑色的衣裙凝视着母亲,我喜欢独自一人在空荡荡的屋子里这样凝望,在这彻底的宁静中,一个时代的足音会悄然贴近,无数的情节如同一只鸟向我飞来,母亲的故事也便如一缕小溪一次次地流进我的心田。
十九岁时的母亲安静地定格在古典的相框里,窈窕的身段,穿着一件袖领镶边的连衣裙,白净的脸庞,碎碎的皓齿,两根粗长的辫子安静地垂钓在胸前,姿态颇有些肃穆,是那种严格规范下的女孩儿。但清纯的气息依然无法掩盖。由于母系是朝鲜族人,母亲有朝鲜族女子端庄与娴静的品别。
我想,父亲就是被母亲这种姿态吸引的吗?
母亲是美的,不能说沉鱼落雁,也可说羞花闭月。据父亲口供:他在营地集训时,一个姑娘从他身边走过,回头向他一瞥,他就记住了这个女孩儿。父亲说,抗美援朝志愿军归国后被称为“最可爱的人”多少姑娘迎面走来都会主动问好、鞠躬,送来甜美的微笑,只有母亲只送给他一瞥,而这一瞥却无法一笔勾销。
从这点上看,父亲是爱母亲的,世界上可说沒一个男人不爱漂亮的女人。然而爱是呵护,是具体细节的温暖,这一点父亲太粗糙了,时代也无法成全父亲做一个好丈夫。这样一个美丽的女人是需要用心娇养的,她不是用来出得厅堂,进得厨房,驰骋在社会的任何一个疆场,让她变成锤不垮的铁人、钢人。可是母亲一经被父亲“俘虏”就成了一个最普通最过硬的劳动者。
母亲爱父亲吗?
这个问题我一直想问母亲,可一直沒问出口。母亲很沉静,静的像一潭蓝色的湖水,她的表情看不出悲也看不出喜,母亲的心到底装了多少心事谁也不知道。母亲十九岁从东北平原跟随着父亲,到这个鸟飞都有些困难的太行山下的小山城,远离亲人,人生地疏,生活习惯的巨大差异,几乎磨掉了母亲所有的美丽。
父亲转业回归地方,常在外出搞农田建设,扎根乡下。领导干部一年288天劳动雷打不动,据说这个决策,得到中央认可且在全国纷纷效仿。父亲成了“革命”的代名词,如果有人问,你爸呢?我们会突口而出:“革命去了”
母亲是一名服装裁剪师,除去饭时,我们几乎也见不到母亲。母亲长时间无法入乡随俗,常为捅火做饭这件事搞得交头烂额,比如和煤泥就成了无法攻破的难关,红土掺多了粘的搅不动,煤多了,抱不成块,火焰噎住上不来气。她总是不能适中地完成这项工作。因此吃饭就成了问题。有天中午,大热天,火虽沒灭,但死活熬不了锅,母亲用斧头臂柴,决定片柴引火,结果小弟从媒池墙上掉下来,母亲一走神,斧刃啪叽劈在母亲的虎口上,血哗然而出
我们集体吓傻!母亲眼里噙满了泪,我们以为她会嚎啕大哭,结果沒有哭,只见母亲使劲把眼泪甩掉,咬着下唇,找了块白布勒住,血才被吓回去
母亲于是说,早知山西是这种火,死也不来这破地方,真想一跺脚走人!
这话说过之后也不见母亲有什么具体行动。其实我们也很向往东北平原,假如母亲带我们离开山西,抛弃父亲,用不着跺脚估计集体同意。听母亲说,东北的灶火很方便,几把白草,几片干牛粪就可做一顿饭,绝不会让谁挨一顿饿。这个诱惑对我们直奔东北绝对奏效!可母亲是个口头革命派,多次说话不算数。有时候我们淘气,她也会说:“听话啊,不听话把你们扔下,我一个人回东北去了,什么破地方”我们一听此话万马齐喑!带我们走,没问题同意,一个人走,留我们咋办呀?尽管有一顿没一顿的,但保证不被饿死还得全靠母亲。
母亲从二十岁生孩子,到二十七岁,五个孩子全部到齐,加上夭折的,几乎一年一个。但五个孩子出生,没一个父亲能守在身边。母亲说她一个人备好所用,一个人住院。我能想象得到,母亲在阵疼时的叫喊,无人安抚的痛苦。母亲一个人爬上产床,无人关照的孤独。孩子来到世上,无人分享欢乐的忧伤。那么艰辛的时刻,那么惨痛的挣扎,那么庄严的瞬间,竟无人陪伴。数年后,我们姐妹五个,没一个对自己的诞生觉得有多么神圣,甚至在父母眼里说不定是多余的。
母亲曾对父亲发火说:“日常事务顾不上做,往肚里搞孩子倒一点不误事。庄稼不是种上就没事了,还得锄刨浇水。”父亲说:“我咋不锄刨浇水了,我一肩挑俩孩到处找奶妈,这不是浇水锄刨是干甚?找不到奶水能活到现在?”母亲曾经提出辞职养孩子,母亲说她愿意享受孩子吮着母亲的乳头那种感觉,那是女人的权力,是女人最美的时刻。父亲说这是后进思想,他要母亲走出锅台,为解放妇女作表率。
不知道别的姐妹如何对待此话,每当我想起父亲这话就怒不可遏!难道父亲的锄刨浇水的全部内容就是找奶妈?这是隔开母女情感的一把刀!可母亲好像也认可此话。
1968年,父亲这个共产主义的忠实信徒,无缘无故走了“资”彻底与家庭断开,一年回一次家。只有两天时间用来“过年”我们几乎不指望父亲的出现,出现也帮不什么忙,只会帮助吃我们一年都罕见的饺子。我只记得,我们五个孩子的冬暖下凉,都由母亲在茶余饭后完成。母亲美丽的脸常常很憔悴,很疲惫。母亲没有休息时间,除去上班,更多的时间受父亲株连进行审批。有许多家庭,夫妻裂变,父子成仇。但母亲沒有任何行动,母亲本就少言,这个时候更是平心静气,仿佛一切的变故与她无关。母亲拼命挣钱养我们,家庭日常也不示弱,买粮、挑水,拉煤、备炭,都由母亲挑大梁。有一次买粮,母亲拉着大板车,我意外地发现绳子勒在母亲的肩上,两根青筋凸暴,肌肤充起了血红、最终变成了紫前腿弓后腿绷,额头上的汗水乒乒乓乓甩了一地!一个美丽的女人变成了一头力大无比的牛!
三十郎当的母亲依然是美丽的,走在大街上仍如一个硕大的蜘蛛,扯起的目光如同层层蛛丝,但母亲从不为之所动,母亲的警惕性很高,不接收任何人的恩赐,也不许我们无故受恩。那时候最时髦一句话:“世界上沒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母亲让我们有困难靠自己解决。她自己也不另外。她老说一个男人不着调,有一次造大寨田搬石头,母亲的手沾满了泥,一个男人适时递过自己的手绢关照母亲擦手,这应该是一种温暖,可母亲看一眼男人的目光,接过手绢就扔在地下。男人从此不敢接近母亲。小时候我不太懂母亲这个动作的意义,直到现在我懂得了母亲的决然与坚贞是何其壮烈!那个时候我们太需要有人帮助与呵护了,母亲与父亲聚少离多长达十二年,可母亲却无丝毫求助他人的意思。正是我们少不更事的时候,所有的呵护都由母亲承担。
然而我们与母亲的感情并不怎么贴近,是那种敬而远之,相敬如宾之感。甚至是畏惧,是冷淡一个女人如果在世界上过分专注于工作,过分坚强,对亲情的疏漏也必然之大。我们曾经不念母亲有多少好,只记得我们不停地做家务,不停地挨训,挨打是需要时间的,感谢上天没给母亲这样的机会。我们这四朵花蕾般少女,多么需要娇惯,希望温情,甚至干活给些赞赏也好啊!没有,我们每一天都在训练洗衣、做饭、和煤泥、生火、拉煤、挑水稍有不慎就会受到喝胁,无穷无尽的活计,无时没有的训斥让我们筑起了对母亲的敌意。至于父亲呢?居然成了漏网的“敌人”好像促使我们成为劳苦大众的与父亲无关,母亲却成了我们的罪魁祸首。老年的母亲仍然爱唠叨,可我们已不再任训任听了,心烦...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