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文学 www.80wx.net,巴图文集无错无删减全文免费阅读!
在封建社会,水浒传作为从正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创意遭到正统思想的针砭。水浒传在民间流传之广,但是却被政府封杀,列为毁禁一类,俗称“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意味颇为深长。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究其原因:一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日常统治,破坏社会的和谐气氛,对于瑞雪丰年、四海升平的王道乐土颇具有杀伤和破坏力;二是有背于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比如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仗义行侠的方式在社会上惩恶扬善,以群雄落草、占山为王的方式标榜所谓的“替天行道”宣扬了英雄豪杰的乱世思想。
水浒讲述的多是实现人的个体之间的“侠义”与“正气”这种侠义常常是反朝廷反政府的。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仕途却是唯一的出路,那些最终成为隐士的,也多半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于是这些文人骚客们开始退而求其次地寻求另一种精神的慰藉,希望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朋友间的义气作为人生的目标。于是中国有了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侠义小说”并且这种情怀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的一种价值准则。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追求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固执于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在合情不合理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着公平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义”是一种品格,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儒家思想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
如果一个人以侠的方式行义,就是“侠义”“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义”这一种人格意气,这一种理想和梦幻,靠了侠的果敢急难而发扬光大。“侠”又秉持“义”使道义、正义、侠义渗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灵。快意恩仇,挥洒豪情;轻生重义,仗义为侠;一诺千金,刀不空出;行走江湖,浪迹天涯。侠义之道,在中华的民众意识里,就这样竖起一座光荣与梦想的丰碑。带给苦难深重的芸芸众生一种希望和惊叹。
侠交道的出现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从战国开始,封建时代虽然换了许多朝代,但社会的性质和风气,却难得有所改变。贵者生即贵,贱者生即贱,没有平等和自由,皇帝不可期。清官只是凤毛鳞角。隐士山人不关世事、不问疾苦。佛道神仙看破红尘,自管自个儿消遥。只有侠横空出世,不是官而敢操生杀、不是隐而不仕朝廷,不是仙佛而节义过人、功力超人
侠义道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水浒传所宣扬的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道”有很大的鼓励以个人的方式在社会上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倾向。甚至于说,在掺杂了传统的绿林帮会、秘密结党及江湖义气等成份以后,不恰当的渲染了匪盗行为的正义性。就像英国人所创作的罗宾汉的形象一样,描写了所谓的“义贼”而风行一时。
在对水浒传的多元解读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就是读者往往愿意接受和肯定水浒传中绿林英雄们的江湖豪侠气,而忽略了他们存在的思想上的非人道和行为上的非理性。
水浒传说白了,写的就是强盗的故事,所写的一百单八将,其中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家中藏有“丹书铁卷”的前朝皇亲国戚,也有官高位显的本朝官吏,还有家财万贯的员外财主。然而大多数是无权无势、饱受欺凌、居无定所、衣食不周的社会低层人士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这确实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水浒人物有的结党乡里、胆大妄为、被官府通辑;有的私藏民间、杀人谋利;有的一时怒气、沦为囚犯;也有偷鸡摸狗的梁上君子;也有本意不愿上梁山;最终他们合伍在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义旗。
侠义道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正义和崇高的行为,因为它是不谋私利、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于是拼了命也去干的一种行为。同时,侠义道所铲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贪官和地痞恶霸一类。它与黑社会的区别也很明显。因为黑社会往往是勾结官府、包揽词诉、包赌包娼、设局骗人、欺行霸市做投机买卖、收保护费、抢男霸女、欺压良善、侵田霸水,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活动的半公开、半合法的匪帮。黑社会也常常与官府发生矛盾,也往往是经济原因而起,譬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和蒋门神。而侠义道的行为一般的都是针对官府黑暗和地痞恶霸的。所以说,侠义道的存在正是与社会的司法腐败和流氓恶霸行为互为前提和因果。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也往往都是侠义道的总爆发。譬如说“吃她娘、穿她娘,开了城门迎闯五,闯王来了不纳粮。”而太平天国所高喊的“杀尽不平享太平”正是喊出了侠义道的最强音。
至于水浒传中的侠义道人物,我们试举几例,首先是花和尚鲁智深,其人原名鲁达,山东人氏,因在西北戍边屡有军功,官至提辖,算是宋朝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其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不蓄私产,不置家室,侠而好酒。因他在一次饮酒时,听到卖唱的金氏父女悲泣,扫了他的酒兴。知其缘由后,怒不可遏。一口英雄气无法下咽,所见不平,由恨生恶。三日之后,鲁达来到西关市场,找到在那里卖肉的郑屠夫,饱以老拳将其打死。留下水浒传中“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一段佳话。事发前,鲁达给金氏父女与银两,让其先行离去。事后,鲁达已知犯法,便乔装潜行,漂流江湖。如果不是从陕西到了山西途中遇到金老头,而后上了五台山等等,鲁达其人可能就会在江湖上隐姓埋名、漂流一生、不知所终。鲁达是水浒传中的第一英雄,不但有“勇”讲“义”而且很有智谋,正和了他的法名“智深”二字。
其二是杨志,杨志乃杨家将杨老令公的后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烈士后代,其家族具有光荣的历史。本人行武出身,也做过提辖,理应是具有良好的前程,能够为国出力,实现其忠君报国的理想。结果却因黄河里翻船,失了“华石... -->>
在封建社会,水浒传作为从正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创意遭到正统思想的针砭。水浒传在民间流传之广,但是却被政府封杀,列为毁禁一类,俗称“老不看三国,少不读水浒”意味颇为深长。
为什么“少不读水浒”?究其原因:一是不利于统治阶级的日常统治,破坏社会的和谐气氛,对于瑞雪丰年、四海升平的王道乐土颇具有杀伤和破坏力;二是有背于封建传统的道德观念,比如宣扬个人英雄主义,以仗义行侠的方式在社会上惩恶扬善,以群雄落草、占山为王的方式标榜所谓的“替天行道”宣扬了英雄豪杰的乱世思想。
水浒讲述的多是实现人的个体之间的“侠义”与“正气”这种侠义常常是反朝廷反政府的。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仕途却是唯一的出路,那些最终成为隐士的,也多半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于是这些文人骚客们开始退而求其次地寻求另一种精神的慰藉,希望以实现个体的自由和朋友间的义气作为人生的目标。于是中国有了这样一种特殊形式的“侠义小说”并且这种情怀成了千百年来中国人内心的一种价值准则。
侠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饱含着追求与荣光的意志,无论于理是合是悖,无论于法是反是违,侠固执于心中不变的追求。而这追求,是在呼天不灵时的替天行道,是在叫地不应时的代地执法,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执法不公正时,在合情不合理时,侠者蓦然回首、横空出世,代行着公平执法、救难救急的使命
“义”是一种品格,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儒家思想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
如果一个人以侠的方式行义,就是“侠义”“义非侠不立,侠非义不成”“义”这一种人格意气,这一种理想和梦幻,靠了侠的果敢急难而发扬光大。“侠”又秉持“义”使道义、正义、侠义渗人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心灵。快意恩仇,挥洒豪情;轻生重义,仗义为侠;一诺千金,刀不空出;行走江湖,浪迹天涯。侠义之道,在中华的民众意识里,就这样竖起一座光荣与梦想的丰碑。带给苦难深重的芸芸众生一种希望和惊叹。
侠交道的出现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从战国开始,封建时代虽然换了许多朝代,但社会的性质和风气,却难得有所改变。贵者生即贵,贱者生即贱,没有平等和自由,皇帝不可期。清官只是凤毛鳞角。隐士山人不关世事、不问疾苦。佛道神仙看破红尘,自管自个儿消遥。只有侠横空出世,不是官而敢操生杀、不是隐而不仕朝廷,不是仙佛而节义过人、功力超人
侠义道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水浒传所宣扬的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侠义道”有很大的鼓励以个人的方式在社会上锄强扶弱、行侠仗义的倾向。甚至于说,在掺杂了传统的绿林帮会、秘密结党及江湖义气等成份以后,不恰当的渲染了匪盗行为的正义性。就像英国人所创作的罗宾汉的形象一样,描写了所谓的“义贼”而风行一时。
在对水浒传的多元解读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存在,就是读者往往愿意接受和肯定水浒传中绿林英雄们的江湖豪侠气,而忽略了他们存在的思想上的非人道和行为上的非理性。
水浒传说白了,写的就是强盗的故事,所写的一百单八将,其中包括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家中藏有“丹书铁卷”的前朝皇亲国戚,也有官高位显的本朝官吏,还有家财万贯的员外财主。然而大多数是无权无势、饱受欺凌、居无定所、衣食不周的社会低层人士以及郁郁不得志的读书人。这确实说明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真理。水浒人物有的结党乡里、胆大妄为、被官府通辑;有的私藏民间、杀人谋利;有的一时怒气、沦为囚犯;也有偷鸡摸狗的梁上君子;也有本意不愿上梁山;最终他们合伍在梁山竖起了“替天行道”的义旗。
侠义道在中国老百姓心目中是正义和崇高的行为,因为它是不谋私利、不计个人得失,甚至于是拼了命也去干的一种行为。同时,侠义道所铲除的对象基本上都是贪官和地痞恶霸一类。它与黑社会的区别也很明显。因为黑社会往往是勾结官府、包揽词诉、包赌包娼、设局骗人、欺行霸市做投机买卖、收保护费、抢男霸女、欺压良善、侵田霸水,以经济利益为目的进行活动的半公开、半合法的匪帮。黑社会也常常与官府发生矛盾,也往往是经济原因而起,譬如水浒传中的西门庆和蒋门神。而侠义道的行为一般的都是针对官府黑暗和地痞恶霸的。所以说,侠义道的存在正是与社会的司法腐败和流氓恶霸行为互为前提和因果。事实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也往往都是侠义道的总爆发。譬如说“吃她娘、穿她娘,开了城门迎闯五,闯王来了不纳粮。”而太平天国所高喊的“杀尽不平享太平”正是喊出了侠义道的最强音。
至于水浒传中的侠义道人物,我们试举几例,首先是花和尚鲁智深,其人原名鲁达,山东人氏,因在西北戍边屡有军功,官至提辖,算是宋朝军队的中下级军官。其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不蓄私产,不置家室,侠而好酒。因他在一次饮酒时,听到卖唱的金氏父女悲泣,扫了他的酒兴。知其缘由后,怒不可遏。一口英雄气无法下咽,所见不平,由恨生恶。三日之后,鲁达来到西关市场,找到在那里卖肉的郑屠夫,饱以老拳将其打死。留下水浒传中“三拳打死镇关西”的一段佳话。事发前,鲁达给金氏父女与银两,让其先行离去。事后,鲁达已知犯法,便乔装潜行,漂流江湖。如果不是从陕西到了山西途中遇到金老头,而后上了五台山等等,鲁达其人可能就会在江湖上隐姓埋名、漂流一生、不知所终。鲁达是水浒传中的第一英雄,不但有“勇”讲“义”而且很有智谋,正和了他的法名“智深”二字。
其二是杨志,杨志乃杨家将杨老令公的后人,用现在的话来说是烈士后代,其家族具有光荣的历史。本人行武出身,也做过提辖,理应是具有良好的前程,能够为国出力,实现其忠君报国的理想。结果却因黄河里翻船,失了“华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