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二拴的一九七八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蒸好的糕不是全部炸制,还要留一部分素糕,一般是一半一半的。
原因吗就是节俭,有糕吃就很好了,全是炸糕有些过了。
案板涂抹油,揉好的糕块儿趁热放在上面揉成长条状,粗细约六七公分,长约四十多公分。
放在抹油的篇篇上晾凉,糕的筋道十足,晾的过程会缩短变粗。
有经验的李德财深谙其道,等收缩后粗约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也是他想要的尺寸。
糕条晾凉后,切成厚约七八毫米的圆片儿,放在大瓮里冻起来储藏。
吃的时候上锅馏二十分钟即可,还是软糯可口。
如果炸糕吃完了,贵客迎门,也可将上冻的糕片儿醒回来。
上油锅炸制,热乎乎的炸油糕出锅了。
炸糕分两种,一种是带馅儿的,一种不是。
馅儿料一般是豆沙馅儿或红糖馅儿。
头一天上午,马玉仁从粮房挖了两碗红豇豆回来。
豇豆也是生产队分的,一人一斤多,农耕文明讲得就是自给自足。
豇豆的作用就两种,腊八粥和做糕馅儿。
挖回来的豇豆要挑拣,把坏的和等尺寸的土石块挑出,清水洗净,温水泡发。
泡完豇豆的红色水还要用来煮豆,取其颜色。
第二天早上,泡发一天的豆子饱满圆润。
掰开豇豆观察,豆芯儿不在干白发硬,大功告成。
火炉上架大小锅,连水带豆一起倒入锅内,熬煮一个半小时。
直至豆子软烂,汤汁收的几近于无,完美。
就在锅内,加白糖一斤左右和少许的胡油。
用勺头背部採成糊状,色泽红亮,豆香浓郁,鲜甜可口。
这个工作是李之重做的,糊锅是豆馅儿最大的敌人,需要时刻观察锅内状况。
李之重用勺子盛了半碗馅儿料,给奶奶和弟弟妹妹尝鲜。
又引来一片赞叹,连挑剔的李二凤尝过都觉得好。
胡油是点睛之笔,增色提香。
红糖馅儿就简单多了。
这个年代的红糖都是块儿状,极硬。
铁钵内捣成细小碎块儿,倒在案板上摊开。
用擀面杖碾压成粉末,以一比一和白面混合即成。
糕块儿揉成长条,揪鹅蛋大小的季子,擀开包入豆馅儿或红糖。
不包馅儿的直接以片状备用。
七烧锅加入新榨胡油七八斤,大火烧至微烟,放入擀好或包好的素糕。
炸至表面金黄起泡,捞在支在锅边的笊篱里控油,随后倒入准备好的大盔。
父亲地下擀糕母亲炕上包馅儿,二姐炸制,大哥旁边打杂,李之重烧火。
奶奶和两个小的刚出去,奶奶是自己走的,两个小的是被赶出去的。
因为炸糕过程忌开窗户,忌喧哗,忌出入。
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在一个密闭的油烟弥漫的环境要待到炸糕结束。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传说。
话说一年一家腊月炸糕,糕片儿入油时,女主人发现油在不断增多溢起。
防止溢出,拿起瓢舀锅内油,倒入锅渠边准备放糕的大盔里。
发现越舀锅里的油越多。
男主人也发现了这种状况,连忙把装有小半瓮水的水瓮移了过来。
女人不停地舀,油不停地溢,直至大瓮将满时溢出才堪堪停住。
据说凭空冒出来二百多斤油。
在这个缺食少油的年代,二百斤油是何等可观的一笔财富。
又据说,冒油这种事只发生在安静封闭的炸糕环境里,且有德者据之。
还据说,是一个叫“毛鬼神”的神仙打赏辛劳的人们的一种手段。
于是炸糕在李德财家五口人默默中进行。
第一个炸糕放在碗里,供先到灶神爷神位... -->>
蒸好的糕不是全部炸制,还要留一部分素糕,一般是一半一半的。
原因吗就是节俭,有糕吃就很好了,全是炸糕有些过了。
案板涂抹油,揉好的糕块儿趁热放在上面揉成长条状,粗细约六七公分,长约四十多公分。
放在抹油的篇篇上晾凉,糕的筋道十足,晾的过程会缩短变粗。
有经验的李德财深谙其道,等收缩后粗约十公分,长约三十公分,也是他想要的尺寸。
糕条晾凉后,切成厚约七八毫米的圆片儿,放在大瓮里冻起来储藏。
吃的时候上锅馏二十分钟即可,还是软糯可口。
如果炸糕吃完了,贵客迎门,也可将上冻的糕片儿醒回来。
上油锅炸制,热乎乎的炸油糕出锅了。
炸糕分两种,一种是带馅儿的,一种不是。
馅儿料一般是豆沙馅儿或红糖馅儿。
头一天上午,马玉仁从粮房挖了两碗红豇豆回来。
豇豆也是生产队分的,一人一斤多,农耕文明讲得就是自给自足。
豇豆的作用就两种,腊八粥和做糕馅儿。
挖回来的豇豆要挑拣,把坏的和等尺寸的土石块挑出,清水洗净,温水泡发。
泡完豇豆的红色水还要用来煮豆,取其颜色。
第二天早上,泡发一天的豆子饱满圆润。
掰开豇豆观察,豆芯儿不在干白发硬,大功告成。
火炉上架大小锅,连水带豆一起倒入锅内,熬煮一个半小时。
直至豆子软烂,汤汁收的几近于无,完美。
就在锅内,加白糖一斤左右和少许的胡油。
用勺头背部採成糊状,色泽红亮,豆香浓郁,鲜甜可口。
这个工作是李之重做的,糊锅是豆馅儿最大的敌人,需要时刻观察锅内状况。
李之重用勺子盛了半碗馅儿料,给奶奶和弟弟妹妹尝鲜。
又引来一片赞叹,连挑剔的李二凤尝过都觉得好。
胡油是点睛之笔,增色提香。
红糖馅儿就简单多了。
这个年代的红糖都是块儿状,极硬。
铁钵内捣成细小碎块儿,倒在案板上摊开。
用擀面杖碾压成粉末,以一比一和白面混合即成。
糕块儿揉成长条,揪鹅蛋大小的季子,擀开包入豆馅儿或红糖。
不包馅儿的直接以片状备用。
七烧锅加入新榨胡油七八斤,大火烧至微烟,放入擀好或包好的素糕。
炸至表面金黄起泡,捞在支在锅边的笊篱里控油,随后倒入准备好的大盔。
父亲地下擀糕母亲炕上包馅儿,二姐炸制,大哥旁边打杂,李之重烧火。
奶奶和两个小的刚出去,奶奶是自己走的,两个小的是被赶出去的。
因为炸糕过程忌开窗户,忌喧哗,忌出入。
意味着接下来的时间在一个密闭的油烟弥漫的环境要待到炸糕结束。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传说。
话说一年一家腊月炸糕,糕片儿入油时,女主人发现油在不断增多溢起。
防止溢出,拿起瓢舀锅内油,倒入锅渠边准备放糕的大盔里。
发现越舀锅里的油越多。
男主人也发现了这种状况,连忙把装有小半瓮水的水瓮移了过来。
女人不停地舀,油不停地溢,直至大瓮将满时溢出才堪堪停住。
据说凭空冒出来二百多斤油。
在这个缺食少油的年代,二百斤油是何等可观的一笔财富。
又据说,冒油这种事只发生在安静封闭的炸糕环境里,且有德者据之。
还据说,是一个叫“毛鬼神”的神仙打赏辛劳的人们的一种手段。
于是炸糕在李德财家五口人默默中进行。
第一个炸糕放在碗里,供先到灶神爷神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