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中外名家随笔精选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何其芳
站在我们坐宅的门外便可以望见一个*在丛林间的石筑城堡。它本来蹲踞在一座小山上,或者说一片大的岩石上,但远远看去,竟像是那蓊郁的林木的苍翠把它高高举到天空中了。
像一个方形的灰白色的楼阁矗立在天空中。但这是它的侧面。它的身体实际是狭小而长的;在它下面几百步之外,在那岩边,一条石板路可以通到县城;曾经有多少人从那路上走过啊,而那些过路人抬头看见这城堡往往喜欢把它比作一只汽船,但比他们见过的那些能驶行到川河里的汽船,这城堡是稍长稍大的,在它里面可以住着六家人户。
它是由我们祖父一辈很亲的六房人合力建筑的。在二十年以前我们家乡开始遭受着匪徒的骚扰,避难者上洞上寨,所谓洞是藉着岩半腰的自然的空穴,筑一道城墙以防御,虽据有天险但很怕长期的围攻,因为粮食与水的来源既完全断绝,而当残酷的敌人应用熏老鼠的方法时又是很难忍受的。寨则大小总是一座小城了。但那些大寨子里居住着数十人家,不仅很难齐心合力,而且甚至有了匪徒来攻有做内应者的事了。所以我们很亲的六房人便筑了这样一个小城堡。
这城堡实在是很狭小的,每家不过有着四间屋子,后面临岩,前面便对着城墙。屋子与城墙之间的几步宽的过道是这城堡中的唯一的街。
我曾先后在它里面关闭了五六年。
冰冷的石头;小的窗户;寂寞的悠长的岁月。
但我是多少清楚的记得那些岁月,那些琐碎不足道的故事。那我曾在它上面跑过无数次的城墙,那水池,和那包着厚铁皮的寨门。我还能一字不错的背诵出那刻在门内一边石壁上的铭记的开头两三行:
蒲池冈陵惟兹山最险,由山麓以至绝顶,临下而俯视,绝壑万仞,渺莫测其所穷……
在后面“撰并书”之上刻着我一位叔父的名字,最后一行是记载着时间:*六年某月某日。我那位叔父在家族间是以善写字和读书读到文理通顺著称的,从前祖父每次提到他便慨叹着科举的废止。然而我那些差不多都是清谈家兼批评家的舅舅却当着我的面谈论他,讥笑他,挑他的错,成为一种乐事。现在我要说明的是寨子后面虽临着绝岩不过四五丈高,前面不过斜斜的数十级石梯伸到寨门,“绝壑万仞”一类的话实在有点儿夸大。
人的记忆是古怪的。它像一个疏疏的网,有时网着的又不过是一些水珠。我再也想不起移居到这新落成的城堡的第一天是在什么季节,并给我一些什么印象了,关于这城堡我最早的记忆是石匠们的凿子声,工人们的打号声,和高高的用树木扎成的楼架。
这时正修着寨门侧的爬壁碉楼和寨尾的水池。匪徒们围攻寨子时总是不顾危险的奔到门前,用煤油燃烧,虽包了铁皮的门也有被毁的可能的,所以在门的侧边不能不补修一个碉楼以资防卫了。至于水池,和储藏食粮的木仓一个,更是必需的设备,而寨尾的一片空地又恰好凿成一个大的方池。
石匠们用凿子把那些顽强的岩石打成整齐的长石条,工人们便大声的打着号子,流着汗,抬着它们到那摇摇的楼架上去,数丈高的碉楼便渐渐的完成了。
可赞叹的人力在一个六七的孩子的眼中第一次显示了它的奇迹。
石匠们去了又来了铁匠。那风箱是怎样呼呼的响而熔炉里又发出怎样高的火光啊,黑色的坚硬的铁投进炉火后用长脚的钳子夹出来便变为红色而柔软了,在砧、锤和人的手臂合奏的歌声中它们有了新的生命,成了梭标头上的刀刺或者土炮、土枪。
那个脸上手掌上都着煤污的铁匠在我记忆里是一个和气的人。他在一条大路的旁边开着小铁铺,平常制造着的铁器,是锄头、镰刀、火钳、锁和钥匙。虽然有人说他也给小偷们制造一种特为穿墙挖壁的短刀,但那一定是很稀少的,正如替我们城堡里制造杀人的利器一样。
把刀刺装在长木丙上,类乎古代的长矛的武器,我们称为梭镖。夜里在城墙上巡守的人便执着它,防备匪徒们偷偷搭着轻便的巨竹制成的长梯爬进城来。女墙上都堆满了石头,也是一种临时应用的武器。至于那些放在墙跟脚,凿有小而深的穴,准备用时装上火药,引线,然后立着投下去的石头则有点儿像炸弹了,虽说我这比拟不啻嘲笑它们的简陋。假若那些原始的武器知道世界上有许多比它们强万倍的同类,一定会十分羞惭的。
后来一种土制的新式兵器来到这城堡里了,我们称为“毛瑟”,大概是摹仿着那个名叫毛瑟的德国人发明的步枪而制造的,不过十分粗劣。但在那时已是不易多得的了,每家仅有一枝。
本来寨上是限制着不住外人的,但有一房的亲戚要来寄居,既是亲戚当然便算例外了。他一家人住在岩尾的那个碉楼里。他有着一只真正的洋枪,我们称它为“九子”,因为可以同时装上九颗子弹,那位微微发胖的老先生宠爱着它犹如生命。他在家里时曾被匪徒围攻过,靠着他的奋勇和这个铁的助手,竟把匪徒杀退了,随后恐怕再度的被围攻,所以到我们寨上来寄居。
日子缓缓的过去,别处的洞或寨里被攻破的消息继续的传来。我们不能不一种经常的警备了。于是每天晚上每家出两个守寡人,分两班守夜,而统领的责任则由六家轮流负担,于是每天晚上,那时节已是寒冷天气吧,城门楼上燃烧着熊熊的火,守寨的大人们和喜欢热闹的孩子们都围火坐着,谈笑或者说故事,对于虚拟中的匪徒的来袭没有一点恐惧,燃烧着的是枝干已被斫伐去,从地下掘出来的蟠曲如蛰龙的树根,而那火光也就那样郁结。孩子们总要到吃了夜半的点心,守寨人换班后才回去睡觉。
那火光仿佛是我们那些寂寞的岁月中的唯一的温暖,唯一的快乐,照亮了那些黑暗的荒凉的夜,使我现在还能从记忆里去烘烤我这寒冷的手。
那时寨上已有着两家私塾,但我都未附入读书。我家里另为我聘请一位老先生,他就是我的发蒙师,由于他的老迈也由于我的幼小,似乎功课并不认真,我常有时间去观光那个学堂。有一位先生是很厉害的,绰号“打铁”,我常听见他统治的那间屋子里的夏楚声,夹着号哭的读书声,或者发见我那些顽皮的隔房叔父,兄弟,手里捧着污旧的书本,跪在那挨近厕所的门外。
这些景象是不愉快的,远不如晚上在城门楼上守夜有趣。而在这样的昼与夜的交替之中... -->>
何其芳
站在我们坐宅的门外便可以望见一个*在丛林间的石筑城堡。它本来蹲踞在一座小山上,或者说一片大的岩石上,但远远看去,竟像是那蓊郁的林木的苍翠把它高高举到天空中了。
像一个方形的灰白色的楼阁矗立在天空中。但这是它的侧面。它的身体实际是狭小而长的;在它下面几百步之外,在那岩边,一条石板路可以通到县城;曾经有多少人从那路上走过啊,而那些过路人抬头看见这城堡往往喜欢把它比作一只汽船,但比他们见过的那些能驶行到川河里的汽船,这城堡是稍长稍大的,在它里面可以住着六家人户。
它是由我们祖父一辈很亲的六房人合力建筑的。在二十年以前我们家乡开始遭受着匪徒的骚扰,避难者上洞上寨,所谓洞是藉着岩半腰的自然的空穴,筑一道城墙以防御,虽据有天险但很怕长期的围攻,因为粮食与水的来源既完全断绝,而当残酷的敌人应用熏老鼠的方法时又是很难忍受的。寨则大小总是一座小城了。但那些大寨子里居住着数十人家,不仅很难齐心合力,而且甚至有了匪徒来攻有做内应者的事了。所以我们很亲的六房人便筑了这样一个小城堡。
这城堡实在是很狭小的,每家不过有着四间屋子,后面临岩,前面便对着城墙。屋子与城墙之间的几步宽的过道是这城堡中的唯一的街。
我曾先后在它里面关闭了五六年。
冰冷的石头;小的窗户;寂寞的悠长的岁月。
但我是多少清楚的记得那些岁月,那些琐碎不足道的故事。那我曾在它上面跑过无数次的城墙,那水池,和那包着厚铁皮的寨门。我还能一字不错的背诵出那刻在门内一边石壁上的铭记的开头两三行:
蒲池冈陵惟兹山最险,由山麓以至绝顶,临下而俯视,绝壑万仞,渺莫测其所穷……
在后面“撰并书”之上刻着我一位叔父的名字,最后一行是记载着时间:*六年某月某日。我那位叔父在家族间是以善写字和读书读到文理通顺著称的,从前祖父每次提到他便慨叹着科举的废止。然而我那些差不多都是清谈家兼批评家的舅舅却当着我的面谈论他,讥笑他,挑他的错,成为一种乐事。现在我要说明的是寨子后面虽临着绝岩不过四五丈高,前面不过斜斜的数十级石梯伸到寨门,“绝壑万仞”一类的话实在有点儿夸大。
人的记忆是古怪的。它像一个疏疏的网,有时网着的又不过是一些水珠。我再也想不起移居到这新落成的城堡的第一天是在什么季节,并给我一些什么印象了,关于这城堡我最早的记忆是石匠们的凿子声,工人们的打号声,和高高的用树木扎成的楼架。
这时正修着寨门侧的爬壁碉楼和寨尾的水池。匪徒们围攻寨子时总是不顾危险的奔到门前,用煤油燃烧,虽包了铁皮的门也有被毁的可能的,所以在门的侧边不能不补修一个碉楼以资防卫了。至于水池,和储藏食粮的木仓一个,更是必需的设备,而寨尾的一片空地又恰好凿成一个大的方池。
石匠们用凿子把那些顽强的岩石打成整齐的长石条,工人们便大声的打着号子,流着汗,抬着它们到那摇摇的楼架上去,数丈高的碉楼便渐渐的完成了。
可赞叹的人力在一个六七的孩子的眼中第一次显示了它的奇迹。
石匠们去了又来了铁匠。那风箱是怎样呼呼的响而熔炉里又发出怎样高的火光啊,黑色的坚硬的铁投进炉火后用长脚的钳子夹出来便变为红色而柔软了,在砧、锤和人的手臂合奏的歌声中它们有了新的生命,成了梭标头上的刀刺或者土炮、土枪。
那个脸上手掌上都着煤污的铁匠在我记忆里是一个和气的人。他在一条大路的旁边开着小铁铺,平常制造着的铁器,是锄头、镰刀、火钳、锁和钥匙。虽然有人说他也给小偷们制造一种特为穿墙挖壁的短刀,但那一定是很稀少的,正如替我们城堡里制造杀人的利器一样。
把刀刺装在长木丙上,类乎古代的长矛的武器,我们称为梭镖。夜里在城墙上巡守的人便执着它,防备匪徒们偷偷搭着轻便的巨竹制成的长梯爬进城来。女墙上都堆满了石头,也是一种临时应用的武器。至于那些放在墙跟脚,凿有小而深的穴,准备用时装上火药,引线,然后立着投下去的石头则有点儿像炸弹了,虽说我这比拟不啻嘲笑它们的简陋。假若那些原始的武器知道世界上有许多比它们强万倍的同类,一定会十分羞惭的。
后来一种土制的新式兵器来到这城堡里了,我们称为“毛瑟”,大概是摹仿着那个名叫毛瑟的德国人发明的步枪而制造的,不过十分粗劣。但在那时已是不易多得的了,每家仅有一枝。
本来寨上是限制着不住外人的,但有一房的亲戚要来寄居,既是亲戚当然便算例外了。他一家人住在岩尾的那个碉楼里。他有着一只真正的洋枪,我们称它为“九子”,因为可以同时装上九颗子弹,那位微微发胖的老先生宠爱着它犹如生命。他在家里时曾被匪徒围攻过,靠着他的奋勇和这个铁的助手,竟把匪徒杀退了,随后恐怕再度的被围攻,所以到我们寨上来寄居。
日子缓缓的过去,别处的洞或寨里被攻破的消息继续的传来。我们不能不一种经常的警备了。于是每天晚上每家出两个守寡人,分两班守夜,而统领的责任则由六家轮流负担,于是每天晚上,那时节已是寒冷天气吧,城门楼上燃烧着熊熊的火,守寨的大人们和喜欢热闹的孩子们都围火坐着,谈笑或者说故事,对于虚拟中的匪徒的来袭没有一点恐惧,燃烧着的是枝干已被斫伐去,从地下掘出来的蟠曲如蛰龙的树根,而那火光也就那样郁结。孩子们总要到吃了夜半的点心,守寨人换班后才回去睡觉。
那火光仿佛是我们那些寂寞的岁月中的唯一的温暖,唯一的快乐,照亮了那些黑暗的荒凉的夜,使我现在还能从记忆里去烘烤我这寒冷的手。
那时寨上已有着两家私塾,但我都未附入读书。我家里另为我聘请一位老先生,他就是我的发蒙师,由于他的老迈也由于我的幼小,似乎功课并不认真,我常有时间去观光那个学堂。有一位先生是很厉害的,绰号“打铁”,我常听见他统治的那间屋子里的夏楚声,夹着号哭的读书声,或者发见我那些顽皮的隔房叔父,兄弟,手里捧着污旧的书本,跪在那挨近厕所的门外。
这些景象是不愉快的,远不如晚上在城门楼上守夜有趣。而在这样的昼与夜的交替之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